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经济遗产:国家能力、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554期]

抗日战争的经济遗产:国家能力、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

时 间: 2016-07-29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李飞跃

主持人: 谷平

评议人: 许建明、高原、赵文哲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李飞跃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能力和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文献,即国家能力这个概念一个是汲取资源的能力,一个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汲取资源背后就是Power——是不是强制力够了,提供公共服务就是治理,能不能有效的治理,是这两个维度。国家能力是两者的有机的结合,缺一不可。他认为,战争是国家能力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的,在抗战过程中重视对基层组织建设,对基层干部的培养。这样的实践对新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有影响的,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的自主性都非常强。

 

他表示,新中国具有中央的管辖积极性和地方积极性,实际上两个积极性一直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不仅仅是委托代理的关系。地方基层有治理能力,也有治理的自主性,所以会形成竞争的关系。这样的话在基层的博弈里面有上级政府,有基层政府,还有群众,三方博弈过程中决定权力边界及政策。上下级在治理权上的竞争会使得政策更加偏向于本地群众利益。

 

他强调,抗战经济首先会影响初始治理格局,这个治理格局有一个延续性,延续了抗日战争中共县委抗战民主政府,历史已经表明,中共县委规模越大,非国有经济发展越好。他认为,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再看中国奇迹,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一个重要角度。

 

评议阶段,许建明博士指出,战争对国家能力形成的提法需要警惕,因为,国家能力的最高级就是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而国家能力概念也有内在的冲突,即国家能力包含两个东西,一个是吸取资源能力,还有提供供给能力。当一个社会资源被政府吸取的差不多的时候,这个政府还愿不愿意提供公共品呢?如果政府这时候不愿意提供公共品,社会也没有资源依靠去问责政府。而且,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增加了,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公共物品是不是就增加了?如果政府不吸取社会资源,自治的公民社会组织可能更好利用这些资源去提供公共物品。

 

赵文哲教授也认为,研究结论是治理能力(国家能力)越高,科教文卫支出越高,经济性支出低,这是导致经济发展的原因。这个结论对90年代之后,甚至2000年之后容易被接受。但是对于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之前的时期经济性支出低未必能导致经济发展。

 

还有评论者认为,论文的逻辑存在瑕疵,既然国家能力这么重要,而且直接导致经济繁荣,那么怎么解释毛时代和改革开放以后?从理论上讲,毛时代的国家能力应该强于后面,你想想,那么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政府都拿掉了,他的能力不是更强吗?那不是应该经济更发展吗?但是事实恰恰不是这样。

 

与会的其他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