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化的推进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445期]

金融市场化的推进

时 间: 2012-01-16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刘小玄

主持人: 盛洪

评议人: 曾刚 邹鸿鸣 任康珏 应展宇 张包平 吴庆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盛洪:
今天是天则所第445次双周学术论坛,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刘小玄教授,她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研究员。主讲题目是金融市场化的推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因为我们中国市场化的改革经历了30多年,应该说产品市场的改革大致上基本完成。但是我们在要素市场的改革一直很滞后,尤其像金融市场的改革,尤其是银行业的改革远远没有完成,所以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思的。
刘小玄教授一直研究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研究中国的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中国的经济情况、对中国的改革都非常了解。所以我想这个演讲一定会非常精彩。
我们这个天则所的双周论坛,有十几年的传统。大家看这已经是第445次,这个可能在北京甚至在全国是坚持时间最长的。我首先要感谢张曙光老师,因为张曙光老师多年来一直是每两周就在安排一次演讲,而且也感谢像刘小玄这样的大量的优秀学者来支持这样一个双周论坛。我们这个论坛现场比较小,但是我们每次论坛的记录,包括讨论、甚至包括争论的记录,全都整理出来放在网上。每次大概有数千人看我们的这个记录,所以实际上是数千人参加的一个论坛。
下面我们就请刘小玄教授来做这样一个演讲,请大家欢迎。
刘小玄:
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是金融市场化的推进,这个是我们前两年做的一个课题,去年结项的,是社科院的一个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主要研究金融市场以及新兴的金融机构。我们跑了6个省市,跑了很多家企业、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中介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等,做了大量调研记录和访谈录音,回来以后整理成了一个报告。现在已经基本上全部完成了,准备出书。
市场经济是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但是金融市场化在咱们国家是非常滞后的,可以说是最滞后的环节之一。其它的市场,例如商品市场,大部分都放开了,但是金融市场、主要是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市场,一直还是保持着高度的国有垄断。也就是这两年,才开始有所松动。所以说我们的市场经济,为什么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就是因为它有许多还没有开放的、垄断的市场,这些保持着很大计划性的市场还存在,占据重要的主导作用。
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商品市场竞争的格局,但是金融市场是不是能够适应产品市场的需求,能够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现有的金融市场与现有的商品市场是否存在着脱节的情况?目前看来,国有及其控股银行基本垄断着金融领域,出现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商品市场和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金融市场,长期并存发展的这么一个不协调的局面。所以说这个市场经济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是由于金融市场以及其他要素市场的滞后造成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金融市场的配给理论。翻开银行经济学的教科书,可以看到这个理论。作为贷款方的银行认为,向借款人增加贷款,会大大地提升风险,导致均衡利率成为贷款数量的非线性函数。也就是说当利率升高的时候,信贷供给数量是向后弯曲的,贷款预期收益并不总是利率的单调函数。
也就是说,一般的市场主体,它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是两条线可以相交的,是一个单调的线性函数。但是金融市场上,它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没法相交的,总是存在一个缺口。所以说,当银行预期收益率达到R的时候,它的收益率最大,再往后它的风险也大了,所以它的收益率会下降。所以到R这个极值点的时候,银行就不愿意再放贷了,表现为银行的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在这个时候,需求和供给永远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一个超额需求。银行认为这个不是有效需求,是无效需求。所以即使借款人愿意支付这个价格,银行也不愿意给他贷款。所以价格没法出清市场,这个就是金融市场或者说信贷市场上的一个特点,银行经济学上一般都把这个奉为它的一个基本原理。
