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经济学解释

作者:盛洪 累计浏览:

我们的课是讨论课,我讲,大家要提问,要认真听。有哪些需要提问的,有哪些有疑问的,有哪些需要讨论的,很重要,问题的好坏能决定老师讲得怎样。讲课有时不是单向的,不是老师讲,你们去接受,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相激发的过程。过去的学问都是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孔子“述而不作”,没有学生就没有《论语》。孔子说的那些话都是问出来的,问得好不好很重要。所以大家都要努力去问,还要问得好,让老师回答得更好。

 

我们这个课是讨论课,作业和考试都没有太大的必要,过去孔子讲课没有什么考试,也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但是有一个要求。最后的作业是什么,就是把自己在课堂上最得意的“一问”写出来。自己最得意,老师又回答了,同学们又讨论了,这是最重要的。过去,我上咱们这门课时,有的同学就问些毫无关系的问题,比如你对现在的热门话题有什么看法,这是不行的,当然这些热门话题和我们所讲的沾点儿边也可以。如果不沾边,还是要问课堂上的问题。最后,我希望有这样一个作业,我也不打什么分,就看你交不交这个作业,说明你上了这个课、学了这个课。很有可能,将来我要编一本书。我在山大好几年了,以前讲“制度经济学概论”,虽然也讲自己的东西,但主要还是介绍别人的东西。我现在讲的主要是我的东西,就很可能出一本书。书的形式就有可能是问答式的,包括我的叙述和问答。哪位同学问得好,他的名字就上去了。就和《论语》是一样的,不仅有“子曰”,也有颜回、曾参等人的提问。我们采取的这种形式,西方也是有的,比如我在芝加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时,听过波斯纳的课,就用这种讨论的形式,seminar就是叫大家去讨论。山东也是有这样的传统的,我们可以到曲阜的孔林去看,是有讲学问答这样一种传统。我希望大家活跃地参与、互动。

 

另外,我的这门课也没有什么定论,它是我这些年来的一些想法。我把我的大致想法讲给大家,它不是教科书,教科书的东西是沉淀下来的,而我这些东西没有定论,是开放的。所以说,它要通过互动逐渐形成一套体系。

 

还有,我要讲的是对儒学的经济学解释。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在那样一套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基本上把儒学的经典文献都排除在外了。我肯定不是儒学的科班出身,只是儒学的票友。而且我接触儒学比较晚,不像现在很多地方有儿童读经,有点儿像过去的私塾。大家都知道胡适主张全盘西化,但是他三岁就开始读私塾,国学功底好得很。到美国去读博士,回来后不让大家读中国经典,这就有很大的问题。他们这一代人的国学功底很好,再往后点儿,就不行了。比如梁漱溟,我印象中他有一本书叫《这个世界会好吗》,是一本答问集。他说不能张口说出那些儒家的经典句子,如说“极高明什么来着”,他想不起来了。“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他记不清了,得看书去。我和他差不多。但是我这些年也读了些东西,有些体会。与国内的新儒家还是多有沟通,比如说蒋庆、张祥龙、陈明这些人,我还是多有请教、多有体悟。所以我在对儒学有大致把握的情况下,来进行一种经济学的解释。

 

在课前,我给大家发了我的提纲。这个提纲是以一组文献为结构、为内容的,我不知道是否有人都读了,或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哦,你读了,一篇是《让生命更有意义》……《为万世开太平》,其他人呢……还是要读文献,当然大家很忙,但是还是要读,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比如说第一篇《大学》,有谁读了?好好。我想,这是我们的学习风格,不能不去读,这些经典必须读,我们的教育体系把它们排除在外,是个极大的错误。今天没有做PPT,有些经典还是要照着读,我是不能背诵的。

 

先给大家讲一下《大学》的主线,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的这个授课结构,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的,这是出自《大学》的。这些话不是简单的排列,而是说,这些内容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它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它的一个基本逻辑,其间是有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我们应该从这样的前后顺序去理解。所以,第一讲我们就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目录

 

第一讲 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认识论和宇宙观

一、两种精神活动的取向

二、道德有两个起源

三、两种取向之优劣

四、“把有限当无限”的问题

五、儒家和经济学:理性有限

六、阳明心学:走向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的融合

七、怎样辨别真超越还是假超越?

八、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

九、超越的宗教创始人和自利的宗教利益集团

十、儒学是解释复杂事物的方法

十一、日本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在近代抛弃儒学?

延伸阅读

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为天地立心

先有整体,后有个体

正心诚意

 

第二讲 修身:文化精英的意义及形成

一、为什么会有文化精英?

二、科斯与布坎南谁对?

三、一致同意原则失灵

四、他律制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五、文化精英的宪政位置

六、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文化精英?

七、道德等级与有教无类

八、文化精英的“商业模式”

九、儒家与基督教:谁更有效?

十、君子选拔机制

十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而君子要在其位

十二、关于虚伪

十三、从执政党和官员的长远利益思考

延伸阅读

法官裁决和公共选择

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

怎样用自由保卫自由?

 

第三讲 齐家:家庭主义

一、关于家庭的学说

二、一个家庭模型

三、家庭主义的两个特点

四、家庭制度的缺陷以及制度上的补救

五、将家庭的长远视野用于道德教化和超越生死

六、血缘淡化与家族竞争

七、国家的家庭起源说

八、随着时空扩展而发展的家族政治技术

九、“孝”的一般化及其作为政治原则

十、家庭与天下主义

十一、家庭在现代的意义

十二、你不仁,我不能不义

十三、天命比政治技术重要

十四、家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与冲突

十五、家庭主义会复兴吗?

延伸阅读

“你不仁,我不能不义”

在天则双周论坛上对“论家庭主义”的讨论

 

第四讲 治国(一):经济制度与政策

一、“天何言哉”和“惠而不费”

二、轻徭薄赋,尧舜之道

三、不与民争利

四、儒家自由经济思想的实施与传播

五、浙东学派与儒家主流

六、为什么正面讲儒家?

七、既然传统中国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为什么没有引领工业革命?

八、现在中国缺少士

延伸阅读

天何言哉

中国先秦哲学和现代制度主义

 

第五讲 治国(二):宪政与政治结构

一、天命观:儒家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思考

二、儒家的民本主义

三、王道理想:除了人,还有天地

四、礼治:介于法治和德治之间

五、历史的制衡

六、君子治国

七、谏议制度及其他

八、为什么宋代经济上很强,但军事上很弱?

九、基督徒的天命意识和美国对外战争的错误

十、抱团是好事吗?

十一、经济学对政治制度与文化的研究:构造还是演化?

十二、民本主义的本意和文明悖论

十三、儒家有权利概念吗?

延伸阅读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

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

 

第六讲 平天下: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

一、西方重个人和国家,中国重家庭和天下

二、为什么重家庭会重天下?

三、反观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社会达尔文主义

四、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为什么错了?

五、以善致善:儒家的天下理想

六、天下主义中心

七、善有力量

八、君子怎么与小人博弈?

九、道德是对天道的千虑一得

十、人权与产权哪个重要?

十一、搞阴谋的人也是理性有限的

十二、理性与道德的区别

十三、善能落到实处

十四、君子国和小人国

十五、中国不会为了争霸去打仗

延伸阅读

什么是文明?

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

个人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儒学中发现永久和平之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