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兴衰——公共食堂和《食堂报告》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467期]

一个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兴衰——公共食堂和《食堂报告》

时 间: 2012-12-07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张曙光

主持人: 赵农

评议人: 唐宗焜 王晓毅 李人庆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赵农: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天则双周学术论坛第467次。今天我们请到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张曙光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一个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兴衰》,副标题是《公共食堂和<食堂报告>》。我们先请张老师来给大家做报告。
张曙光:今天讲的今天讲的是我正在做的一项研究中的一章,这项研究是《学问风雨五十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历史变迁》。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所所史的梳理来考察60年来中国的经济思想史,进而再现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史。经济所只是我研究的案例和平台。
大家知道,集体化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而公共食堂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段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发生了哪些事件和问题,现在回过头来认真反思一下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章书写了两万五千字,讲了十个问题。一个半小时也不可能都讲,我就把大致的意思和大家聊一聊。
第一个问题就是公共食堂是怎样搞起来的。食堂的出现最早是在农业合作化的时候,有些地方开始搞了一些农忙的临时食堂,最有名的是湖北省京山县的八一社搞的食堂。那是自发搞起来的,只限于农忙,户数也很少,所以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58年,大搞兴修水利、大炼钢铁运动,6千万人上山,农村发生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从我现在查到的历史文献来看,共产党内最早讲这个事情的是刘少奇。刘少奇在1958年6月14日找妇联谈话,提出要办托儿所、幼儿园、公共食堂,生活要社会化,这大概是共产党内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
毛泽东最早接触这个问题是1958年7月份,是京山县粮食局就八一社的公共食堂写了一个调查报告,讲了办食堂的几点好处,报了上去,给毛泽东看到了。毛泽东就把它批给陈伯达,要陈伯达在《红旗》杂志上发表。8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上就发表了。现在看到的材料,这是毛泽东最早接触到食堂问题。到8月份,毛泽东视察徐水、安国、山东等地,大讲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提倡办公共食堂。说什么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8月18日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大谈粮食供给制和吃饭不要钱,他说,"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这样,一下子就把公共食堂和共产主义划上了等号。
这以后,毛泽东又讲过多次,我们没有时间,不具体说了。毛泽东讲了之后,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办好公共食堂的社论,认为办好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事,是巩固人民公社的一个关键。11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再论办好公共食堂》的社论。毛泽东的话就是党的话,《人民日报》社论就是党的号召。这样,办公共食堂就成了一场所谓群众运动。而且有意思的是,《人民日报》在《再论办好公共食堂》里面有一句话,说江苏有一句很好的口号,叫"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各个地方公共食堂不仅普遍办起来了,吃饭不要钱,而且还要"放开肚皮吃饭"。到了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就决定要大办食堂。于是食堂就遍地开花。到1958年10月底有一个统计,全国共办起公共食堂265万个,这265万个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分类统计,就是这里面多少是吃饭不要钱的,多少是吃饭、穿衣不要钱的,多少是生、老、病、死等全部不要钱的,各占多大比例。如实行粮食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842个,占21%;实行伙食供给制(吃饭、吃菜不要钱)的2151个,占61.3%……。
