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否支持计划经济?| 新经济系列沙龙第五期研讨会召开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7-09-04 累计浏览


 

由天则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否支持计划经济?」研讨会(新经济系列沙龙第五期)于2017年8月23日在天则所召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维迎教授、天则所所长盛洪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先生、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独立学者荣剑先生、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兴东教授、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先生、独立学者宁越先生以及国家信息中心张振翼先生等诸多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并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张维迎教授首先在“大数据不能替代企业家”的主题发言中分别从知识的本质、企业家精神、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别和人的行为受其观念支配四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大数据计划经济论不可能实现。

 

从知识的本质角度,张维迎教授针对“创造性的决策”提出,软知识(默性知识)更重要;认为默性知识一定是分散的、局部的、主观的、实践的、不可言说的,因此不可能被任何人获得,包括计划机关。这也是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无关计算能力。从动态角度讲,大量知识是当事人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的,大数据只有收集到已经存在的信息,不可能收集到有待创造和发现的信息。就此,张维迎提出大数据计划经济悖论,即大数据是市场经济中千千万万人自发行动的结果,如果搞计划经济,让每一个人听命于政府的指令行事,大数据本身就会消失。盛洪教授赞同张维迎的这一观点并作了补充,认为计划经济一定是在已知之内做出的计划,创新一定是已知以外的知识,从来不可能从计划中出来。

 

张维迎教授认同大数据对企业家是有用的,但同时提出企业家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硬的知识,更依赖于默性知识,数据不能告诉企业家创新什么,市场不断产生的信息源于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如果政府想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计划经济(包括产业政策),不仅会消灭大数据本身,也会消灭企业家精神,阻碍创新和技术进步。真实的世界中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就需要人的创造性、智慧性,需要企业家精神。如果用计划性方式应对,就会走入死胡同。

 

张曙光教授也肯定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认为大数据可解决市场不能完全解决的信息分散问题,但强调虽解决了信息的传输、储存问题,仍未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即信息来源问题,若没有来源、其它东西都是空的,因此大数据在这个基础上不可能建立起计划经济。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工具理性问题,但不能代替价值理性。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人们行动互动的一个结果,是人的理性所不及的,因此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设计人类社会未来的秩序,更是空想。宁越先生认为大数据仍然是一个局部的、分散的知识,大数据总体上还是面对历史上的数据、而不是面向未来的,面向未来的是企业家、是人脑。

 

张维迎教授在阐述其“人的行为受其观念支配”这一论点中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观念的支配。在同样的数据下,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一样的结果。荣剑先生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有可能建立起来的不是一个新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一个政治数字帝国,由谁来控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至关重要,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大数据的运用无助于经济有计划有序的进行,但一定是有助于政治控制效率的大幅提升。

 

方兴东教授认为,虽然中国互联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真正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共享、自由、平等、创新等互联网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东西却被丢了。因此中国大的互联网企业没能在价值观方面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榜样和引领者;同时认为在政府的作用上,还是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杨培芳先生提出了超越计划与市场二元语境,构建网信时代的协同经济新模式;新计划经济此路不通,西方经济学已经迷失,集中计划和自由市场都不适应网络信息生产力发展,必须同时超越凯恩斯主义和达尔文主义;新经济时代需要新经济理论,要构建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而协同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社会化企业。

 

与会专家们还从哲学、伦理学等角度,阐述了如何看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盛洪教授认为,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存在自发的秩序,这个秩序是人类的行动形成的,反过来人们又遵循这一秩序。人类行为受自由意志的影响,而自由意志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计划经济从哲学上也是做不到的。陈浩武先生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对人的社会挑战、对神学观念的挑战。应以一种欢呼的态度来看待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推进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但对于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会支持计划经济这样的荒谬观点,应是坚决抨击的。张振翼先生提醒要谨慎思考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以后很多的决策可能就是人工智能自动做成的,那么决策的依据和规则是什么?决策中伦理的东西到底谁来负责?是学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未来的作用,盛洪教授认为人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更优秀的市场主体,并且能够促进和市场秩序的发展。宁越先生认为人工智能以后也会做很多面向未来的东西。张振翼先生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没有办法做颠覆式的创新,但是在渐进式发现、在推理方面可能要强于人类。人工智能在掌握大数据情况下可以推理人的行为,且事实上很多预测是很准确的。他提醒在当前学界需要跟上技术的发展,为下一步技术发展的伦理提供学理支撑。

 

会议将结束时,与会专家提出建议,就人工智能的议题,可组织新的话题研讨。

 

 

中评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