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荃评议 | 传统礼、法及知识分子断想

  • 葛荃
    2016-11-24   累计浏览:

 

谢谢主持人!

 

 

很认真的听了前面三位教授的发言,都有自己的观点。盛洪先生的题目是讲“天道之法”。他认为现代法治即由西学而来的“法”是误读。我们中国遵照天道形成的礼,礼与西方的法是最接近的。我觉得这个解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思考。就是说儒家的道,内涵非常丰富。而礼的内涵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有其发展和变化的,道包含礼,同时里面有更多的内容,有所谓天道、地道、人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等等,形成一种内在结构。天道之法是不是能概括这个道?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另外关于法的问题。中国古代社会有法,有法家学派、法家思想。历朝历代都制定法律、法典。自汉代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入法入刑,董仲舒著有《春秋决狱》。实际上,礼和法在理念上和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分开的,所以能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礼法兼用,这是汉元帝作太子时汉宣帝跟他说的。所以将法家的法完全排除在礼的范围之外是需要斟酌的。比如北宋大儒李觏就提出“王霸道同质论”,认为王道和霸道本质上是一样的,在理论上去融合礼法。后来这个理论被王安石所借鉴。

 

再者,中国历史上的法,从一开始就是统治者用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里面从来没有现代法治的精神。而礼是规则。今天上午我跟张鸣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礼实际上是在贵族之间,就是在西周贵族政治时期形成一种规则,为了避免统治者内部发生纠纷。所以规定不同身份的贵族见面的仪式等等,形成规则,然后辐射到整个社会,成为平头百姓所遵循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则。

 

这种礼仪和规则,所谓天道之法,有一个价值前提或者价值基础,它是建立在身份等级制基础上的。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理论原则。这种理论原则的基本内涵是身份等级,身份等级原则是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形成的礼仪和规则。这样说来,这种规定中有多少内容是可以被我们现在所认同的?

 

现代法治的基础是平等理念,指的是公民权利、义务和尊严的一种绝对的平等,受到法律的绝对维护。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是另外一回事儿,在美国有势力的人照样可以逍遥法外。但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与实际操作,以及法律规定是这样的。所以怎么能够把传统的礼,附带着传统中国的法与跟现代法治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所谓“古今之变”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很难把传统的天道之法,即所谓“礼”拿到今天来使用。因为其内在的基本价值观与现代社会还是有差别的。

 

 

关于丁峰老师的大赦问题,这个题目我觉得很好。因为研究大赦的人似乎很少,你的这个非常精彩,而且你做了一个详细的统计,把统计学用到历史研究中来,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但是你提出前人也做过研究,他们提出为什么帝王要大赦的缘由,你认为不合适。然后你提出三点原因,一是冤案,二是成本,还有监狱容量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解释还是有点不太合理。你前面说最初是从帝王本身去找原因,但你说不太好,后来换了角度,提出了上面三点原因。其实,我倒觉得从帝王本身找原因是有道理的,挺对的。

 

为什么?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天下,政教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推行的仁治需要一种合法性的论证。那么怎么去论证?一是通过祭祀天地,再者就只有通过大赦令才能实现其合法性的证明。因为“大赦”本身是儒家民本德治思想的一种体现,是皇恩浩荡的体现,大赦行为内涵的仁德是对君主统治合法性的一个补充手段。探讨原因是不是可以从这里去着手?

 

另外,皇恩浩荡,大赦天下,为的是让人们对皇帝感恩戴德。你举宋江那个例子挺对,还是皇恩浩荡。但我们需要继续追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显示皇恩浩荡有什么用?事实上这是要不断强化完成、完善一种文化责任,又叫社会责任。前面讲到礼的问题,礼的重要功能是要实现文化整合。文化整合就是说要让社会所有的人,不同阶层和不同身份的人,能够对这个体制本身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通过什么方式?一方面有教化。中国古代儒家讲教化,教化很重要。除了教化以外,还有什么?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更贴切?监狱人满为患是现代的事儿,古代人死就死了,譬如草民。另外纠错纠偏,领导犯错了吗?领导什么时候会犯错?皇上不犯错,皇上犯错也没关系,下个“罪己诏”,给全国人民写个检查就完了。地方官员犯了错,那是要丢官的。古代“大赦”的原因剖析非常重要,需要更深入一点。

 

 

最后这位先生,您这个是漫谈式的,我听了半天没太听出主题来。但是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跟你商量下。

 

关于知识分子,我从来不认为读过大学就是知识分子。我也不认为那些个官员们,拿了博士学位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是国外学术界的,中国学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全面。有一个比较权威能形成共识的知识分子概念界定,就是爱德华•赛义德在《知识分子论》里提出来的。

 

首先,知识分子具有批评性,有一种无条件、无前提的对当下规则、权威的质疑和批判。就是给现行的规则找毛病。

 

其次,要有一种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什么,查文献查不到。后来我琢磨,不知道对不对,请大家批判。所谓“终极关怀”的意思是:不只关心本民族,本国。而是要关怀整个人类社会。所以孔子恰恰有这么一点关怀,就是他在讲到中庸之道,仁者爱人的时候,他是站在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上的。他觉得人跟人之间就是要有一种对等的关系,这是打破国界民族界的更高层次。

 

再次,知识分子就是要以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作为谋生之道。你说中专、中小学的老师算不算知识分子?好像不算。知识分子不但传播知识,还要创造知识。当你在体制内的时候,创造知识不是谋生手段。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去填表,拿工资,所以你就没办法构成我所想往的知识分子。这是个很小众的界定,对不对不知道。

 

[ 葛荃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2016625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腾讯思享会与《东方历史评论》协办的「历史学与制度研究理论创新」研讨会评议演讲修订稿,转载请注明]

 

 

2016-11-23

中评网首发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