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房地产:期望越多 失望越多

  • 张曙光
    2009-12-06   累计浏览:

加息、打击囤积、酝酿提高首付比例,最近,针对高烧不退的房价,一系列调控措施接踵而来。即便如此,持续近两年多的房价之争,依旧毫无了结之意。众人各执一词,各究其根源,主要是人们对房地产业本身还缺少一个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房地产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房地产大佬曾说"房子是给富人盖的",从企业的角度看这话没有错。但随即在网上招来一片板儿砖,也不全是群众意气用事,仇富心态作怪。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把改善住房当成一个社会问题看。政府早就承诺要改善人民的住房条件,甚至还定出了标准。老百姓自然要对房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房地产企业与一般老百姓是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而有关方面又没有把改善人们住房条件的路径说清楚,当然谈不拢。
  其次,房地产是个经济问题。在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毫无疑问地充当了火车头的作用。房地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动面广,在现阶段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去年经济过热,房地产业又是出头的"椽子",成了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无论经济冷热,房地产业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行业。
再者,房地产业又是一个财政问题。这两年对房地产业的种种争议,一是政府与企业之争,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争。"土地财政"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地方经济要发展,财政收入要增长,没有什么能比搞土地开发更快捷的方法了。土地开发早有了"第二财政"的美誉,有些地方土地收入可占财政收入50%,没有房地产的发展何来"土地财政"?
  还有,房地产业的问题又是一个金融问题。据报道,中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有60%来自银行。亚洲金融危机的开端就是泰国的房地产业,海南的烂尾楼几年前才炸完。本来就为不良资产深深困扰的银行更不能不对房地产业加十二分的小心。前不久爆出的上海一个人贷款6.5亿元买了110套住房,最后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事件,更是证明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而在整个中国经济结构中,银行业又是最脆弱的一根肋条。
  另外,房地产业还有外资热钱的问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资热钱流入房地产业使得国内房地产业有了国际金融的背景。
  将以上诸多方面归纳起来,房地产业更成为了一个政治问题,它事关政府的信誉、老百姓的期望,经济的平稳增长。反映了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经济调控手段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冲突,政府的社会责任与市场机制的矛盾,汇率的变化和国家金融的安全等各方面问题。
  而在这场博弈中,与房地产相关的各种数据的混乱更导致信息失真。从空置率到城镇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居民的负债率、商品房的成本结构、土地供应的实际情况、银行贷款中开发和住房贷款的不良资产率、住房需求中,真实需求与投资需求、投机需求各占多少成分?面对种种疑问,人们莫衷一是,因此任何政策的出台也都很难形成广泛共识。太多的人对房地产业抱有太多的期望,提出了太多的要求。所以,摆正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在社会格局的关系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果还是沿用禁上别墅项目,禁售期房,不许囤房等见招拆招的方法,只能使本来就很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所以,有关方面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住房改善目标,根据人们的不同收入情况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用更加合理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将政府的主要精力用在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建立更加合理的财政收支体系,努力让政府目标更长期化、综合化。
  廓清外围才能使尘埃落定,还原房地产业的本来面目。如果一味地将房地产业当成一场博弈游戏进行下去,无论房价涨还是落都不是最好的结局。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