可见,公共食堂是是在毛泽东和共产党号召、动员和命令下搞起来的。我之所以讲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经济所当时写了一个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人称《食堂报告》。这个报告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就是涉及到孙冶方如何办所的问题。
1957年下半年,孙冶方被派到经济所来当代理所长,实际上是1957底到1958初到经济所主事。在上任主事之前,他给中央打了个报告,并经国务院和中央书记处批准,经济所实行国家计委和科学院双重领导,报告提出经济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不能关起门来读书,要接触实际,提出经济所要下去蹲点,搞一个工厂、一个公社、一个商店,去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进行调查研究。这样,到1958年10月10日,经济所派出第一个工作组,叫做"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昌黎工作组"。经济所把它当作"实验田",中宣部科学处把它当作"气象站"。为什么是"气象站"呢?就是以这个点来观察农村的气候、基层的状况。所以当时经济所和中宣部都对工作组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工作组到了农村以后,从县、公社、大队到生产队,派下去的人都兼副职,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在食堂里面吃饭,而且一起开会,对基层情况非常了解。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59年的4月13日,工作组提出第一个调查报告,由王绍飞执笔写的。报告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分配问题。公社化以来,分配给农民的钱很少,群众对1959年的分配产生怀疑,害怕秋后不按劳分配。第二个是生产指标问题,上面分配的产量指标与实际太远,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认为这是空想,是吹牛。还有一个是粮食问题,说目前粮食比较紧张,不少卖余粮的地方,一日三餐吃稀饭,难以支持劳动。第四就是大集体、小自由兼顾的问题。公社和管理区,与生产队的权限问题。公社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管理区现在手伸得太长,生产队没有小自由。报告送上去以后,被毛泽东看到了。当时工作组组长通过什么人送的,我现在没有查清楚。毛泽东看到报告以后,立即指示登在《党内通讯》上。毛泽东批示,把这个报告从最高层一直发到生产队,认为这个报告提出的问题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当时他开始纠共产风,这个报告对推动纠正共产风起了一定作用。要利用这个报告,贯彻这个报告,并且急急忙忙要杨尚昆以电报形式发出去,然后才传给中央的刘、邓这些人。这是第一个报告。
第一个报告由于受到毛泽东的表扬,鼓励了调查组的积极性。当时正是生产上大放卫星的时候,调查组也要放卫星。于是就问还有什么可以报告的,大家研究以后就决定食堂问题,所以食堂问题就成了第二个报告。报告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再讲,就是报告写出来以后,为了核实情况,工作组进行了重新调查,还同县委书记进行了座谈。5月10日完成报告,工作组组长董谦拿回经济所,在经济所的中心小组会上讨论。讨论完了以后上报到中宣部和院部。报到中宣部以后,中宣部把这个报告发表在中宣部的《宣教动态》1959年第36期上。毛泽东是从《宣教动态》上看到这个报告的。报告的名字叫《关于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报告有七条主要内容。
第一个问题食堂和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认为没解放妇女劳动力。因为办食堂以前劳动的现在还参加劳动,办食堂以前不参加劳动的现在还不参加。妇女早上起来以后三件事,喂猪、做饭、看娃娃。不仅如此,办了食堂,还要集中一些人去做饭,还要占用一劳动力。因此,食堂没有解放妇女劳动力。
第二是食堂和粮食问题。认为没有节约粮食,为什么呢?过去农民在家吃,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干重活的人吃稀,干重活的人吃干,而且还有蔬菜搭配。现在到了食堂吃饭,干稀不分,轻重不分,打回的饭都要吃完,浪费了粮食。
第三个问题是食堂与肥料。说食堂没有泔水了,农户不养猪了,没有肥料了。
第四个问题是食堂与燃料。在家里,柴草都可以烧,食堂里面烧煤。不仅这样,到了冬天,北方还要烧炕,所以浪费了燃料。
