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现代化转型的分析框架

主讲人简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曾任职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


研究领域:经济学、金融学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547期]

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现代化转型的分析框架

时 间: 2016-04-22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许小年

主持人: 秦思道

评议人: 石小敏、吴庆、吴思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许小年教授首先从方法论角度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框架,他介绍《制度体系内的内在一致性—现代化转型的分析框架》,是基于将制度体系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内部有一些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子系统之间运行相互作用要求内在一致性。如果发生内在不一致,或者子系统不兼容,就像医学上的器官移植一样,把器官移植到另外一个有机体,这个器官可能生存不下去,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有机体的死亡。

 

他指出,明确提出系统分析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中国学者金观涛、刘青松运用系统论对中国社会所做的分析,也是很大的贡献。他强调用系统、子系统相互协调、内在一致性方法分析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张力和冲突来研究系统的性质,最重要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效率,一是它的稳定性。而研究的目的最终是提供一个解释性的框架,既不是揭示某种必然规律,也不是预言未来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他把现代社会的制度体系,划分成三个部分:观念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现代社会的观念子系统,它的核心精神是平等的个人权利与自由;政治子系统是宪政、民主与法治;经济子系统是自由市场经济。只有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制度系统才会正常运转。三个轮子的转速需要协调一致,如果这个轮子转的快,这个轮子转的慢,会出现什么问题?这里的摩擦加剧,摩擦加剧以后就会产生热,会在皮带上产生张力,极端的状况就是断裂,我们就叫做失序,失序以后停摆。一个社会的弹性越好,包容性、适应性越好,允许的速度差越大。一个社会的结构越刚性,允许的速度差就越低。

 

在回顾全球国家现代化过程时,许小年教授将向现代化转型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由封建转型为现代社会国家;一类是皇权官僚专制最终演变为斯大林主义的国家。他总结,第一类国家现代化转型子系统之间不协调。子系统之间不协调的关键是民族主义,它并不是对具体的个人权利的认同,而是对抽象的民族利益的追随。第二类国家现代化转型输在了效率上,不是子系统的不兼容、内部产生张力导致下一步制度的变化。

 

他表示,吸取了苏联的教训,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斯大林主义体系中,部分改变了经济子系统,变成了半市场半国有。于是问题出来了,和政治子系统不兼容,和观念子系统不兼容。这个不兼容性,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至于下一步的演化是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

 

参加此次论坛的评议学者石小敏、吴思、吴庆、盛洪及其它专家就课题研究方法、社会转型的历史、国家现代化道路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