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调结构条件已成熟 扩内需要推进城市化

  • 张曙光
    2010-04-15   累计浏览:

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消费增长论坛"上接受搜狐财经专访时表示,经济危机对中国而言是调结构的好时机,宏观调控目标按重要程度应该是调结构,稳预期,保增长。
张曙光表示,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严重的问题,走了30年的外源工业化道路已经到了需要转变的时候。
张曙光分析说,如果2010年中国出口迅速反弹,则企业将失去调结构的动力,如果出口恢复缓慢,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须肯定,以出口拉动经济为特点的外源工业化道路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长期的外源工业化道路也使得一些重要的市场杠杆被扭曲了。"李曙光指出,长期的外源工业化经济,使得资源价格和汇率价格都被扭曲了,而产业结构失衡,地区经济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李曙光分析说,目前第三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据了解,沿海地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0%左右,人口占全国人口40%,但是产值却占全国GDP70%
张曙光认为,外援工业化道路使得市场和资源不可兼得,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更大的失衡,因此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向内源的城市化。张曙光认为,经过30年的积累,目前这是转变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接下来应该推进城市化进程,用城市化推进提升工业化。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资源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人口增加的过程。"张曙光强调,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有着长远战略意义。"城市化推进如果顺利,进入城市的农民收入水平如何达到市民的标准,将为中国创造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长远的动力。"
但是,张曙光也指出,城市化还面临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最主要的是解决农民问题。
在张曙光看来,对于进程务工的农民工最主要的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和进城后的社保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进城农民工彻底拔掉农村的尾巴,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对目前的安居工程,张曙光颇有意见,他认为,安居工程没有考虑到进城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忽视了最需要解决居住问题的群体。
对于城郊农民,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周边地价上升很快,但目前土地的收益大多被政府和开发商分享,对农民的拆迁补偿过低,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接下来,必须让农民得到土地收益的大部分。
对于种粮农民,要有补贴,保证种粮农民的收入接近平均收入,让他们有种粮的积极性,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以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来补贴农民。可以提高粮食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了以上三部分农民的问题,城市化进程才能得以顺利推动。
此外,张曙光还认为,除了解决农民的问题,还要对目前的一系列资源价格进行调整,因为很多资源的价格已经扭曲。"只有中国能够做一系列调整,内需才能真正的好转起来。"张曙光说。(搜狐财经/魏喆)

转载:搜狐财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