第五个问题是食堂和设备,就是食堂占用了老百姓的房子,有的还没有给钱。
第六个问题是食堂与生活集体化。不管距食堂远近、不分老小病弱,一律到食堂吃饭。所以只有大集体,没有小自由。
第七个问题就是食堂管理问题。食堂管理出了很多问题。
从《食堂报告》的内容来看,这两个报告的思路是一样的,政治倾向也是一样的,但其命运却完全相反。报告最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强求一律,可以不搞经常性的公共食堂,化整为零,把粮食尽量分到户里去。"最好以互助形式出现,用小食堂代替大食堂,化大为小,一般一个食堂不超过十户或一个小队为宜",并且强调完全自愿。
报告在《宣教动态》发表的时候,编者对内容没有任何改动,只是把标题改了,用报告里面的话,把标题从一个中性标题改成一个倾向性明确的标题——《农村食堂究竟有无优越性》,第一个小标题改成《食堂化并没有解放妇女劳动力》,第二个改成《浪费粮食》,第三个改成《影响社员不能养猪积肥》。这些都是报告里面的话,没有加任何东西,就是把中性标题改成倾向性非常明显确标题。毛泽东看到报告以后,上了庐山,事情发生了变化。
庐山会议开始前,说是开神仙会,7月23日前大家还可以讲各种各样的话,就是在食堂问题上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其中讲得最明确的、认为食堂有问题的就是朱总司令。朱总司令说,"要认识农民还有私有者这一面,对农民私有制要看得重些。办公共食堂,对生产有利,但消费吃亏。供给制是共产制,工人还得发工资,农民就那么愿意共产吗?食堂自负盈亏,公家吃总亏,办不起来不要硬办,全垮掉也不见得是坏事。家庭制度应巩固起来,否则,有钱就花光。原则上应回到家庭过日子。如不退回家庭,粮食够不够?食堂要吃饭、吃好,人心才能稳定"。认为食堂有问题的还有周小舟、周惠等。而拥护食堂的也大有人在,柯庆施、李井泉、吴芝圃、贺龙等。这是23号以前的,关键是这之后的。也很难说,到底是毛泽东引蛇出洞,还是彭德怀写了意见书,毛泽东感到了威胁,再加上下面人的撺掇,左的声音占了上风。其实,彭德怀的意见书里面谈食堂问题还很简单。到是张闻天在21日的发言讲了一大段食堂问题,认为"放开肚皮吃饭"有问题,与其搞供给制,不如搞社会保险。张闻天讲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毛泽东认为彭德怀和张闻天又搞在一起了,感到有威胁。因为历史上有会议就有过这样的事,所以毛泽东发难,于是就批彭德怀。7月23日的大会毛泽东批判彭德怀,而在批彭德怀的过程中间,就把这个《食堂报告》抛出来一起批。
下面是毛泽东在7月23日的会上批《食堂报告》的两段讲话。一段话是,一亿几千万人"要办公社,办食堂,搞大协作,大规模耕作,非常积极。他们要搞,你能说这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吗?这不是小资产阶级,是贫农、下中农、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
一段话是,"食堂问题,食堂是个好东西,未可厚非。我赞成积极办好,赞成那些原则,自愿参加,粮食到户,节约归己。如果在全国能保持l/3,我就满意了。我是讲全国范围。我这一讲,吴芝圃就很紧张,生怕把你那个食堂搞掉。还有一个四川,一个云南,一个贵州,一个湖北,还有一个上海(上海有11个县),90%以上还在食堂里。试试看,不要搞掉。不是跳舞有四个阶段吗:‘一边站,试试看,拼命干,死了算’。有没有这四句话?我是个野人,很不文明,我看试试看。1/3人口对5亿农民来说,多少人?一亿五千万,坚持下去就了不起了,开天辟地了。第二个希望,一半左右,如果多几个河南、四川、湖北、云南、上海等等,那么,一半左右是可能的。要多方面取得经验,有些散了,还得恢复。《红旗》登的一个食堂,败而复成,这篇是我推荐的。食堂并不是我们发明的,是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公社发明的,是合作社发明的。湖北有个京山县,京山县有一个合作社,那个合作社就办了个食堂。河北1956年就有办的,1958年搞得很快。曾希圣说,食堂节省劳力。我看还节省物资,包括粮食油盐柴草菜蔬,比在家吃得好。如果没有后面这一条,就不能持久。可否办到?可以办到。我建议河南同志把一套机械化搞起来,如用自来水,不用人挑水。这样可以节省劳力,还可以节省物资,节省粮食。我跟你们谈,你们说可以嘛。现在散掉一半左右有好处。总司令,我赞成你的说法,但又跟你有区别。不可不散,不可多散,我是个中间派。河南、四川、湖北等是‘左派’。可是有个右派出来了:一个科学院调查组,到河北昌黎县,讲得食堂一塌糊涂,没有一点好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学那个宋玉的办法,写《登徒子好色赋》(接着就讲这个故事的原委)。我讲食堂,走了题了。科学院的调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食堂哪能没有缺点。无论什么事都有缺点。无论什么人都有缺点。孔夫子也有错误"。
总之,是讲了一大段,赞成食堂,批经济所的报告是右派。这一下子天塌了。不仅如此,从7月23日到庐山会议结束,毛泽东做了一系列的批示和讲话,批判反对办食堂的人,而且还用孙中山的话,说食堂是"合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浩浩荡荡。安徽省委给省委书记曾希圣一个材料,说安徽省副省长张恺帆把无为县的食堂解散了,毛泽东指示咬牙切齿,一下子把张恺帆打成"钻进共产党的反革命"。总之,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有一系列的指示,来继续推食堂。这是庐山会议这一段。
