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本质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490期]

现代化的本质

时 间: 2013-11-22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毕道村

主持人: 茅于轼

评议人: 李楯 王焱 马剑银 茅于轼 盛洪 赵农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茅于轼:
今天我主持双周的报告会,今天是天则所490次双周。今天的主讲人是毕道村教授,是我请他来的,毕教授出生于1945年,抗战胜利那一年,所以他现在是68岁,现在还在教书。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师,因为是老师,就有一些自由思想,所以在反右派的时候就变成右派了,因此作为右派的子女,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他只念到初中,念高中的时候就被赶出学校了。讲起这一段,我们现在的诸位都有比较平等的教育权,所以他高中都没上过,就把他送到工厂去劳动。但是,他始终有一个追求真理的想法,虽然在工厂劳动,还在学习、思考,就因为这样,他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判了20年,要不是打倒了四人帮,他现在还关在里面,结果关了五年,他放出来了。放出来以后,他就继续他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内容就是今天讲的内容,就是讲现代化的问题。
我们天则所是一个研究经济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所,我们非常关心制度的建设,但是我们是从一个角度,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怎么建设。我看了一下这本书,他也是讲现代化,从制度上怎么演化出来。我觉得可以给我们研究经济的人,还有研究其他法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各个方面的人一个新的视角,就是看看整个人类现代化过程是怎么形成的。毕老师他的专长是历史学,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他从这些事实里头归纳出对现代化的新的看法。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做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人也好,做其他现代化研究的人也好,他的研究是非常有创造性的。昨天他刚刚从广州过来,我简单了解了一下他研究的情况,今天我们还非常容幸的邀请到清华的李楯老师,社科院王焱老师,还有龚群老师,出席我们这个研讨会的评论。
下面,我们请毕教授发言,时间是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然后留出大家评论的时间。(未经本人修订)
毕道村:
尊敬的茅先生,尊敬的天则所的各位领导,和在座的各位先生,能够给我这样一个宝贵机会,我很感激,在此向大家表示谢意。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现代化本质"。
大家知道,现代化是从人类社会有文字以来最伟大的一场变革,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现代化的规律,也就是现代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为什么是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这些问题在世界学术界讨论了200多年,至今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更没有一个与自然科学原理接轨的结论。
我今天主要讲现代化本质,讲的内容是我写的一本书《现代化本质——对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新认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7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优秀奖。
主要讲六个问题:第一,正确认识现代化本质的必要性。第二,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为揭示现代化本质创造了条件。第三,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第四,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只能从社会结构上找到答案。第五,现代化本质的界定。第六,界定的本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我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就是重新界定现代化本质的必要性。
所谓现代化本质就是现代化与它之前发生的两次社会转型,即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换是不是同一种性质,是不是都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导致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所替代,很多人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当然,对现代化也有其他的界定和解释,如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就是理性化、人的现代化,我们国家最著名的解释就是四个现代化,还有其他很多解释,我就不一一讲了。
尽管大家对现代化本质有自己的看法,也摆出了各自的理由,但是我认为对现代化本质确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性。理由有两点:第一,能否正确界定现代化的本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否正确,目标错了,我们的现代化努力就会南辕北辙。前苏联为什么崩溃?人们谈了很多原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是错误的,列宁的名言,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既是明证。正是对现代化本质认知上的错误,才导致他们用工业化对抗现代化,用指令性经济对抗市场经济,不但不对传统社会结构进行改造,反而将他推向极端,因而也就无法逃脱传统社会固有的兴亡周期律的惩罚。