信贷配给是不是合理?这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Stiglitz 和Weiss模型,他们认为,银行只知道风险系数在潜在借款人当中的一个集中的统计分布,而不知道具体借款人的风险系数。由于无法观察到这种具体的风险系数,银行无法区别不同的厂商。只有经随机选中的申请人才能获得贷款。
但是Riley(1987)认为,如果银行能够区别不同的风险种类,那么预期收益函数就会根据不同的风险种类而有不同的极值。也就是说,那个R的点实际上是变化的,并不是说只有一种风险。如果有不同的风险,那么就有不同的极值。所以说信贷配给不具有普遍性。在这个市场上可能是这样的情况,可能换一个市场就不一定是这样的情况,它就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争议的,就是现在配给究竟是不是合理。这个是个理论问题,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后面可以引申出来实践上的很多很多的案例,很多很多的活生生的一些事实。但是,要温习一下这个理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难以实现传统均衡的金融市场的这个特征,所以给现存的信贷垄断提供了一个借口。他们说因为没有办法靠价格出清市场,所以肯定要实行配给,这就给垄断提供一个借口。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信贷缺口的必然性,转到信息获取的充分性上,那么这种垄断就丧失了它的基础。因为正是垄断,才会加剧信息的不充分,正像计划经济,永远也难以有效地发现消费品需求的信息,而只有通过市场,生产者才能发现和获取这些分散多变的信息。
所以说市场缺口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取决于垄断程度的高低,越是垄断,信息不充分就越显著,越是竞争,则信息就越充分,可能的缺口就会越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说,一旦金融市场有这种垄断性市场配给的情况,它就对于商品市场有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金融应当是为商品市场提供服务,服从于商品市场的需要的。但是金融市场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于商品市场,或者是银行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某种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我们在前两年的金融危机也能看出来这种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最需要的贷款是短期流动资金,在这方面,绝大多数的企业主要依靠于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内部集资和商业信用,其中将近90%(企业数目)的企业的短期融资来源于自有资金,其平均比重(融资额)达到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主要靠自己来满足,银行仅仅能满足不到三分之一的短期需求。这些企业,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它的长期需求根本就不指望贷款。所以主要是短期,短期靠银行又很难满足,也就是说只能满足(全部企业中的)不到三分之一。
从全国来看,这个是从金融年鉴来的数字。非国有企业的总销售额和总就业人数均超过了90%,占绝对主体。但是,在金融部门,这个比例恰恰相反。在过去的十多年,非国企获得的银行正式贷款,仅仅不到20%,其他80%以上的银行贷款都流向了国有部门。你看前者是超过了90%,后者则连20%都没有,正好这个比例完全相反,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的供需就是这么一种状况。
官方公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私营个体企业的短期贷款在全国仅仅只有3%的比例,乡镇企业是6%。私营企业的短期贷款在全国银行的贷款比重仅为1.3%,乡镇企业是2.7%。
总体上,我们就从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到,金融市场的结构是严重的失调,一元主体的国有垄断的这种金融主体,在面对多元的实体经济主体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主要服务于大城市、大项目、国有大中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企业提供对接服务的金融机构在哪里呢?我们的项目也试图寻找这么一个目标。
我们调查了6个地方的金融市场,现在简单地扫描一下这个情况。山西全省的贷款只占存款一半。晋中市的存款900亿,贷款近300亿,存贷比只有三分之一。平遥存款约65亿,贷款21亿,只占三分之一。有的县多年来只有存款,没有贷款。贷款一分钱也贷不出去。