接下来,因为毛泽东讲了,说经济所出了个右派,于是庐山会议以后,经济所就整《食堂报告》。而且大家知道,庐山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人民日报发了一个社论——《公共食堂前途无量》,逐条不点名地系统批判经济所的《食堂报告》,甚至把这些人和帝国主义反动派放在一起。经济所也不甘落后,把《食堂报告》印出来,全所批判。工作组组长董谦是党员,因为反右倾是整党内,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经济所和科学院进行批判,《食堂报告》起草人经君健是一位党外人士,被打成中右。经济所派出第二批调查组,重新调查,写了一个调查报告,叫做《公共食堂万岁》来批驳《食堂报告》,不仅如此,后来还重新去调查、核实那些材料,搞了一个关于食堂的报告,发在后来的《宣教动态》上。这是经济所就这个事情闹腾了很长时间。
庐山会议以后,毛泽东来继续推动搞食堂。1959年的冬天,有些食堂就没有粮食吃了,人就浮肿了,开始饿死人了。但毛泽东不管这些情况,继续推动办食堂。1960年1月,统计局报了一个材料,说全国办食堂的情况,毛泽东批示,很好,要各个方面去看。接着,贵州、河南写了两个关于食堂的报告,说公共食堂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成为共产主义的阵地。毛泽东说这是科学的总结,要求全国仿行。河南的报告说,吃食堂的人大概是百分之八十几是一类食堂,百分之十几是二类食堂,只有百分之三点几是三类食堂。毛泽东就批示,报告很好,要求当年开两次大会,讨论这个问题,全国来照办。在1960年,毛泽东批示了很多这样的东西。
事实上,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大量饿死人的事情。大概到了四、五月份,毛泽东感受到一些压力,宣布要与人民同甘共苦,说他不吃肉了。后来到了1960年10月份,问题相当严重了,信阳报告已经摆在他的桌面上了。信阳自己说死了50多万左右,我这里看到的数据,河南省委在1960年11月1日关于信阳事件的检讨中承认的:"据今年10月份统计,信阳全区去冬今春死亡549171人,占全区总人口840万人的6.54%。"中央调查组的数字是饿死了105万人,有好多村整个村死光,而且人吃人的情况到处发生。这样严重的情况已经摆到毛泽东的桌面上了,但是毛泽东没有去检查政策的指导思想有什么问题,而把板子打在基层干部身上,认为民主革命不彻底,地、富、反、坏、右当权,所以那个地方就把底下的干部整掉了一批。饿死人的事情,一是大家看《顾准日记》,因为他当时在河南商城劳改,所以他看到了死人,听到了当年在一起的人说家里死人的状况,也听到了人吃人的情况;还有一个大家去看杨继绳写的《墓碑》,《墓碑》写的是当年全国饿死人的状况。那么当年到底饿死了多少人?好几个数据,一个是原统计局局长李成瑞承认的2,000万,现在有说3,000万的,有说4,000万的。总之,在和平时期死了这么多人,甚至解放战争也没有死这么多人。你想一想,和平时期死了这么多人,这是犯罪。
食堂已经没有饭吃,饿死人不断增加,很多地方的食堂就自己散伙了。毛泽东早也知道事情的真相。到了1961年初,毛泽东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才想办法解决问题。他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给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要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三人各带一个调查组,每组6个人,连组长7个人,由他们3个人负责,分别到浙江、湖南、广东三个地方去进行调查。调查之后,去广东和毛泽东汇合,向他汇报。
田家英到浙江嘉兴调查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五风"很严重,社员对公共食堂普遍不满,不愿意吃食堂。同一天,毛泽东也听到了关于食堂的问题。林乎加、江华等人也报告,他说,"食堂划小为好,几户人家办一个,大了恐怕对生产不利。要多样化,有长期食堂,有农忙食堂,也有自己烧饭。办食堂一定要适合群众的要求。"这才在食堂问题上开了一个小口子。胡乔木调查组是到了一个好的生产队,结果汇报的情况和田家英的汇报不一样,食堂也不是那样糟。问题的转机是在胡乔木第二次调查回来,他说,传达《六十条》的时候,老百姓最满意的就是《六十条》的里一句话——"食堂可以不办"。胡乔木第二次调查的结果是,韶山公社原来是有八、九十个食堂,现在已经散了五十个了,很可能还要进一步散伙。他的结论是食堂还是解散为好,越早越好。这是胡乔木的第二次的汇报。
1961年3月7日,毛泽东和王任重谈食堂问题,尽管讲了食堂的很多问题,因为他早已看到底下反映的情况。广东一个生产大队队长写了一个东西,列了食堂的四大罪状,毛泽东不仅没有批评,还用了他的材料,也认为食堂没有节约粮食,甚至王任重说食堂没有柴,把修的水坝和建的房子都拆掉烧柴了。毛泽东一方面说这样做绝不允许,另一方面又说,办食堂这个方向我们还是要坚持的。
到了4月9日,胡乔木把他第二次调查的结果写了四个报告,重点是公共食堂问题。毛泽东才让邓小平把这个报告作为中央文件发下去。到了5月份,北京中央工作会议正式决定取消食堂,办不办食堂完全自愿。这样,公共食堂问题才划上了一个句号,食堂解散水到渠成。
