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思想史与占星术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476期]

秦汉思想史与占星术

时 间: 2013-05-10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章启群

主持人: 秋风

评议人: 任蜜林 赵容俊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章启群


赵容俊


任密林
秋风: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天则所双周学术论坛第476期,我们的双周论坛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了。我们今天有幸请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章启群教授。其实我们以前不认识,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是清华大学的许章润老师。本来许老师今天也要来,但是他家里面突然有一个紧急的事情,所以就没有能来。我问许章润老师,我说你给我们推荐一位双周论坛的主讲人。许章润老师就推荐了章老师,他说章老师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秦汉思想史与占星术。我自己对这个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我对早期中国人的天道信仰等方面很感兴趣,也一直在试图做这方面的研究。我想这样一个议题也能够丰富我们天则所双周论坛的话题,因为我们一般讨论的是经济等与现实关联度高的话题。那么我们今天就讨论一个有点哲学意味,但是又有点神秘意味的话题。
我们先请章老师做大概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同时我们请了两位年轻的学者来做一个评议,接下来大家可以有一些自由的讨论。我们首先欢迎章教授来给大家做报告!
章启群:谢谢!今天迟到了,对不起!我也是脸皮比较薄,听到许章润老师的电话以后,当时就答应了。后来没有联系,我觉得是不是出问题了,也没再问。我今天就完全没准备,正好中午还休息了一下,这反而还帮助了我。如果事先知道有这个事儿,中午睡不好。
我简单讲一下,我做的这个研究意义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意义还是学术的,因为我们就是搞学术的。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从先秦到两汉,很多思想史对这一段中国思想的发展都有描述。我的描述可能与他们不太一样,但是我也不是平地起高楼。我认为我是以胡适、顾颉刚、侯外庐、徐复观、朱伯崑他们这些人为基础的,他们这些人零零散散地提到了一些东西,我把它梳理一个线索出来,而且应该说穷尽了相关的资料加以论证。现在你要不同意我的说法也可以,可是你反对我也要找理由出来。我想秦汉思想史以后研究,不管怎样说,我的看法人们要面对。这样说可能不太谦虚。这是第一个学术意义。
第二个学术意义在于中国的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按照现在的说法,天文学这个词翻译就错了。用"天文学"来翻译astronomy是不对的,astronomy纯粹就是自然科学,"天文"一词实际就是占星的含义,天上显示的"文"嘛,文就是纹路、纹理,意思就是星象含有意义,所以就叫天文。用"天文学"翻译astronomy实际就是翻译错了。这是江晓原的观点。为了与"天文学"区别,我们现在把astrology翻译成"占星学"。
用"天文学"与"占星学"来界定相对不同的知识,是"五四"以后的事情。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的学科知识体系"五四"以后都是全部重新建构的。为什么呢?我们要学西方。我们以前也有学科分类,就是"四库之学"——经、史、子、集。像《九章算术》可能放在诸子学里面,佛学也放在子学里面。哲学主要部分是子学,也有经学。过去的史学也不一定完全是现代历史学,因为我们经学里面,比如说《春秋》"三传",应该也与历史交叉。西学东渐以后,我们要学西方。因为每个知识分子希望民族复兴,首先就要学习西方,那么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按照西方来,因此形成与西方一体的知识体系,即数、理、化、文、史、哲、政、经、法之类。所以我们就开始建立天文学。建立天文学实际上一开始就是模仿西方,就是把西方的观念拿进来。数学、物理、化学这些我们学西方是没有问题的,这些学科走遍全世界是一样的。当然我们可能有数学的中国学派,那可能有几个中国数学家做得很好。但是你这个数学,做出来全世界都懂,没有什么特别的特色,除了这几个人是中国人以外。但是其他的学科就不一样了,天文学也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否与西方古代的天文学完全一样?然而,我们在建立天文学的时候忽略了这一问题,其实是完全按照西方天文学观念和思路建立起来的。西方的天文学一开始就是astrology,即占星学。
西方一开始研究天象是干什么呢?他们看天象是与人的命运相关。到后来,我们知道的很多科学家,包括像发明望远镜的开普勒这些人,过去都是喜欢占星学的,有的就是占星学家。等到望远镜发明以后,才看到星球上面与我们地球类似,那种神秘感就消失了。那时候才有真正的astronomy,天文学才独立出来。这个过程就是从占星学到天文学,这是西方天文学发展的道路。