第二,在复杂性科学产生之前,不具备揭示现代化本质的条件。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最终都决定于科学的发展水平。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进步。
二战以前的自然科学,虽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都属于简单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本来就是简单的,再复杂的事物也都是由再简单不过的要素构成的。牛顿说自然界是最简单的,一切貌似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还原为最简单的要素和过程。因此,人们把这种简单性科学的思维纲领和认识法则称之为还原论,再复杂的东西都可以还原为最简单的东西,我们所熟知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如世界统一于物质,对立的统一,一分为二,都是简单性思维方法的思维纲领和认识法则。
简单性科学未能解决无机系统向有机系统转化的问题。以至于有困扰人们几个世纪的克劳修斯的热寂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间的矛盾。热寂论是说热量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不断扩散,最后被稀释到无法做功的地步,以至整个宇宙安静了、死了。而达尔文讲的生物世界则完全相反,不断成长并不断地分杈,好象不断向上生长的树木。这个不断进步的生物世界又是怎样从不断退步的无机世界中产生?简单性科学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故此,人们说,牛顿能解释天体运行,却解释不了一个毛毛虫。而人类社会不仅属于复杂系统,还因为他的要素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学习性等特性,而成为复杂系统中最复杂的复杂适应性巨系统。现代社会又是这类系统中最复杂的系统,被哈耶克称之为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当人们连无机系统向有机系统的转化规律都没有掌握的时代,人们又怎么能揭示出宇宙中这个最复杂系统的本质。因此,未能揭示出现代化本质,不能给现代化下一个科学定义是必然的,是时代条件决定的。
二战以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宇宙大爆炸理论、系统科学等一系列新学科、新成果的问世,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简单性科学时代进入复杂性科学时代。自然科学的飞跃必然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导致了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兴起。复杂性思维方式并不否定简单性科学的还原论,他认为在处理简单的线性系统和事物的线性关系时,它还是有效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复杂性科学发现了很多与简单性不相容的不平衡性、不可量化性、非线性、混沌性、模糊性等现象,他们在事物的存在和世界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这些与简单性不相容的特性,简单性学科学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因为简单性是表面的,在它里面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机制,复杂性才是世界本质。所以,复杂性思维的认识原则与传统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它遵循复杂性原则而不是简单性原则,它重点关注事物的演化,而不是事物的存在。强调系统决定论,而不是机械决定论,重视事物间的非线性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等等。
复杂性思维方式的问世和发展,集中体现于系统科学的历史之中。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理论最先阐述了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复杂性思维方法的思维原则。他指出宇宙中的一切,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无处不系统。但是,它阐述的主要是系统存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还没有涉及到系统演化的规律。上个世纪金观涛用系统论来解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影响很大,但主要是运用系统存在的理论来解释系统的演化,因此并不成功。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论和艾根的超循环理论等学说的相继问世,专门研究系统演化的条件、内在机制和规律的自组织理论逐渐成熟。
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无机系统转为有机系统及有机系统发展变化的规律,解决了克劳修斯和达尔文之间的矛盾的世纪性的难题,从而为揭示现代化本质和现代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奠定了科学基础。而在这之前,科学界只掌握了无机系统内的转型规律,即一种物理-化学系统转化为具有不同性质的另一种物理-化学系统的相变规律。相是指系统中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稳定结构,例如一杯水,其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是统一的、稳定的,故为一相。而冰则是H2O的另一相,相变则是指物质系统各相之间相互转变。他们有着共同的规律,第一,必须在系统与环境交换的情况下进行,相变完成之后就不需要这种交换,甚至只有在系统完全封闭的条件下才有利于系统结构的长期维持,比如水变成冰需要输出能量,变成冰以后,它就要和环境隔离开来,冰才会存在,才不会变成水。