中央工作会议以后,首先是郁文主持科学院的会议,说我们这儿也有一件事情,就是董谦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毛泽东和刘少奇指示平反。解散食堂以后,经济所给《食堂报告》的平反提上日程。原来批判《食堂报告》的《公共食堂万岁》登在《经济学动态》的前身——《经济通讯》上。1962年第10期封底上发了一个公告式的文字,向《公共食堂》作者董谦来道歉,承认它以前把《公共食堂》打成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报告是错误的。
公共食堂是一个重要事件,现在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记述也不少。但其中有很多错误。既然治史,我觉得还是需要真实,真人、真事、真心,需要把事情弄清楚。我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有三个重要的错误。
一个是错的是李锐。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确实把庐山会议记录得很好,但是在《公共食堂始末》的文章里记述有误。错在什么地方?由于经济所昌黎工作组有两个报告,他也不知道,他把两个报告当成一个报告。所以他的文章里说,经济所的食堂报告,毛泽东很重视,实际上是把第一个报告当成第二个报告。这是一。
第二个错的是王任重。王任重在改革开放以后当中宣部长的时候,写了一篇纪念毛泽东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说"毛泽东是实事求是的典范"讲的就是毛泽东给《食堂报告》平反的问题。讲到毛泽东怎样与他谈论公共食堂问题,他怎么讲,毛泽东怎么讲。毛泽东与王任重谈食堂问题有两次,一次是1961年3月7日,一次是4月3日。据《毛泽东传》讲,4月3日谈了公共食堂和供给制问题,但没有留下记录,具体谈什么不知道。3月7日的谈话有详细的记录,《毛泽东传》把它公布出来了。问题在于,王任重的文章问题很大,他把基本的事实歪曲了。比如毛泽东当时已经知道食堂的问题,讲了食堂的很多问题。当时王任重看着毛泽东的眼色,顺着毛泽东的话说的,因为毛泽东说办食堂这个方向还要坚持的,他根本不可能去讲超出毛泽东的话。在这篇文章里,王任重把毛泽东讲食堂不好的话都安在他自己的头上,都是他说的。我觉得这大概是人性的缺陷,隐恶扬善,只讲好的,不讲坏的。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来,讲实事求是也不实事求是。这是其二。
第三个错是《毛泽东传》,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逄先知、金冲及写的《毛泽东传》(1949-1976),厚厚两大本,其中关于公共食堂问题的记述也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呢?就错在为公共食堂平反的问题上。因为1961年初毛泽东和王任重两次谈食堂问题,而逄先知和董谦的关系很好。董谦的《食堂报告》被批判以后,他曾经给逄先知说过,说你以后要写历史,希望这一段历史能够秉公来写。逄先知就科学院为董谦平反一事,在《毛泽东传》中专门写了一个注释,写了给《食堂报告》平反的事情。他查阅了科学院的档案,按档案资料写了这件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把王任重的日记拿出来,又讲了这个事情。但是日记里记载,毛泽东和他第二次谈话是1964年4月2日,毛泽东和他谈到给《食堂报告》平反。《毛泽东传》里面有一个注释专门写道,根据王任重的日记,1964年毛泽东提出给《食堂报告》平反。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你想一想,1961年食堂问题就解决了,1962年《食堂报告》就平反了,毛泽东不可能到1964年再讲这件让他丢面子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为此我给逄先知打了几次电话。开始他也不同意,说他要去查一查,我认为肯定是错误的。1964年食堂问题早解决了,毛泽东会把这个不光彩的事情翻再老帐?根本不可能。最后,逄先知才认为可能错了。以后再版的时候再改正过来。
这是关于这个事情记述的几种错误。我认为,公共食堂问题的确很值得反思。现在问题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并没有认真反思这件事。你可以看到,不管是《毛泽东传》也好,还是薄一波的回顾也好,还有就是党内的一些文件也好,关于人民公社、公共食堂这些问题都没有认真地反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认为这是错误的,也不知道错在何处。我确实认为,毛泽东关于"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是一个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典型,它造成的危害确实是相当大的。你想一想,毛泽东把公共食堂这一具体事物,从理论上加以提炼概括,无限夸大,从地上抬到天上,看成共产主义的新生事物,同时利用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资源和国家政权的动员能力,在中国农村强制推行,以至于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吃了食堂。《食堂报告》不合毛泽东的胃口,于是龙颜大怒,大加批判,严厉整肃。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真是值得反思。