四川南充市的存款余额764.7亿,同期贷款余额282亿,存贷比例37%,这是四川一个比较大的地级市。在某些县,存贷比仅30%。更极端的地方,金融市场几乎完全是空白,也就是只有存款,没贷款这样的情形。
广东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情况是怎么样的?大量的港澳台、外资企业主要依靠境外的金融市场,传统的国有银行是面对大企业或国有企业,还有一些国家大项目。高度发达的民营中小企业面对的金融市场几乎是不存在。也就是外资和国企这个两大市场,中间的这个市场断层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它们没有一个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服务。
与上述几个地方不同,江苏的情况则是供不应求。我们去的江宁区(县级),是江苏很发达的一个区,它的存贷比是100%,实际上还不够,还要到苏北去拆借一些贷款指标。苏北的贷款指标用不完,他们就去把苏北的贷款指标借过来用。
但是,在该区的基层街道(相当于乡镇级),我们的调查表明,7个街道只有一个能享受到银行的融资服务,其他都没有。一些街道为了融资,只好通过街道上的一些公务员,让他们以个人名义来做担保,得到一些银行的小额融资,以便满足一些基层企业,小企业或者个体企业的需求。
那么,钱到哪里去了呢?江苏虽然有这么多钱。据宁波银行江苏分行的反映,南京的大中企业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还有作为政府平台的4大工业园区,国家级的园区,有很多大项目,这些都是银行的铁饭碗。企业增长快,拉动贷款相应增长,供不应求。所有的银行,只要跑到江苏去,他都先盯着这些大企业、大项目。他们认为这都是铁饭碗,所以钱都跑那儿去了,即使你这儿供不应求,基层也看不到钱。
再看看鄂尔多斯,是资本过剩和资本不足的并存。有钱人多,需要钱的人也多。2007年新增银行贷款115.1亿,其中用于中小企业只有6%,主要是靠自发力量来补充。资金积累形成巨额民间资本的供给来源,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非常活跃,是北方最活跃的地区,相当于温州在南方的地位。民间借贷的总量在300亿到500亿之间。这是07年,估计现在肯定都不止这个数。
当地人的投资意识比较强烈,很少有人把大笔的钱放在银行。活期、定期存款比例都比全国的水平要低,大多数人都自找投资渠道,所以形成了大量自发民间金融或准金融机构。所以那边民间金融非常活跃,也是银监会的重点监管对象。有一次上面来一个什么记者,把他们的情况写了个内参报上去了。报上去了以后,上面就派人来专门查他们,三番五次地查,搞得他们很不爽,好像他们做了什么犯罪的事一样,实际上也就是民间融资活跃了一些而已。因为正规金融不足,不靠民间怎么办呢?
总结一下,就是在大企业或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资金往往供大于求,银行往往求着这些大企业贷款,大型国企尤其是央企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处于垄断的优势地位。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户,他们所处的市场,资金供不应求,企业有求于银行,银行是处于高高在上的优势地位,所以两方的地位完全相反。
由于资金的可流动性,因此上层市场或大型国企面临的金融市场吸收了好多来自下层市场或不发达地区的存款资金,结果形成了贫穷地区的资金流向发达地区,这么一种不合理的趋势。资金流动这么一个不合理的特点更加加剧了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越穷的地方就越没有钱,越富的地方钱就越多,造成这么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金融市场实际上是分层次的,大致按照银行的供给方来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把交行也算上。他们和中央、和省市级政府关系密切,能获得最优厚的贷款项目,主要以大型国有企业和极少数大型民企为融资对象,对于这部分大型国企,多半采取信用贷款,其资金供给甚至超过了其必要的需求水平。也就是说这些大型国企和央企甚至钱多得没处花。
第二个层次是股份制银行的市场范围,它们与地方省市级政府关系密切,能获得地方的大型的贷款项目,能够分享部分体制内资源。他们以地方国企和大中型民企为融资对象,主要根据企业抵押能力来放贷。但是对于高成长、高技术的民企和缺乏抵押能力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满足。
