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研究中心
    公用事业研究中心

钱璞:城市交通和城市形态的关系

钱璞 2012-11-19 累计浏览

摘要: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过程。交通方式的变革引起了城市规模的向外扩展,同时伴之城市用地功能、密度和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又对城市现行的交通体系提出了挑战,迫使其尽快做出调整。本文在对国际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交通和城市形态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交通城市形态
一、城市结构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分析
经济学家在构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模型中,解释城市各功能的区位选择时,对于区位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条件就是"可达性"。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由于对可达性的要求及支付地租能力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位置。1903年,赫德(R.M.Hurd)在其著作《城市土地价值原理》一书中,提出城市土地价值的高低决定于土地的区位条件,而决定区位条件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可达性。
在交通工具不太发达的时期,对可达性的标准更倾向于从距离的远近来衡量。随着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城市内部各经济活动之间的经济距离和时间距离较之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大为缩短。1951年,美国规划官员协会(ASPO)提出了"等时间线"的概念,认为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不是他们的住所与工作所在地之间的距离,而是他们走这段距离所花的时间,强调了时间成本对可达性的制约。可达性概念的扩展,对于各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了影响。
交通设施和运输系统的改善,提高了地区的区位可达性,进而影响到土地市场的价格,促使城市土地市场重新进行分配,这同时也是重新孕育新的城市空间的主要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密度也随之改变,引发不同用地间的互补性、可运输性和城市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的变化,这又对城市现行的交通体系提出了挑战,迫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系统尽快做出反应,以适应这些变化。因此,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具有双向的互动——反馈——循环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系统本身的取向对城市未来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产生巨大的约束和导向作用,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对交通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二、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相互影响的国际经验
(一)影响小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汽车保有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水平、人口、汽车使用成本、公共交通发展等,但其中经济水平是影响汽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私人轿车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产物。不论是在高度汽车化的美国,还是大力扶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欧洲,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经历了一个"汽车化"的阶段。小汽车进入家庭是经济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的扩散与结构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城市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分散型和紧凑型。同时交通政策和城市形态也会对小汽车的发展路径产生影响,较为严格的制约小汽车的交通政策和高密度的城市结构有利于减缓私人小汽车的发展速度。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