我反思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货色?就是他的所谓公共食堂的共产主义性质问题。因为毛泽东明确讲,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那么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在这个地方用了哈耶克书中的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深刻,咱们老百姓几千年来确实在生存线上挣扎,所以吃饱、穿暖就成为最大的愿望。也许从主观上来说,毛泽东大办食堂也许是要农民吃饱、穿暖,过上所谓共产主义的生活,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是普遍的饥饿,大规模的死亡。所以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第二章的题记引用F. Hoelderlin的一句话,真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把人间变成地狱的人,正是那些想把人间造成他所想象的天堂的人"。大家想想,公共食堂这件事,毛泽东就办了这件事情,他要建立他所想象的人间天堂,实际上把人们打入了地狱,以至饿死了几千万人。
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货色?我们还可以看看毛泽东怎么说。毛泽东在1958年12月的八届六中全会上对《张鲁传》的五斗米教做过评注,正好暴露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是什么货色。他写道,"这里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像我们的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张鲁在行人来往的大道上设饭铺施舍,毛泽东说这是开了我们公共食堂的先河。也许是觉得过于露骨,后来毛泽东又写了第二个批注,把与公共食堂、人民公社相联系的话都去掉了。正好暴露了他的真正想法。所以我觉得,毛泽东关于公共食堂就是等于共产主义,等于社会主义,完全是农民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经君健指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寡而患不均,均贫富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最大愿望,而供给制和吃饭不要钱,正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的愿望。不过,张鲁‘义舍’中的免费餐是给行路人准备的,好像没有命令村子里的所有农民全去吃白食;毛泽东的公共食堂超过张鲁者多矣"。正如李锐所说,毛泽东"引《张鲁传》五斗米道的材料,来说明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等等,以为三国时的农民起义的纲领就有了社会主义作风;同时也就让小农经济的农民理想乌托邦,进入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家看,这就是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其实和赫鲁晓夫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是五十步笑百步,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个人自由和权利问题,就是毛泽东怎样实现他的共产主义。
我们知道,吃饭是一个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吃,吃什么,怎么吃,都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农忙时的食堂是个别和偶然的现象,就是个别和偶然的现象也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咱们工作、机关的食堂也是可以吃,可以不吃,没有人强迫你非吃不可。但是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概念里面,是不承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也没有什么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分,一切都可以集中起来公共决策。公共食堂就是这种集权专制统治的一个必然产物。
对毛泽东来说,共产党首先要消灭私有制,剥夺个人财产,首先剥夺了地主、富家,没收了官僚资本,接着搞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搞了公私合营,后来取消了定息,实现了国有化,再就是农业合作化,从合作化到公社肥,从有限的公有制,到无限的公有制。因为初级社时土地还可以分红,到了高级社,全归了大堆,到了人民公社,你的也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生产队共社员的产,大队共小队的产,公社共大队的产,县里也共公社的产。先共土地和生产资料,后共生活资料。当时毛泽东曾经讲过,现在鸡鸭、树木暂时还是自己的,将来也要归公。这就是说,进一步连鸡鸭、树木等都要归公了。