第三层次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它们多是改制以后形成的新兴股份制银行,例如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安徽银行等。许多都是以地方城市、地方省会命名的。它们的服务半径多半是所在城市地区或社区范围。在这个层面上,虽然民企是主体需求方,但是这些银行仍然参与对传统金融市场的竞争,想方设法挖来一些大银行原有的市场份额和新的增长的机会。这次,我们在地方上了解到,那些企业怎么样竞争呢?就是挖人,通过挖老银行的人,也就把他们的客户也挖来了,实际上就是这种最简单的竞争。结果挖到的这些客户多半还是那些国有企业,搞来搞去还是在国有企业那个蛋糕里面,他们往往不去挖掘一些新的市场。所以形成这么一个恶性竞争,就是这些国有大企业的饭多得吃不下了,还要去争夺它们。同时,这些银行也对地方政府的一些大的融资项目,道路或者基础设施之类提供贷款。但是,那些作为其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最低的层次就是那些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处于金融市场边缘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它们往往得不到合法的金融执照,不得不处于某种不合法或者半合法的生存状态。它们服务的对象都是上述三类金融机构不愿提供融资的中小微企业或个体户、农户等等。但是,这种类型的企业往往构成了现实经济的底层和基础,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他们的生存和经营非常地艰难,这一块金融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那些特别发达的温州和浙江地区外。
为什么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呢?我们来看一看银行的理由是什么。银行说不存在缺口,因为那些没有满足的需求是无效需求,因为它们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因为没有办法控制风险。所以银行说,我们该满足的都满足了,剩下来的是无效需求,因为风险太大了,所以我们不能满足。
风险太大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成本太高,也就是说他们不了解这些企业的具体信息情况怎么样,所以觉得风险太大,不敢贸然踏入这块领域。同时,银行觉得贷款成本太高了,就没有办法盈利,就无法持续,这是银行的理由。
从企业来看,主要认为抵押能力不足,因为银行要求抵押,而企业没有这个能力。还有无合格担保,或担保能力不足。然后就是银行贷款成本较高,比一般的民营利率还要高出若干个百分点。手续复杂,审批漫长,一个项目,有时候的审批竟要长达一年多,这样的话他们的机会就丧失了。
既然无法采用利率调整供求,又没有办法解决小客户的高信息成本问题,怎么样走出这个困境?金融市场的层次表明,每个层次的供需和市场结构是不同的,价格决定也不同,信息成本也不同,不能适用一个标准,只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市场,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每个层次的市场都有自己的融资需求方,相对应的供给方则应该适应这种需求结构,而不是让较低层次市场的客户去适应较高层次市场的融资供给要求。不能让一些小企业去适应一些大银行的要求,它的要求是要多少多少万的销售收入,多少多少抵押,小客户根本就不可能满足的,像这种情况下缺口就非常大了。所以如果只用一个市场标准,只有国有银行、大银行的标准,这个市场肯定是不兼容的,肯定会产生这种两难困境。
所以说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某些金融需求是注定无法满足的,因为必然导致过高的信息寻找成本和风险成本。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之间的积极竞争、才能低成本地获得金融市场信息,实现市场均衡。降低信息成本需要市场竞争,需要创新主体和创新行为。这个就是我们调查中试图发现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行为都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们需要到人行、银监会这些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去,通过调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一种博弈的关系。
人行从宏观出发,强调发展的大局,它的主要目标是力推基层金融市场放开,这是很多银行当时强调的目标。人行当时的副行长吴晓灵也是力推金融市场放开,力推新兴的小型金融机构的成立。很多地方的人行一讲到这个问题就是吴晓灵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我们感到吴晓灵在推基层金融市场放开方面,还是功不可没的。
地方政府的动机是什么呢?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的地方政府面对的是大量民营主体经济,它为了促进当地金融资源的充分利用,就需要去支持民企和支持市场放开。这样可以促进地方就业和GDP的增长。地方政府同时也是这些地方银行的所有者,但地方政府往往无法兼顾作为银行所有者的目标,而要兼顾发展目标、增长目标和充分就业的目标。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十分积极地想办法,确保它们的这些金融资源不要外流到别的地方去,千方百计地留在本地,才能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银监会的动机,最好风险是零,然后利润最大化。利用市场垄断能力,既满足了银行信贷安全,又满足银行利润最大化,这只有在垄断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如果没有垄断的话,怎么可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呢?所以,银监部门实际上起着监管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职能,利益最大化是所有者的职能,风险最小化是监管者的职能。这两个职能它都充当了,从这个方面上来讲,银监会作为监管者是越界的。你不是所有者,你只是监管者,你要管两个目标,那就只能靠一种垄断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为了防范风险而限制竞争,强化垄断,它的监管成本是最小的。它这样最省事、最安全,保证不出事。
