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道路行得通吗?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258期]

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道路行得通吗?

时 间: 2004-03-19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路风

主持人: 张曙光

评议人: 赵英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在天则所的第258次双周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路风教授详尽的描述了中国汽车工业依赖合资模式的原因,解释了合资并不能导致技术扩散和能力增长,以及介绍了一些自主开发的成功案例,认为要振兴中国汽车工业就只能加强自主开发。

首先,路教授描述了中国汽车工业陷入合资模式的原因。中国汽车工业从1953年一汽建厂开始至今50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在计划体制下的前30年的发展阶段,一个是在改革开放体制下20年的发展阶段。前30年是以自主开发为主的,但是在当时的计划体制下一般都是某一个地方出现一个产品,然后围绕这个产品出一个配套体系,也都是互相封闭的。导致出现了像解放卡车30年一贯制这样的问题。后20年,中央逐渐重视汽车工业,并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确定了汽车工业发展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但同时因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又封闭了30年,比起外国技术差距非常大。这样一个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一个动力,导致中国的轿车工业从此走上了合资的道路。

后来,国家为了保证实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目标就开始限制竞争,同时因为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高度保税的市场,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高价格、高利润的局面,它使得合资模式能够得以长期的维持。再加上合资中方企业在追求零部件国产化的过程中逐渐放弃了自主开发的努力,再加上汽车消费以公务车为主,造就了一个畸形的市场结构。

在加入WTO的刺激下,中国的汽车市场出现飞速的增长,私人消费市场也随之兴起,其结果是导致了新的一轮合资高潮和中国的汽车工业出现了自主开发的企业。

第二部分,路教授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失败,因为合资并不会导致技术扩散。其原因在于:第一,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的错误性。中国汽车工业希望通过合资引进国外先进产品技术,然后逐步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最后实现自主开发。而事实上这个政策实施了20多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了。因为零部件的生产不等于自主开发,零部件的国产化也不可能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能自主开发。第二,汽车工业从技术上是非常连续的,汽车的好坏往往体现在企业长期的技术、知识、技能,也就是企业的经验数据的积累上。因为它体现了产品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所以是国际上任何一个大的汽车厂商最宝贵的、最核心的资产,是不可能转让给中国的。这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进行自主开发最大的困难之处。而产品开发是整个汽车工业的技术结构中最关键的环节,因为产品开发是获得知识产权的重要环节。有了知识产权才能有设计确认权,才能学习技术。而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模式的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学习为0。这样的话再合资几十年也不可能实现自主开发汽车。

同时,路教授预言随着市场的越来越开放,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模式肯定将走向灭亡。因为根据WTO的承诺,中国政府将逐步取消对合资比例、合资企业数量的限制,一旦外资企业被允许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它立刻就会把中方合资企业弃之不顾。而随着整个汽车市场竞争的焦点向产品的转移,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能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一旦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和管制,在自由市场上竞争,必然会走向崩溃。

第三部分,路教授介绍了三个中国汽车企业进行自主开发的案例,哈飞、吉利和奇瑞。通过三个不同背景的汽车企业不同的创业历程,说明中国汽车工业过去20年合资之路积累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是向吉利和奇瑞扩散了。但是合资并不会自动导致扩散,因为能力是内生的,要使外资带进来的技术、经验得到扩散的关键变量是自己要学习,要敢于进行自主开发。中国要改变在全球收入分配结构中的不利位置,就必须改变自己在技术和工业结构中的地位,要改变这个唯一的道路就是本土能力的发展,包括技术能力、组织能力。表现在汽车工业上就是说只有自主开发才能产生能力,而这种自主开发不排斥对外开放,不排斥引进外资、引进外国技术。但是产品开发能力只能来自产品开发实践,中国汽车工业不可能在不进行产品开发的条件下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中国可以开放,可以合资,但是需要把那些知识都转移过来用于开发。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汽车工业不用妄自菲薄,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改变错误政策的话,中国汽车工业其实很快就能成长起来。通过自主开发获得能力。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