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509期]

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时 间: 2014-09-12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李凡

主持人: 张曙光

评议人: 贾西津、胡星斗、章立凡、徐昕、甘德安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在对公民社会的概念进行定义之后,李凡教授指出公民社会形成的路径包括三个,欧洲路径、美国路径及后殖民地路径,并对这三个路径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回头看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李凡教授认为从路径角度讲,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走的是欧洲路径。


李凡教授认为公民社会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包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独立的可以自我管理的社会的存在和扩大;二、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出现。而中国公民社会的特点体现在其基本上市要满足社会本身的利益跟需求,逐渐扩大了跟公权力的冲突,公民社会组织依托互联网发展很快,以及中下层社会的发展走向逐渐激进化。就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李教授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对政府的态度是请政府给予空间,第二阶段是社会开始对政府说“不”,社会与政府的冲突越来越大。


在分析了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基础上,李教授梳理了公民社会发展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当下公民社会给中国目前政治带来的一些挑战。


贾西津教授从新公民社会概念的不同层次(三元、二元、一元)出发,认为在讨论公民可以从一元视角讨论。三元是一个治理概念,即国家、社会和市场;二元是国家与社会,一元就是自治秩序。此外她认为抗争路径和自治路径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因此工更广的眼光看,社会自治性更要深入理解。


贾教授认为合作与冲突是二元维度的表现,而现在社会的一个趋势是社会本身开始自己生长,即不是跟国家合作,也不是跟国家冲突,而是跟国家无关。在这样的趋势下,政府的传统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无法回应网络化社会的生存,更无法回应原子化生存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她认为对政策和国家治理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制度能否适应一个多中心化,甚至是无中心化的社会天然趋势,能否足够创新来找到适应这种社会特点的治理的路径,而不仅仅看这个勺子怎么做的更加不漏。


胡星斗教授从现实案例出发,认为现代社会应当是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两者的结合,不能仅靠市场经济。公民社会能够提升国民精神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章立凡教授指出从公民社会的形成模式,文化类别、商业文明角度看,中欧之间的公民社会路径都有一定的区别。章教授指出中国的社会治理在历史上一直是庙堂与江湖的循环,两者的对抗在历史中一直是常态,地位经常互相变化,但始终没有走出理事周期律。此外,章教授认为仅靠顶层设计不能解决两者相互对抗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但其指出在公民社会发展中,政府错过了很多可用的机会。


徐昕老师从现状出发,阐述了放松组织或NGO的界定可能产生的后果,并指出可以采用自媒体指数、邻里指数及朋友指数三个指标来评估公民社会的发展。最后徐老师指出关于公民社会的治理需要强调下述几点:法治化、民事化、体制化及公民化。


张曙光教授认为公民社会的发展不是依靠现在事业单位改革发育的,而是如何让自发成立的各种各样的组织能够自由设立、自主管理。政府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高明的,应该让社会组织法院,是的社会和政府处在一个良性互动中。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