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储蓄率还能维持多久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286期]

中国的高储蓄率还能维持多久

时 间: 2005-05-13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徐滇庆

主持人: 盛洪

评议人: 施建淮 曾刚 张汉亚 李焰 平田纯一 崛敬一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在天则所的第 286 次学术讨论会议上, 徐滇庆 教授通过对储蓄率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论证了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徐滇庆 教授讲到高储蓄率是中国的一个典型特征。在对西方各国的储蓄率进行分析之后,不难发现他们的储蓄率在最近几年都呈下降趋势,而穷国连饭也吃不上,储蓄率也很低,那么什么国家有高储蓄率呢?只有这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中国现在恰恰处于这个阶段,因此储蓄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后, 徐 教授指出中国金融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有三道防火墙:一,对内垄断;二,对外隔离;三,高储蓄率。但是在这稳定的表象之下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最近金融大案层出不穷便是很好的说明,这些案子现在之所以暴露出来是因为 2006 年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必然导致资金分流,只要有 10% 的存款从现在的银行体系分流到外资银行,银行的存差就没了,资金链就断了,银行将面临资金来源的枯竭,一旦银行的资产不足以弥补已经存在的窟窿,金融大案就会水落石出。据此,估计现在到 2006 年 11 月将是金融大案的高发期,因此我们必须要作防范。而且第三道防火墙高储蓄率也不可靠。中国的储蓄率确实很高,而高储蓄率究竟能持续多久呢?而对于这个问题分析的最好规范化的途径就是 Rostow 的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社会( traditional society ),即比较封闭的农业社会。第二个阶段是起飞前阶段,这个阶段必须要有一些变革,产生起飞的动因。第三个阶段是起飞阶段。第四个是趋于成熟阶段。第五个是大众高消费阶段( high mass consumption )。穷国是处于传统社会,因此储蓄率非常低;而富国处于大众高消费阶段,储蓄率相当的稳定,稍有下降的趋势。 new consumption country ,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处于中间的起飞阶段,还有中国。但是 Rostow 却没有对这五个阶段进行定量分析,而且第三,第四阶段的概念都比较模糊。那么什么叫做趋于成熟呢?它和储蓄率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我们都知道储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高速增长若干年之后储蓄率必然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民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能储蓄得更多,另外一方面人们多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有可能降低储蓄率。当大众高消费阶段消费会增加的比较快,而储蓄率就开始逐步下降,这就给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暗示,即大众高消费阶段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起飞就是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趋于成熟就是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储蓄率始终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另外,大量的经验数据证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这么一条曲线,上来的时候是一个凸函数,然后突然有一个加速增长的过程,即经济起飞,随后有一个转折点,二阶导数由正变负,最后变成凹函数,这样就说明它终究有一个高储蓄率的阶段。接着, 徐 教授对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与中国比较相近的韩国和台湾的数据加以分析。台湾的数据是先上升,到了 1971 年左右达到 30% ,这个阶段就是起飞阶段,在 30% 上面挣扎,处于趋于成熟阶段,虽然经济每年都有变化,但是储蓄率却始终很稳定, 1990 年左右储蓄率开始下降,即趋于成熟阶段结束,然后储蓄率就一直下降,整个社会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居民收入增长率;二,人口年龄结构。年轻人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因此他们储蓄比较少,居民储蓄主要来自 16 到 60 岁的人群,老年人不仅不能提供储蓄,还取出以往的储蓄以供退休消费,如果老年人在人口的比例上升,储蓄率将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中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三,相对价格的变化。短期内,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有可能使居民推迟消费而增加资本项目。四,利率对储蓄有双方面的影响,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储户对未来收益的期待,但是对于未来财富的乐观估计又可能提高当前的消费,前者称为收入效应,后者称为替代效应,大量研究表明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要高于财富的替代效应。五,通货膨胀对储蓄也有两方面的影响,高通货膨胀率使得物价上涨居民财富贬值,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激励他们增加储蓄,同时高通货膨胀率使投资的未来更不确定,从而降低储蓄。然后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介绍到经济研究中,可以得出结论:人们在消费上保持着巨大的惯性。从 16 到 60 岁年龄段的居民是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也是主要的储蓄者,经济起飞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绝大部分处于贫困状态,购买力有限,习惯于比较简朴的生活,随着经济起飞他们的收入也逐渐增加,刚刚摆脱贫穷的人对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非常满足,即使他们的收入能够支撑较高的生活水平,惯性使得他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消费习惯,也就是说大部分居民脑海中对于昔日贫穷的记忆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增加储蓄,所以中国人就特别愿意存钱,以防止再度跌入贫困。另外在刚刚开始经济起飞的国家中,服务业欠发达,尚且不能提供高档次,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有助于在社会上保持简朴的风气,可是人们并不愿意让下一代吃苦,所以年轻人可支配的资金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开放,大量外国商品和消费方式传入境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消费班底促使新一代存在着高消费倾向。而 20 多年后,年轻人就跑到挣钱储蓄的队伍当中,由于消费习惯不同,储蓄率就发生了变化。而且台湾和韩国都呈现出一段相关,一段不相关,他们出现高储蓄率的原因主要还是第一代的影响,韩国和台湾回归的结果是 20 到 25 年,根据对中国储蓄率 81 年到 2001 年数据分析, 1987 年以前是正相关,到了 87 年以后直到今天一直不相关,高储蓄率仍然在 40% 左右徘徊,那么这种回归就是说如果中国的文化背景和韩国台湾差不多,高储蓄率能维持 20 到 25 年,大概到2012 之后我们就要一定出现负相关了,也就是说储蓄率要下降了。

最后徐教授得出结论:世界各国都有规律,在第二代人逐步占据劳动者的主体的时候,高储蓄率就结束了,中国高储蓄率结束的时间很可能在 2012 到 2015 年期间发生,所以必须要赶在那个时间之前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