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副产品

主讲人简介:

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社会学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550期]

文明是副产品

时 间: 2016-06-03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郑也夫

主持人: 秦思道

评议人: 王炎、田方萌、储卉娟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郑也夫教授首先介绍了《文明是副产品》作为课题并形成著作的起源。他说:“这个书的思想萌芽在22年前就产生了,令自己亢奋不已,暗下一个决心,日后把这个思想写成一本书。二十年后愿望成真,内心当然非常高兴”。

 

他表示,很多人也许不接受他的观点,中国古人的长城修建,现代人阿波罗登月,怎么是副产品呢?这分明是目的性的产物,计划性的产物。他同时认为,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青霉素,大家知道它的产生完全是偶然的,还有伟哥原本是治心脏病的,现在没有人用它治心脏病了,毫无疑问是副产品。“但是我要说文明是副产品,就是我认为可以称作文明里程碑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在我看来副产品的味道非常之足”。他介绍,我的书里面举了六个案例,来支撑这个主题:外婚制、文字的起源、农业的起源、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一个个的和大家讨论。文字的起源比较罗嗦,时间关系就不谈了。

 

郑也夫认为,人类外婚制的起源和确立,并不是“近亲婚配导致体制下降”认识的目的论的理性选择,其来源有二,一是“远方更有吸引力”;二是维持族群现有秩序。农业的起源也不是目的论的结果,而是作为采集的人类,某天突然发现大量的野生粮食植物,于是定居下来,农业完全是人类被动接受的结果。造纸术则是制造树皮布(人类初期御寒衣物原料)失败(薄了)的副产品。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同样也不是目的论的产物,原意是为避免长途传递物品被盗而为。

 

郑也夫强调,文明不过是一系列意外和杂交产生的,而绝不是目的论的人为设计。物种的杂交、金属的杂交、文化的杂交产生了所谓文明。

 

评议阶段,王炎认为,近代文明的兴起,理性变得比较狂妄,比较独断,典型的是法国18世纪的启蒙学派,才有了像马克思主义认为他掌握了历史终极的规律,而且只有一个阶级才能认识这个历史的真理,这个阶级在认识论上有优先权,就是无产阶级,其他人都不行,就变成阶级斗争,衍生出地主反坏友等等,要打倒,他们认识不到这个真理,只有无产阶级的人才能认识到。现在看来当然这些东西都坍塌了。但文明太复杂,可能是目的论思维也有,非理性思维也有。

 

而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方萌博士则基本否定了“文明是副产品”的结论。他认为,六个案例的分析都很精彩,但不认为可以支撑这样一个宏大的论题,就是文明是副产品,我觉得还需要更多的例证。“所以,目前最好是把它作为一个猜想”。同时,他从文明和副产品两个概念的辨析、目的论原因和功能的讨论、事故论的启发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储卉娟博士表示,作为郑老师的阅读者,或者说观念的接受者,在接受文明是副产品这个观念之后,做一些延伸的思考。她认为,最后一章,郑老师回到了他想要论证的关键主题,就是文明是副产品,文明不是一个理性规划的产物,文明其实就是在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境下,最后碰撞出来的结果。在她看来,郑老师最后一章,我觉得它对于社会学研究者来说是危险的一章,他其实在解构一些根本性的学科根基的东西。那么在解构之后,提供了什么解决方案呢?郑老师说如果文明是副产品,如果我们期待一个更加蓬勃的更加积极的文明的未来,我们就只是要搭一个台子,促进各种因素碰撞,等待它激发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我觉得这个解决方案非常激进,是对于知识生产或者知识分子的一个爆炸性的打击。因为如果是这样,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除了回溯以往,还具有什么意义?或者说研究的意义除了回溯以往,就是搭建一个平台,然后等待里面的酝酿和碰撞?第七章对于知识生产的意义而已,就是一个比较接近于虚无主义的看法,或者是对现有假设的一个本质性的打击。

 

与会的其他学者和参会人员,也就文明是副产品这一结论,提出来各自的问题和看法。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