这是银监部门的基本目标,就是不出事,然后成本最小,同时银行利润又最大,所以银行也没什么话好说,因为这能确保你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说到底,它牺牲了老百姓的利益和社会福利。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地方政府和人行对银监会表现了某种程度的不满,他们反映,老是会打架,碰到一起就打架,银监会要把我们管得很死,我们没法发展。这个事那个事银监会都要来插手,没法成立一些新的民营金融机构。其实这个打架的过程,我们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博弈的关系,在这种博弈当中推动金融市场很缓慢,很艰难地在发展。
所以说在人行支持下,地方政府与民企的目标取得了某种程度的一致,但是与银监会存在一定矛盾。当地方的力量超过了后者时,超过了银监会的那种调控力量的时候,就会推动市场有约束的、缓慢的放开。这个博弈是试验性的、反复的、很艰难推动的过程。从2003年开始提出、探索和选点,2005年才开始逐渐多了一些试点,但门槛非常高,限制非常多,很多新兴金融机构不符合它们的要求,不符合银监会设的门槛,都进不来。什么时候才出现转机呢?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这个时候催生了金融市场的放开,大量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金融市场的内在推动力,是民间资本的大量积累,他们要寻找投资出路,这是从民间资本的供给来看。从民间资本的需求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迫切性,需要填补市场空白,要搭建市场供求缺口的桥梁。两方面都想把这个缺口填上,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金融机构,就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有互助基金会、典当行等等,各种各样的,很多很多。
先举例说小额贷款公司。2010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348家,现在这个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从业人数两万多,估计现在有个4、5万都不成问题了。实收资本、利润等等都有一个很大的增长。
根据小贷公司竞争力评选结果,只有2家的公司净利润是负的。根据资产收益率排名,最高的达到18.6%,大多数在5-10%。前几天我刚刚在北京看到了一家很大的,叫小额信贷公司,它跟我们见到的小额贷款公司还不一样,它是主要做中介的,做供求之间协调的工作,它不直接贷款给企业。做得规模非常大。它们的利润也非常高,甚至比这个资产收益率更高,达到20%-30%的水平。
对小贷公司的监管底线,银监局是不要非法集资,不要暴力收贷,不要大额放贷。这是归纳的几条,具体的银监局的监管线还有好多好多,但是总体来说只要这三条满足了,小额贷款公司就可以放贷。
小贷公司的民营性质和控制权分配,它是金融市场上第一个真正的纯民营主体,其他的银行之类都是带有官方控制的背景。而它是一个纯民营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合伙,民营企业合伙发起创建,完全运作的是民营自有的资本金。它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致的。在风险控制和激励上,国有银行的高管和民营小贷公司的股东比较,谁会对资产更负责呢?
银行运作的是老百姓的钱,所以需要严格监管,而小贷公司具有自我产权的约束,它是用的自己的钱。所以不受到银行严格监管的小贷公司比银行具有更大的信贷灵活性,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更活跃的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动性。
再看一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主要是银监会搞的,2006年底最早就开始了,选择了6个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又扩大的31个省。主要是在农村搞,大多数设在中西部地区,对县县域提供金融服务。所谓村镇银行,村和镇是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银监会的监管极其严格,门槛非常高。必须有商业银行控股。例如,民生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行、各种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都可以控股,但是就不能由民营企业和民营自然人来控股,只能参股,不能控股。所以它们发展较慢,数量非常少。各地发展了这么多年也是屈指可数的几家。所以地方政府也对银监会颇有意见,就说让他们管什么?什么都管死了。村镇银行搞了半天,没搞出几家来,搞得太死。
