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传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275期]

流动的传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

时 间: 2004-11-26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胡必亮

主持人: 张曙光

评议人: 冯兴元 周业安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在天则所的第275次双周学术讨论会上,胡必亮教授提出了一个村庄信任和关系共同体的概念,并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可以通过传统衍生出来的。

首先,胡教授通过向东村标会成功的案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村庄信任",这种信任是一种特定的信任,只是对某一个特定的人群的信任,其中融合了很多社会文化的因素,是受地方道德、地方非正式规则制约的,只不过这种强制性的信任后来变成了一种自发的文化习惯。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存在村庄信任,因此村庄信任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存在信任的村庄都存在着村庄共同体,存在着村庄共同体规则,存在着传统的知识。而且一个地方的文化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对一个地方的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地方传统都是几千年几万年积累下来的。


接着,胡教授通过对几个村庄的人口流动的调查分析,提出除了市场和行政规则外,人际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对经济、对自然资源的配置也是有效的,而且在中国传统跟现代是互动的。因为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一般都不是政府组织的移民,或者是市场引导的,而是传统的规则在发挥作用,依靠的是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同体,通过不同的关系进行叠加,进行分类,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共同体。共同体是具有一定的共同价值,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道德的一个群体的人组成的一个比较封闭的小社会。而关系共同体是非常开放的。


最后,胡教授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中国村庄的发展,都是属于现代化的过程。并从中得出,现代化应该从全方位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定义,包括工业化,包括城市化,包括整体的社会动员,包括民主化,包括市场化。而中国村庄的现代化过程,就说明了现代化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也说明了传统到现代化的演进不是单一的演进;

二是中国改革25年的村庄现代化过程,主要是靠传统推进的。在传统发挥作用的时候,现代的力量也在使传统进行一些改进。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至少是两条线都在演进,在农村主要的演进力量是传统,在城市里则可能是现代;

三是传统的现代化理论是需要改造的。现代化应该是多元现代化,而不是一元现代化。古代的思想家,所认为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一元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摧毁传统,有的人甚至认为现代化是以摧毁传统为前提的,因为传统是发展的包袱。而胡教授认为传统和现代化是联系的,是互动的,不可分的。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跟别的现代化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是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全盘西化。由此推而广之,任何一个民族都可能在他的传统的根基上崛起,中国可以发掘一些本民族内部的东西,并根据这些本民族内部的东西来推进现代化。如果照搬西方的现代化,不仅不会实现现代化,还会把自己的传统摧毁了,最终什么都得不到。中国应该根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在哲学道德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传统跟现代都很好的统一起来。而不能通过引进西方制度来摧毁我们已有的这些非正式制度。这样的话,中华民族复兴是有可能实现的。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