2024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

项目

茅于轼:最大优势即最大的问题的金融业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3-10-17

915上午,茅老师讲课的主题为“金融业的运作特点”。茅老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金融业的一些特点。从金融业低成本交易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贷款利息率上下限的产生,从而呼吁利率市场化,以及为何银行应该以利润为目标。此外,阐明金融业的目的是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投资把资金流向好的项目赚钱,就是创造财富的。但是金融业有很多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茅老师也为大家解释了资金的放大效应、金融业的风险、金融投机以及金融危机一系列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利息率的市场化
老师首先讲了现代金融业的一大特点——低交易成本。由于电脑技术的发展,资金往来除了信用问题,交易费用几乎为零,任何微小的利润都能激发大量资金的流动。这也是全世界金融价格要准确到小数点五六位的原因,它不像商品有交易费用,小的价格差不会引起大的商品流动。因此金融产品的价格,比如说利息率的调整,利息率一调,马上巨大的资本就在国际间流来流去。
正是由于低交易成本的特点,产生的结果就是恶性竞争。银行作为借入方(资金的购买方),也作为贷出方(资金的供给方),本应是压低购买资金的借入利率,抬高供给资金的贷出利率。然而,正是由于资金流动的低交易成本,使得实际情况刚好相反,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存钱而不得不抬高借入利息,为了吸引贷款企业而不得不压低贷出利息,从而形成恶性竞争。
为了防止恶性竞争,一般国家都对贷出利息率设最低限,对借入的利息率设最高限制。这一措施的结果就是利息率不能市场化,就变成由政府垄断、政府控制价格。茅老师强调利息的市场化非常重要,利息率要通过竞争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但是,为了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不得不设贷款利息率的下限和存款利息率的上限。
中国银行业在今年取消了对贷款利息下限的管制,茅老师指出,下一步就是取消存款利息率的上限,关键问题就是银行要把利润作为目标。国有银行不大关心利润,他关心的是完成任务,还是计划经济的银行,所以进入以利润为目标的竞争很难。决定利息率的人必须把银行的利润作为目标,这样自动的就会控制,贷款利息率要低,但是不能太低,存款利息率要高,也不能太高,因为太低、太高以后利润就没了,所以必须拿利润来管制。
投机赚钱的可能性与投机本金的放大效应
要解释投机赚钱的可能性如何产生,茅老师引入了“期货”和“对冲”两个概念。期货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是对市场的走向判断。为了避免未来因价格变化而受损,通常买者怕涨价而受损,卖者怕跌价而受损,这两者可以形成对冲套期保值,出现了套期保值期货交易。但在期货市场上,对于某种商品,所有买者和卖者的供需不均衡,就产生期货价格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完全是对未来的预测,就可以形成投机。因此也就产生投机赚钱的可能性。
资金可以放大的原因就在于投机商品的价格波动不会超过一定的百分比。茅老师举了“投机黄金”的例子,假定买工商银行的纸黄金,买了一两黄金,将一两黄金的钱打到工商银行的账上,这个黄金若要贬值,银行没有风险,风险全是买者承担。黄金的价格不可能降到零,顶多降了30%40%20%。因此买黄金投机不需要把一两黄金全部价格交给工商银行。假定黄金价格顶多变成30%,就要把黄金30%的价格买一个纸黄金,万一黄金落价,落到接近30%,银行就会通知把它卖了。也就是说只要用30%的钱买了100%价格的黄金,钱就被放大了。

投机创造财富及其例外
老师指出投机能够创造财富,在投机者中有赚有赔,如果加起来赚得多,那么说明这个投机市场是成功的,是创造财富。虽然物没有变,但是改善配置,是“物尽其用”,所以能够创造财富。
但若投机者过多,价格被投机者决定时,导致市场价格的混乱,投机未必能够创造财富。同时茅老师也指出,投机是否过度并不存在一个门槛,只是任何投机者介入都会造成价格的小量扭曲。我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过度的投机,不可能创造财富。
学员对投机交换创造财富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投机里的交换就不一定创造价值?茅老师解释说“历史的交换,就是这次已经完了,没有延长到未来,如果延长到未来,那就要看未来了。我讲的交换创造财富,讲的不是延长到未来的交换,就是现在的交换。”
另外还有一些学员认为金融的最大作用是增加流动性,在最终交割以前可以有无限次的交换来持续的流动。所以,不管投机者总体赚没赚到钱,其给社会带来的财富就是保持了交易的连续性。对此,茅老师表示不认同,他认为金融业最终目标是改善资金配置,如果流动了多次,把钱用到了坏的地方,这就是消灭财富。所以最终还是应该看是否赚钱,赚钱才是改善了资源配置,而不是让它连续流动。茅老师也明确了,金融业是改善资金配置,股票市场的功能就是改善资金配置,把钱交给好的企业去赚钱,整个股票市场的利润来源是这个来源。
914下午,赵农老师讲座的题目为“改革开放与文明转型”。赵农老师以历史叙事,逻辑再现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解中国历史的制度变迁,认为当今的改革开放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进,这是近200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
首先,赵农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农耕文明。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可划分为先秦体制和秦汉体制。先秦体制,以西周为例,是一种以排他性公有产权为特征的农业社会,而秦汉体制是以皇权专制并以儒家作为意识形态为特征的农业社会。
如果说秦朝之前的“王”充当了排他性公有产权的界定者和仲裁者,那么秦朝之后的“帝”则成为行使公共决策和保护私人决策的最高权威。重要的是,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尽管朝代更替不断,但在农地制度上,秦朝确立的决策权的分配和决策方式的区分,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体制却一直延续下来
其次,赵农老师介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历程。从中、西方的交往和碰撞,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梳理了从皇权专制到党国专制的过程,同时也显现出专制的意识自古以来根深蒂固,以及人对“权”的极其异化的渴望。
最后,赵农老师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改革——“改革在经济上如同春秋战国时期,从公有转向私有;承包制如同税亩制,确权如同授田制;政治上将要突破性地从专制走向民主,文化是慢变量,其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当前的问题是对于普世价值的理性认知与价值观的基因之间的冲突。商业活动和商业文化将不断改变原有的价值观,普世法则也将在竞争过程中淘汰旧的法则。商业是专制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