还有担保公司,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去河南调查的时候,河南的那些担保公司到处是他们的广告,担保公司在民间一放开,就像野草一样一下就长起来了。它有什么作用呢?银行只认土地和房产,其他资产都是有"缺陷"的,土地房产是硬通货,其他的资产是属无效通货。但是担保公司能够把这些无效通货盘活,能够为这些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让银行无风险之忧。也就是说担保了之后,一旦企业还不起,担保公司就要给他还,就要代偿。企业也能够满足融资需求,有人担保了,大不了相当于利率提高一两个点、两三个点,就可以拿到钱了。
从真正贴近中小企业来说,银行没法跟担保公司相比。银行查不到企业的现金流的时候,担保公司能查到,甚至能查到其兄弟姐妹或上下游公司的现金流。因为大银行嘛,对一个个小企业它不可能查清楚它的现金流再去决定给不给它贷款。但是担保公司有这个能耐,能寻根问底地把这些都查清楚。通过各种渠道,担保公司能了解到某个潜在客户真正的信用情况。客户的信用情况非常重要,比如这个客户是不是酗酒?是不是爱赌博?是不是有着不良的品格等等,这些都是风险。担保公司能把这些风险都了解到,但是银行只能通过正规的渠道去了解,看企业的现金流和基本情况不错就行了,但是有些不是在台面上的东西就不知道了。而担保公司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的角度把详详细细的消息都了解到。从他身边的人入手,切入点和针对性比银行更好,了解的情况更全面,信息更真实,成本更低。所以说它的优点是对市场高度敏感和灵活性,流动性无处不在,哪有缺口就流到哪去,它就有这个本事。就像水一样,真正地体现了流动性。
我们银行的钱实际上还是很死的,钱只有到了担保公司那才有真正的流动性,只要哪有空就填到哪去。它的充分灵活的贷款抵押能力,和利率的灵活性,和时间的灵活性以及经营权质押,应收帐款抵押,商标权抵押等,好多各种各样的办法都可以抵押。只要它觉得能够变现的,或者能够转换成价值的,都能够抵押。有这个抵押它就能担保,银行不认,它就能认。所以能担保的东西、能抵押的东西都能担保。资金能够快速到位,时间又短,较高的贷款利率可以容忍。这样的话,担保公司通过帮银行承担风险,获得这些潜在的收益。原本没有可能实现的价值,通过担保公司的市场创新开拓,实际上挖掘到了新的价值源泉。
我有的时候就在想这个国外好像也没这么多担保公司,人家怎么过的?我们怎么这么多担保公司,是不是我们的银行体制太僵化造成的?
盛洪:
有很多信用贷款,他必须要有人去抵押,他就把很多客户信息自动转过来。
刘小玄:
可能就是说他把担保公司放在银行下属部门去做了。我估计跟国有银行体制很有关系,反正也是中国特色了,我们先不管国外。
创新行为,也就是说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刚刚讲了很多新兴的金融机构,总结一下,它们的关键就是把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解决了,各种民间的金融创新都致力于从这个角度来发现新的潜力机会和弥补市场缺口。过去的银行是点对点来看,一家银行对一家企业的。但是这些新兴的小型金融机构是从点对线和点对面来做它的业务,这样降低了寻找成本,信息的透明度大大增加。
点对线、点对面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它们借助地方的商会组织,地方的互助基金,行业协会,还有保证金联保,街道的基层组织,村级代理组织,公务员担保,个人信用等等一大堆社会网络组织。通过这种东西,有效的扩展了信息通道,扩大信息来源,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了中国社会网络的优势来降低信息成本,这是一个创新。还有就是依靠更有效的服务,比如说说缩短信贷员与客户的距离。一个小型的金融机构,它的信贷员可以像扫街一样,面对那些一个个的小商贩,每天近距离接触,来了解他们的情况。他们不是依靠什么金融模型,而是依靠踏踏实实的一点一点做工作,这样很原始的方式。采取面对面协商的方式来谈,确定它的价格和期限。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把握真实信息,聘用的一般人员也不需要特别高的学历,肯吃苦、踏实、诚实是最重要的。学历高的人往往还不肯干这个事,所以有一些高学历的去了以后不适应,慢慢自动就走了。这样的话就把人工成本降到最低,投入产出效益因此得到增加。所以说这些草根经济,它们需要的信贷员也是草根性质的。
传统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是失衡的,委托人不到位,结果代理人造成大量的银行坏账,改制以后,加强了银行监管,又造成约束过紧,银行不敢放贷。一笔坏账责任就要终身追究,退了休以后也不能安生,也要追究责任,是终身追究制,所以银行不敢放贷出去。这样的结构不对称经常造成重心在两头摇摆不定。要么委托人行为失效,监管不到位,代理人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不良债务;要么委托人过度监管,代理人经营不作为,不积极放贷,代理人的行为失效。这个是我们传统金融机构的失衡特点。