生产资料归公,生产活动是公共决策,办公共食堂,吃饭也要公共决策。这就是说,连吃饭这样的事情个人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了,这等于他已经把你的脖子掐住了。所以,公共食堂是彻底剥夺了个人的经济自由权利,这是集权专制的严重一步。为什么会饿死那么多人,关键就在于专制统治剥夺了个人的自由权利,公共食堂没有粮食吃的,人们吃树皮、吃草根,树皮、草根吃完了,就人吃人。有人要出去逃荒要饭,河南信阳等很多地方不准出去讨饭,要出去讨饭得公社批准,要有公社的介绍信。宁可饿死都不能出去讨饭,这是一个什么世道,这是一种什么制度?我在文章里用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普遍的农奴制"。你想想,农奴是拿着铁锁拴着的,我们现在是没拿铁锁拴,但是把你的粮食拿走,等于用一个无形的铁锁把你拴住了,对不对?当然,这个话讲得最早的是董辅,当时他是经济所的副所长。80年代初接待外宾,谈起人民公社,董辅就说是农奴制。吓得翻译不敢翻,就问他怎样翻译。他说你照直翻译。他是最早讲这个话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通过剥夺个人的自由去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共产主义是什么东西,我想大家就非常清楚了。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要反思的东西。其实,顾准也讲了一句话,"以革命的理想主义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确实是这个样子。
第三个需要反思的是,这件事情表现出来的共产党的治理方式和最高决策人的行为方式。
庐山会议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结构和毛泽东的处事风格。如果说,中国当代社会还保留着皇权专制的基本特征,那么,庐山会议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知道,过去皇帝在朝堂上责罚大臣,还有人出来替他说话,为他讲情。那些谏官有的确实还出来做这个事情。但是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部长、共和国元帅等一大批高级干部,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打成反党集团。而庐山会议从7月23日以后,一边倒,所有的人都害怕同彭、黄、张、周划不清界线,唯恐批判的调子不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给彭、黄、张、周讲情,包括刘少奇、周恩来,周恩来批判得也很厉害。
你想想,经济所的《食堂报告》大不了几个学者写的东西,用得着到庐山会议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吗?你不听就算了嘛,为什么要打翻在地,必置死地而后安?真是地动山摇,狂风暴雨。我认为,庐山会议上演的这一幕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很明显,1958年的大跃进、公社化,是毛泽东头脑发热,制造了这场灾难。如果说当时是想把经济搞得快一点,但是没有经验,好心办了坏事,损失和破坏都很大,还有情可原。因为全国上下都响应,中央也没有任何人反对,就是证明,也可以从毛泽东最先发现了共产风,并加以纠正得到解释。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一点。但是,到了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提出批评就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就是大逆不道,就不能容忍,《《食堂报告》》也成为山上山下、会内会外配合彭德怀向党猖狂进攻,也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我觉得这个时候,除了毛泽东的权势、地位、面子以外,恐怕没有其它解释。现在很多文献材料,包括我刚才提到的材料,仍然以好心办坏事论之,够吗?至于为了维护党的团结云云,不仅显得过分苍白无力,而且极具辩护和说教的性质。难道毛泽东的权位高于人民的利益,党的所谓团结大于民族的命运。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说不过去。茅于轼曾说,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而且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人性中的优点和缺点他都具备,只是由于我们身处一个造神的环境和大搞造神运动,他才成了神。尽管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多次挫折,他比较谨慎,比较理智,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相对正确,共产党的高层还能相互制衡,协商共事,因而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占了上风。