第二,在平衡条件下发生,相变后的系统结构仍处于平衡态。什么叫平衡态?就是要素的种类和性质都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要素种类比较单一,要素之间关联是短程的,每个要素仅与其周围要素发生关系,不与远处要素发生关系。因此,系统内部没有或者很少有物质能量信息的大范围流动和转换,比如铁器、木器,他们的要素都是单一的,要素也只与周围要素发生关系,不与远处发生关系,是典型的平衡结构。这就是说,相变所导致的系统结构的变动,尽管会改变系统的物理性质和宏观模式,但并没有改变系统的平衡结构。比如水变成冰以后,从没有形态的水的液体变成晶体,但这个变化只限于系统的微观层次,并没有影响到系统的宏观层次。相变只使系统从无序进入相对有序,这种有序是微观层次的有序,而不是宏观层次的有序,在宏观层次上,系统仍然是无序的,系统结构仍然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
第三,外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并达到一定数额对平衡相变能否发生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水变成冰,就需要从系统中输出一定热量,并达到一定数目才能变成冰。系统内虽然也会出现涨落,什么是涨落?就是偏离常值的变量,或者说是创新,但是这种涨落不可能使系统从一种结构跳到另一种结构,它只是系统的一种干扰因素,不可能被放大到整个系统,使系统结构实现更换。可见,平衡相变的根源是外部环境,而不是来源于自身,因此相变是一个他组织过程。
而复杂性科学的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无机系统转型为有机系统的一般规律。
第一,它必须是开放系统,为什么呢?因为有机系统的结构不同于无机系统,无机系统是平衡结构或近平衡结构,而有机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即要消耗物质能量才能存在的结构,比如人的身体就要消耗食物、水分、空气,才能存在。因此,系统必须与环境间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新陈代谢贯穿于系统的产生和存在的全过程,一旦代谢条件被破坏,这个过程就会中断,结构就会崩溃。
因此,系统要成为耗散结构,从无机系统变成有机系统,就必须对外开放,吸入和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复杂性科学把能提高系统有序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称之为负熵流,所谓熵是系统无秩序的量度,好比温度计一样,负熵流能提高系统的有序度。系统要成为耗散结构,不仅要吸入负熵流,吸入的负熵流还要达到一定数额,同时还要实现平权化,比如人从儿童成长为人,就必须吃饭、喝水,吃进的饭,喝进的水还需要达到一定数量,不然人就是营养不良,甚至饿死。吃进的饭和喝进的水还要分配到身体各个部分,不然有的肢体就会得病,就会残疾,这就是平权化。
第二,转型只有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发生,不能在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时进行,因此,系统要素要在吸入和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作用下进行分化整合,也就是说系统要素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被分化的要素同其他被分化的要素结合,形成新要素,使要素种类越来越多,要素性质差异越来越大。种类越多、差异越大、系统就离平衡态越远。
在远离平衡态的时候,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就是它的相互作用,由短程变成长程,线性关系变成非线性关系。所谓线性关系就是用线性方程能够解答的关系,处于这种线性关系中的要素,独立性强,是同种、同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简单的相互作用,它不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也就是说,2+3只能等于五,不会等于六、等于十。同时它只会与它周围的要素相互作用,参与相互作用的要素比较少,这更阻止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产生。非线性关系则是非独立的、不等价、不对称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比如2+3不等于5,而是等于10,甚至等于20。同时,它与远处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参与相互作用的要素就会增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就更大。因此系统内部形成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宏观流动与转换,非线性机制因而成了系统的突出特征。这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人的身体由各种各样细胞组成,细胞之间要发生联系,像心脏通过血液跟全身发生联系,这就是长程关联。
第三,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系统中发生的微涨落会被反馈放大为巨涨落,使整个系统跃进到被放大的涨落所代表的新的有序状态中。什么意思?就是说,若系统中的某部分发生了一个创新,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它会被放大,放大到整个系统,从而改变了整个系统的结构。比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本是一个微涨落,但改进了的蒸汽机被推广到全国,就导致了工业革命。因为这时英国社会要素的关联是长程的,它形成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宏观流动和转换。所以,复杂性思维方法认为,导致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原因是系统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不是其他。
第四,它是一个持续的、连续不断的结构变动的过程,是一个无序到有序、从低度有序到高度有序的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发展系列。随着一个又一个微涨落反馈成巨涨落,系统一次又一次的跃进、分杈,使系统的进化好比一棵向上生长的树木。
这种系统转型显然不同于平衡相变,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非平衡相变。就是说,它不同于水变成冰,冰变成气的系统转型,而是无机系统变成有机系统的系统转型。
