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保障房或推高中国地方债

  • 张曙光
    2011-07-20   累计浏览:

整理者 FT中文网编辑
[ 编者按: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近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719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一场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谈及此问题,并回答了包括FT中文网在内的媒体的提问。我们特将张曙光其发言及问答中涉及地方政府债务的部分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627,国家审计署发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占 GDP27%。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 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至此,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第一次有了权威的官方数字。
这一权威数字既有可信之处,又有可质疑之处。据审计署官员介绍,今年上半年,审计署派出4.13万名审计人员,历时三个月,对187.36万笔地方政府性债务逐笔、逐项进行了审计,工作深入细致,因而结果是可信的。
但是,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称,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近14.4万亿元。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是,截至201011月,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9.1万亿元。国外一些机构(如穆迪评级机构)估计的数字更高。
上述不同统计有概念上的差异。国家审计署审计的范围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券,涵盖面大于央行和银监会。但审计署审计的地方融资平台为6576 个,比央行统计的数字少了3000个。根据审计署的报告,在10.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中,有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如果把审计署未审计的地方融资平台包括在内,并按审计署已审计单位的平均数计算,那么,地方债务有可能接近15.6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为12.37万亿元。前者超过了央行报告中所述的数字,后者接近穆迪公司的估计,即审计署的审计低估了3.5万亿元银行贷款。
如果将10.7万亿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加上近三年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6000亿元债券、公共部门债务余额,以及公共部门的隐形负债,中国公共部门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50%左右,在60%的预警线之下。从总量上看,风险似乎可控,但从结构上看,风险依然不小。
大公国际近期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没有太大的风险,但我认为是有风险的。主要体现为,第一,真实的债务数额到底有多少,我们心里"没底"。我们没有数据,只能按照审计署提供的数据来计算。如前所述,审计署审计的地方融资平台比央行少3000家,少了近三分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近 15.6万亿元的数字也是有根据的。
第二,中国地方债务下一步还会增加,原因就在于6月底发改委发布通知,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来建保障房。我估计,下一步,地方政府以修建保障房的名义借债会成为一股风潮,类似的事情过去是出现过的。这个问题在下文中将详述。
第三,一些人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大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地很快。但是,据统计,2010年底,已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即其综合财力小于当期债务,处于破产境地。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借新还旧,甚至出现了逾期债务。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靠财政收入增长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20110719
天则网-作者授权文稿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