但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地位和情况完全改变,他就骄傲起来,唯我独尊,个人崇拜,共产党内部和高层也都唯毛泽东之命是从。1958年的大跃进是他首先头脑发热,不懂装懂,其他人也都跟着盲动,结果捅了个大漏子。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提出批评,毛泽东不仅不是从善如流,予以接受和采纳,反而心生怀疑,复仇之心顿起,把彭德怀等打翻在地。这就说明,毛泽东不仅是人,而且是权力欲和报复心很重的人,难道不应该请下神坛,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吗?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讲一下关于调查研究的问题。因为毛泽东公共食堂解散,给《《食堂报告》》平反是在调查研究的名义下完成的。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来讨论。根据史料,毛泽东1961年提出调查研究的时候,他对食堂的问题,对食堂饿死人的情况,对老百姓对食堂的反应,已经一清二楚,因为河南省委关于信阳问题的检讨,中央的调查组对信阳饿死人的调查,各地饿死人情况的反映,已经清清楚楚了。1960年11月份,信阳的报告已经放在他桌面上了。他不清楚吗?他自己在谈话中多次讲到食堂的问题。但是,在这个时候,还要调查研究?目的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说服全党。用得着吗?与其说是为了说服全党,不如说是毛泽东要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因为,问题很清楚。
既然要大搞调查研究,当初搞食堂的时候为什么不调查研究?既然是调查研究,《《食堂报告》》就是最好的调查研究,为什么不听信,不采纳,还要批判?而贵州省委、河南省委关于公共食堂的报告,假话连篇,谎报军情,为什么要采信,为什么要推广和仿行?我认为,对于领导人来说,重要的恐怕不是个人去做调查研究,而是你对别人的调查研究采取什么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与自己的意见不致的调查研究怎样看待,怎么处理。很清楚,毛泽东对那些看着他的眼色做的所谓调查研究,极力赞赏,大加推广,要全国仿行、照办,而对于和他意见不一样的调查报告,如《《食堂报告》》,一棍子打死。要知道,《《食堂报告》》是最好的调查研究,调查组有15个人,整天和农民混在一起,他们最了解基层情况,最懂得农民的心理。但是,这样的调查研究不合毛泽东的口味,触犯了龙颜,所以毛泽东大怒。所以问题不是调查研究必要不必要,问题在于怎样做调查研究,怎样对待调查研究,特别是作为领导者,对别人的调查研究到底采取怎样的态度。
《食堂报告》》不过是几个学者的意见,居然成为政治斗争漩涡中间一个不大不小的浪花,这确实不是一件幸事,而是一个悲哀,一个无奈。它充分说明,在集权政治下,学术研究不过是政治棋盘上的一个小棋子,毫无任何独立性可言。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报告,从毛泽东到《人民日报》,从中国科学院到经济研究所,居然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口诛笔伐,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最后证明自己完全错了,仅仅就事论事地撤销处分就算了事,事情有这样简单吗?不好好反思,我觉得还会重蹈覆辙。
所以,我的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错了怎么办。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和无知,不认错,不反思,不悔改,不救赎,那么,它还会有多少希望呢?如果不承认土改、合作化和公社化错了,能够真正保护产权吗?如果不承认反右派错了,能够真正保护人权吗?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可以反思,事物有其必然性,历史也有其连续性。如果庐山会议不是反右,而是继续反"左";如果庐山会议后,再次纠正人民公社化和"共产风"的错误时,承认批判彭、黄、张、周错了,批判《《食堂报告》》错了,早一点解散公共食堂,三年灾荒和经济危机能那么严重吗?饿死人能有那么多吗?能有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吗?三年灾荒和饿死几千万人的事情至少可以大大减轻。其实,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不过是庐山会议在全国范围内的重演。直到现在,执政党仍然不能直面这些事情,类似的错误只能一再重演。
我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想做一点反思,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历史上走过的路,如果不反思,还会继续走,那样,损失就会更大。
好,谢谢!
因文章较长分2段以下是评议部分:
一个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兴衰——公共食堂和《食堂报告》(专家评议)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