我们掌握了无机世界内部的系统转换的相变规律,又揭示了无机系统转换为有机系统,和有机系统形成、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我们也就掌握了所有类型的系统转型的一般规律。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辩明现代化是平衡相变还是非平衡相变。据此,我们才能明白现代化受制于哪种系统转型的一般规律,是受制于平衡相变规律还是受制于非平衡相变规律,从而对现代化本质做出科学的判断。
为此,我们就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找到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就能够分辨出这些特征是平衡相变的产物还是非平衡相变的产物,就知道现代化到底是哪种相变,从而揭示出现代化本质。
第三个问题,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根本特征。
对此,人们谈了很多,列出了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只有两点:第一,现代社会生产力之发达远过于传统社会,共产党宣言里就讲过,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见,现代社会的系统功能的根本性提升是最大的现代性。
第二,现代社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制度创新层出不穷,真正的摆脱了兴亡周期律。布罗代尔说,现代的增长也就是持续的增长,经济增长是持续不断,这是奇迹中的奇迹,甚至在危机时间,高潮也从不完全停止。罗斯托说现代社会是具备从经济上自我持续增长能力的社会。据统计,世界工业品的年平均增长率1705-1785年是1.5%,工业革命后上升到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1977年上升到5.6%,1953-1973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社会因此由机械时代进步到电气时代,又从电气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而传统社会从来没有迈过马尔萨斯陷阱,从来没有摆脱过兴亡周期律。印度社会被人称之为活化石,中国封建社会是两千年皆秦制,社会发展迟滞不前的。
这样,我们总结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两大特征,而这两大特征只能从社会结构中找到科学答案。
第一,系统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原理是,虽然系统功能会对系统结构起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根据系统科学这一基本原理,现代社会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即生产力,之所以远过于传统社会,就在于现代社会结构的有序度远过于传统社会。
这一原理见证于许多常识,比如木炭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构成,但是性质和功能却有天壤之别,原因就是它们的结构不同。人类适应、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之所以远胜于节状动物,是因为人的身体结构远比后者复杂。正常人劳动能力之所以比残疾人能力强,关键也是其身体结构不同于残疾人。我们知道,现代数字化部队战斗力远过于传统游击队,也在于两者组织结构不同,游击队不仅兵种单一,而且分散游击,彼此之间很少有联系。而数据化部队则是被数据链条串在一起的多兵种的联合作战。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主要体现在该民族社会分工发展水平上;他曾反复地强调,是社会生产力决定自然生产力,而不是相反;而社会生产力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结构。因此,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方式。一个社会到底有多大的生产力,是由它的社会结构决定的。社会学界著名的结构功能说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等都无不将社会系统功能提升归功于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之所以远远超过传统社会,关键是其社会结构截然不同于传统社会,它的要素构成复杂,每个要素功能专一,故相互协作、长程关联,形成基于分工协作之上的各种从事专业化生产的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都处于相互作用的网络之中,生产力自然远过于小农。比如美国一个农民生产率是中国农民生产率的70倍以上,原因就是他的家庭农场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全社会帮他种田。要收购了,打一个电话,收割机就来了。
第二,系统动力机制不同。复杂性科学证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原因是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有机系统远离平衡态,他的非线性机制得到充分解放,促使它前进的是非线性的动力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是涨落频繁,也就是说创新频繁,而创新又容易被要素间的长程关联放大到整个系统,致使系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植物系统进化到动物系统,从低级动物进化到高级动物,进化到人,好比一个不断成长并且不断分杈的树木。
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他的非线性机制得到充分解放,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现代社会的创新会因其要素间长程关联和其形成的物能信息的宏观流动被扩展到全社会,放大为巨涨落。同时他创新的能力和频率也远过于传统社会,因为他们要素间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要素长程关联和对外开放使卷入相互作用的要素越来越多,能实现思想、技术、知识等各方面的远缘杂交,而产生创新。常识告诉我们,近亲结婚,多灾多病,远缘杂交优生优育,例如,袁隆平杂交水稻就是家生水稻和野生水稻杂交而成的。