当监管部门的力量过于强势,风险最小化目标被无风险目标所取代。为了确保完全无风险,银行采取抵押贷款,提高了贷款门槛,把一大批效益良好、但无足够抵押能力的企业排除在外。这样的治理结构是导致防范风险的动机大于银行获益的动机,是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结果。均衡的治理结构应该是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对称,而不均衡的结构则是零风险和零风险下的收益,或者是过度追求收益最大化导致的高风险。两种失衡情况我们都出现过,但均衡的情况还始终没有出现。
我们来看看这些新兴的金融机构,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村镇银行或者改制后的信用社是新兴的金融机构,是银行类的机构。它是由地方政府控股的金融机构,它比传统银行的优越性,是具有更长的控制链条或代理链条,高管具有更多的实际控制力,但在监管者与经营者之间,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不稳定的结构关系,经常出现委托人、代理人,监管人和经营者之间关系失灵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类机构,还是没解决这类问题,他们是克隆了四大银行他们那一套,这个问题还没解决。
来看民营的金融机构,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它不存在委托代理的问题。大部分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古典式的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致,盈亏对称的产权结构。收益主要来自其资本金的抵押或者担保。收益和风险是对称的,能够依靠自身股本来承担风险。所以说它的受益者和主要风险承担者在这方面是一致的,是通过这种一致方法来保证它的对称性。所以从民营的金融机构产权治理上来看,和国有的或者政府控股的金融机构是根本不同的,在于他的治理结构是对称的,这是从治理结构上来看。
再看一下金融市场放开产生的效应。村镇银行或农信社这样的小型银行,由于基层金融市场放开,大量的准金融机构,民营的金融组织的进入,直接使它们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它们不可能像那些大银行那样,有稳定的、有足够抵押能力的客户,所以它们没有旱涝保收的零风险。它们的市场要与那些民营的金融机构竞争才能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压力非常大。
如果它们仍然按照那种传统管理模式,那么要么激励不足,要么约束过度,这样的话,它们就很难与一些民营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所以说,民营的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进入,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银行治理机制的优化,导致这些银行行为的合理化与趋同化。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好处,即使所有制暂时不变,通过这些小的民营的金融机构去竞争,也会使一些原来不合理的行为慢慢趋于合理化,有一种趋同的趋势。
金融市场的放开,有助于把无效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现有制度导致过高的寻找成本和风险成本,突破这个框架,引入并增加新的供给主体,才可降低成本,把无效融资需求转化为有效的融资需求。也就是说那个缺口在过去传统下是很大的,通过增加新的供给主体,就有一个新的极值点,那么那个新的极值点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这个配给缺口就可以变小、甚至消失。所以说金融市场的大量空白有待开发,有很大的机会和潜力,有待改革和创新,才能释放。如果不释放这块潜力,金融体制就会成为抑制草根经济或民生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难以解决。我们总说我们的结构失衡,吵着要解决,老也解决不了,你把金融市场放开,那就好办多了。
这个是一个金融调查的一个小样本,企业融资和绩效,其中我就简单讲一点。房地产抵押和承兑汇票分组,这个分组中的企业,它的利润率是最低的,只有2%多一点,低于全部样本的均值。我们把不同的投资方式做了一个分组,其中是房地产抵押和承兑汇票这个分组,它的利润率最低。另外一个分组是担保贷款分组,它的利润率是最高的,达到11.25%,然后是机器设备抵押的分组和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采取担保贷款的分组,它们也具有比较高的绩效。这些融资方式恰巧正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特征。这表明效益较高的民营企业不容易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它们主要靠自有资金和担保这些方式去进行贷款,得不到金融支持,但是它们的绩效是比较高的。那些有抵押的,通过银行服务的那些企业,利润反而低。所以说银行认为最安全和最常用的抵押贷款方式,在融资资源配置方面,是低效率的。就是银行愿意贷的那些企业,利润都很低,不愿意贷的那些企业呢,利润反而高。银行不能配置给那些效益好的企业。而那些有抵押能力的、能得到贷款的企业并不具有较好的效益。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资源是错配了。配给那些抵押能力好的,但是效益不一定好的企业。
盛洪:
按道理来讲应该是随机的,是吧?