同时,系统功能也受要素影响,一个木头做的刀和一个铁器做的刀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他的要素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为什么?因为他的财产权有保障,同时市民社会成熟,老百姓摆脱了一切政治羁绊,又享有思想自由,使思想更活跃。因此,现代社会不仅功能强大,而且要素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这样一来,现代社会是创新层出不穷,创新一旦产生以后,又被非线性机制迅速放大到整个系统,其结果就是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因此说,现代社会上述两大特征,只能从现代社会的特殊结构上找到答案,而不能从其他地方找到真相。
与有机系统相反,无机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者近平衡态,线性机制居统治地位,支配它的是线性动力,这即是人们熟知的所谓合力动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一方面,要素具有独立性缺乏差异性,再加上彼此间只有短程关联,因此少有竞争、协同和远缘杂交,致使这种系统的创新比较少。另一方面,即使出现了创新也不会被放大,更不会被传递到远处,而会逐渐平息,不会导致系统创新。比如蒸汽机,埃及在工业革命之前1000年就发明了,但是没有得到应用。我们国家的指南车发明了八次,都没有得到应用。因为传统社会的主要要素是小农,彼此间少有竞争和协作,政治、思想和文化上受压制,没有活力,缺乏创新。在这个社会里面,即使有创新也不会得到社会广泛应用。其原因就是社会发展动力是线性的,就是恩格斯说的合力动力,即相互冲突的各种力量形成的力的四边形,现在来看,这种说法只能限于传统社会,不能用于现代社会。合力动力推动社会发展是相互冲突后剩下的余力,有正有负,因此,社会往往停滞或倒退,无法摆脱兴亡周期律的支配,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
我们找到了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这两大特征,又找到了这两大特征产生的根源: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动力机制不同于传统社会之后,我们也就揭示出了现代化的本质,就可以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即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动力由合力动力转为协同动力的社会转型。因为协同是最典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这一转变是社会结构远离平衡态的结果,因此说,现代化也是社会结构由无机系统转为有机系统的一个社会转型。或者说,是社会结构由近平衡态转为耗散结构的社会转型。这说明,现代社会并不同于它之前发生的两次社会转型,而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宏观尺度上的自组织过程。
这一社会转型同无机系统转为有机系统相同,对外开放,吸入负熵流,达到一定的数值,并实行平权化,促使社会结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分化与整合,从而将系统结构由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推至远离平衡态。
而先前两次社会转型,仅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转换,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的近平衡态。转型后,社会要素百分之八、九十仍是同种同质的经济组织,奴隶制庄园或小农经济,微观结构有些变化,但宏观结构没变,仍然是近平衡结构,社会发展动力机制因而也没有变,属于平衡相变。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结构的这个转型是全方位的,是各个层次的转换,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是文化结构、政治结构的转换,如果其中哪一个滞后了,就会导致动力机制障碍,就形成不了协同动力机制,就会形成发展的瓶颈,这是系统结构变革相关性原理决定的。
这个定义经得起实践的验证。
第一,它实现了同自然科学原理的接轨,奠基于自然科学原理之上。
现代化,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无机系统向有机系统转型是同一种性质,同一种类型。也就是说,支配这两种转型的一般规律是同一个。虽然,现代社会远比一般有机系统复杂,但它的生成绝不可能不受有机系统形成一般规律支配。这就好比人虽然比节状动物复杂得多,但他不可能不呼吸、不进食就能生存,和节状动物一样,他的形成和生存不可能不受有机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支配。
同时,我认为,凡不是基于自然科学原理之上任何社会演变的理论都只能是有待历史验证的假说。,因为从历史中抽象出社会转型的规律和验证社会转型的规律,都比总结自然规律和验证自然规律困难得多。面对社会转型的漫长时期,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经历了几百年,五六百年,现在还没有完成,任何人的人生都只是其中的一刹那,也包括马克思在内。面对这个巨大的社会转型,他65年的生命也是一刹那。在茫茫人海中,无论何人都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借助的史料也只能看到历史的残垣断壁和只帆片影,由此而抽象出来的规律、尤其是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的真假只能等待实践验证。马克思到晚年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停止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写作,转而研究世界历史特别是东方历史。这似乎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他所总结出来的社会转型规律到底和东方的历史相不相符?而要验证这种规律的真假,搞清楚它们是不是真理,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比如,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就付出了七十年的时间和无数的生命,这个代价太大了。
较之人类社会转型,很多自然现象规模小得多,时间短得多,可以在实验室里面对自然规律进行反复验证,冰怎么变成水,自然光怎么变成激光(这是典型的非平衡相变),对于科学家来讲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此而得出来的系统演变规律当然适用于人类社会,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因此,只有建立在这种经过实践反复验证过的自然规律之上的社会演变理论才具有最大的可信度。因为他通过自然科学实践反复验证过,比如刚才讲的相变规律,非平衡相变规律,都经过实验室的反复验证。
第二,为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所证实。
英国是现代社会的滥觞之地,它的现代社会是典型的自组织,它的现代化进程是个典型的非平衡相变过程,自组织过程。英国现代化进程的轨迹同无机系统向有机系统转化轨迹完全相同。英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生产羊毛,由于欧洲毛纺工业需要大量羊毛,它从中世纪12世纪、13世纪时就开始向欧洲输出羊毛,它通过输出羊毛。把欧洲技术工人引进来,生产毛呢,又生产其他工业品,又把美洲工业品再输出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各地。因此,它先从欧洲,后又从美洲,亚非输入大量的物质能量,这符合无机系统向有机系统转换第一个条件,即对外开放,吸入负熵流。同时,它占有世界上最好最大的殖民地,成了世界的唯一中心。这表明它符合向有机系统转换的第二个条件,吸入的负熵流达到了一定的数值。它的土地使用权分散,使出口利益为各个阶级利益分享,这表明它具有无机系统向有机系统转换的第三个条件,即实现了负熵流的平权化,而西班牙就没有做到这一点。西班牙在欧洲中世纪也是著名的羊毛生产国,但是它的羊毛没有实现平权化,所以西班牙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大落后。同时,英国用输入的负熵流对英国经济结构进行彻底地分化和整合,使它的经济结构从农重牧轻变为以牧业为主,从工业原料输出国变成工业品输出国。对羊毛等工业资料的需求导致圈地运动,到工业革命前夕,传统小农残存无几,社会职业千差万别,经济结构各要素已实现长程关联,一个棉纺厂的原料来自美洲,市场则广布世界,经济结构已经远离平衡态。它的社会要素已经具有非独立性、不对称性、不等价性,实现了长程关联,要素间相互作用属于非线性相互作用。羊毛、毛呢的输出使贵族、商人和乡绅受益最大,使新贵族、乡绅和市民阶级兴起,他们用钱换权,使英国政治结构分化整合,使权力从国王那里转移到议会,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长程关联,到工业革命前夕,已经实现宪政法治,政治权利已经高度分化、高度整合,政治结构已经远离平衡态。
同时,它的宗教改革和光荣革命,使英国实现了文化更新,英国国教的教义实现了新教化,天职观流行,人们说,天职观是一种集合号,它召唤选民进行唯有到死才会结束的斗争,从而为资产阶级培养了整整几代勇敢战士。同时,英国也实现了思想自由,宪政法治使市民社会成熟,人们摆脱了来自于政治领域一切束缚,使英国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人民。
这些不仅使英国社会结构远离平衡态,形成强大系统动力,也使它的系统要素具有无与伦比的活力,协同动力和有活力的要素使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使创新频发,强大的协同动力又将这些创新通过其长程关联功能和强大的协同动力放大到全国,因此,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掀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不是偶然的。蒸汽机的推广使人类从植物能源时代进入到矿物能源时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就不可避免了。
英国历史证明了英国现代化进程完全是平衡系统向非平衡系统转化的过程。而世界历史证明,凡是追随英国进行社会结构全方位改造的国家,如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荷兰、瑞士,北美、澳新各国都顺利实现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了现代化。而那些对社会结构进行了部分改造的国家,他们的现代化道路就十分曲折、辉煌,同时,也血腥、疯狂。比如法国将民主化视为现代化,在民间反现代化势力十分强大的时候,他不进行经济结构分化整合,而是专注于民主;致使它的政治结构的分化整合超前于他的经济结构的改造,致使法国的现代化,不仅十分迟缓,也相当血腥,他的宪政法治反复折腾,花费了100多年时间,到二战以后才慢慢确立。这都是因为它在对经济结构没有进行彻底分化的前提下,使它的民主走在英国之前。德国、日本则将市场化等于现代化,它们搞市场经济,但不搞政治结构改革和文化结构更新,不推行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分化整合,成为一个身体健壮、头脑简单、思想滞后的暴徒,被世界强制改造。德国的现代化是由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发起的,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掌权派发起了经济改革,使德国经济高速发展,一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它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和文化更新,最后走上法西斯道路。
前苏联将现代化等同于先前的两次社会转型,企图越过卡夫丁峡谷,因此用工业化抵抗现代化,用指令性计划经济抵抗市场经济,不但不对传统社会结构进行分化整合,还将其从沙俄时代的近平衡态推到平衡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前苏联经济制度高度统一,只有一个所有制,就是国有制,政治权利高度集中,集中到斯大林一个人手上,文化思想高度统一,这种高度单一、高度集中、高度统一是旷古未有,因此它走的是一条和现代化完全相反的道路。如果讲邪路,这是真正的邪路,因为它和世界现代化潮流背道而驰,俄罗斯人则为他们现代化本质认识上的错误付出了七十年的代价和无数的生命,不得不从头开始他们的现代化。
上述说明,现代化是社会动力机制由合力动力转为协同动力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史上唯一一次的自组织过程的结论是客观地、真实的,它不仅符合复杂性科学原理、复杂性科学方法,也经得起科学实践和历史实践的检验。
以上就是我今天报告主要内容,真切希望得到诸位先生的批评和指教,谢谢大家。
因文章较长分2段显示以下是评议部分: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