刘小玄:
不是,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那些国有企业,它有抵押能力,有土地、房产那些不动产。民营企业就是新兴的、成长性的企业,它的房子、地都是租的,没有抵押能力,但是它成长性很好,效益很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正好反过来了,那些有抵押能力的企业,有过去的那些不动产的遗留。好多老国企,它没有别的东西,就是一大块土地,它就吃这个土地。这个土地在银行贷款,常年不断地贷,就形成了它一个取之不竭的一个资金来源。但是要是那种比较新兴的民营企业,它自己租一块地,租一个厂房,贷不到钱的,一点钱都贷不到。就要靠一些自有资金,或者担保。一担保的话,那几个点就上去了,可能利率就上去了。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配置,跟他们原有的企业实力,不动产的实力有关。
最后讲几点结论。现有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和银行的贷款行为和金融制度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市场化的推进有利于增加金融供给主体,促进竞争和创新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成本和融资成本,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金融市场化还可以造福于大量的中小微个企业和底层百姓,不仅能有效率也促进公平。现在一说到公平,就觉得是资本家在剥削,不知道这个垄断体制剥削了多少老百姓。金融垄断这一块,那么多银行的高额利润,大家都在那说个不停,其实说到底就是垄断造成的。你把这个市场放开了,那我想资源分配就会公平得多。
结论二,在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大量流动性过剩,急需寻找出路;另外一方面,对融资的需求巨大,却缺少融资通道和相应购买力。如何解决?
降低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让更多的金融中介进入,形成大量的融资桥梁,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形成更多的金融产品,例如农民的土地抵押权,可以大量吸纳过剩流动性,降低房价,同时减少巨大的贫富差距,形成中产阶级——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农民这一块非常重要,现在算基尼系数,很大一部分就是农民的收入太低,让基尼系数变大。如果农民有土地抵押权的话,那农民就可以拿他们的土地抵押权来得到融资,他们就可以有效把他们的土地盘活了,就可以支持他们的创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也降低了,收入差距也减少了,社会肯定也就稳定了。所以说农民的土地抵押权是一个很重要的金融产品,把这块发展起来,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下,"金融革命在精神的意义上是完全自由的,它使人取代了资本,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既然资本已经变得非常充足,那么财富的创造就要归功于技能、思想和勤劳。"这个是从经典原著上摘下来的一段话。
金融市场的发展恰恰是为了给那些依靠聪明才智和勤奋的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金融市场的充分流动,可以使人们靠自身的努力和人力资本就能获得回报的途径。一个平等而有效率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要素的充分流动,没有这种公平的竞争机制,就没有公平的结果。这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要取得一个社会的公平公正的结果,首先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公平的竞争机制就是要有市场的充分自由和要素的充分流动,而这些都是需要把这些垄断的门槛削减到最低程度。使人们能够自由地进入市场,靠自己的人力资本、靠人们的努力来得到应有的回报。
盛洪:
感谢刘小玄教授刚才非常精彩的演讲,主要是讲,中国现在的金融制度效率非常低,造成明显的金融资源的错置,给整个社会带来大量的损失。如果这些贷款资源和资本可以流到它应该流到的地方去,那么我们的经济应该还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这些年很多人一直在做这样的判断,也在讨论这样的问题,刘小玄教授刚才给了非常好的一个实例,包括刚才印象很深的就是分组的一个实例。靠抵押贷款企业组,他们的利润率是比较低的,而靠担保、靠自有资金的企业组,他们的利润率是相对比较高的,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
另外,刘小玄教授刚才也谈到了,在这样一种金融制度的框架下,我国民间金融制度创新的强大的力量。刚才讲到很多,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等。我给你补充一个例子,刚才讲到农民的土地可以抵押,这样应该说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有很多货币是靠这样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创造出来的,并不是说哪天谁要多发一些货币。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个金融创新,就是让农民把土地做了保险,再拿保险单去抵押。这是很有意思的,几乎等价于用土地去做抵押,这是非常棒的一种金融创新。
我觉得额刘小玄教授最后得出的结论非常好,使我很受启发。其实金融市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反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就是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加尔布雷斯说,某种要素在边际上比别的要素更为稀缺的时候,这个要素的所有者就会有更大的权力。资本主义这个词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在某些阶段,在边际上显得更为稀缺,所以资本家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如果金融市场充分发展,就会提供更多的资本,资本就不稀缺了,资本家就不占主导地位了,就不是资本主义了。所以刚才刘小玄教授那句话很好,其实发展金融市场最后导致人取代资本。这是很有道理的,发展金融市场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刘小玄:
不是资本支配人,而是人支配资本。
因文章较长分2段以下是评议部分:
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专家评议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