"五四"以后我们第一代的天文史学家,像陈遵妫教授,是非常著名的大家了,他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认为中国古代也是这样的,天文学一开始就是占星学,然后到天文学。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占星学与天文学之间关系没梳理。现在上海交大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孙小淳等一些专家,他们写的书,做的报告讲的,也把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占星术甚至星占混为一谈,而且江晓原教授特别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占星学,没有天文学,因为天文两个字就表现了这个意思。
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中国天文学界一直没有搞清楚。我实际上做了一个梳理,我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道路与西方天文学发展不一样。中国一开始天文学发展是独立的,它的功能是"观象授时",它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到后来才变成占星学。所以它有一个转折。在中国天文学史上,这个论点大概我是第一个提出来的。这是学术的价值。这就是学术的两点意义。
孙小淳教授我也当面跟他提过,我也写过文章与江晓原教授商榷,我甚至把我的那篇《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文章寄给自然科学史所的杂志,结果给退回来了。我的文章两三万字,他们也没提任何意见,就说不适宜他们刊用。当然他们原来也根本不了解我,也不认识,现在就是隔行如隔山。
另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意义。过去中国的学术都是学以致用,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天则",很多学者讲的就是为现实服务,都是利国利民。我这本书有没有学术之外的意义呢?其实也有。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我们也有这样一个关注点,一个抱负。为什么呢?这本书本身就涉及中国现实的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上,可以说辛亥革命之前,有两次最大的变革,这都是学术界公认的。第一次就是殷周之际,就是从殷商到周朝这种变化,这个变化王国维说得特别清楚,他的《殷周制度论》就讲,说殷周之际的变化是古史中最大的变化。为什么呢?他说它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它奠定了后来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的模型。他把这个变化归纳为三点:第一个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个是庙数之制,现在清朝的东陵与西陵,为什么有两个陵?就是父亲和儿子不能葬一个地方,爷爷与孙子葬一个地方,父亲与重孙葬一个地方,就是左昭右穆,隔一代。这个制度就是在西周时候奠定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现在说不清楚。哈佛的张光直教授做了一点探讨,有点意义,但是还没有搞清楚,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就是同姓不婚,同姓不能结婚,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三项变革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朝建立的这个东西,成为后来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你不是嫡长子,如果要继承,就要费很多劲,甚至国家就亡了。但是如果你是嫡长子,各方面也好,那就是顺风顺水、水到渠成就继承下来了。这是一个底线。所以我们讲,曹操为什么不做皇帝?诸葛亮为什么不做皇帝?这些人心里都知道这个红线。当然这涉及到改朝换代另外的一些事情,我们还可以有一些别的讨论。这是第一次大的变革。
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在秦汉之间。清朝有个大学者叫赵翼写的《廿二史札记》非常有名的。他就讲,"秦汉间为天地之一大变局"。可见说秦汉间变化特别大。从春秋开始,从东周开始,西周的制度已经开始衰落了。西周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制,这个封建与我们翻译的英文"feudal"是不一样的,二者意思差距巨大。现在我们要清理这些东西,在学术界很困难。封建宗法制是什么?按照我的解释,简单打个比方就是说,就是周天子打下江山以后,分封的除了功臣以外,都是他自己的家里人,他就像个大家长一样,所以京畿没有多少军队。为什么?家里都是自己的孩子——儿子、侄子、孙子,都是这样的。到了东周以后,这个家长老了,不管事了,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家长老了以后,说话不管用了,这个时候谁管事呢?大哥管事。春秋五霸就是大哥。这时候就开始打仗,但是春秋之间我们也知道,打仗的时候常常攻城不灭国,就与兄弟间吵架一样,那时候打仗不像后来的打仗。大家知道,毛泽东曾经批评宋襄公是"蠢猪式的战略家"。宋襄公人少,敌人人多,人少肯定打不过人多。那么趁敌人渡水的时候,我们打你不就把你打败了嘛。宋襄公说,不。等敌人渡过河以后,上岸了,还没立阵,有人说我们这时候打他,也有可能把他打败。宋襄公说,不。等他立好阵了,宋襄公说,这时候可以打。一打,宋襄公就败了。当时毛泽东批评他这是"蠢猪式"的战略战术,其实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绝不是蠢猪,为什么呢?这是在那时候讲规则,你不讲规则就无法做霸主。就像我们决斗一样,你不讲规则是不行的。这是春秋时候的情况。
到战国战争就很惨烈了。春秋的时候打仗不杀"二毛"。像我们现在在座的有些人有白头发的,有白头发的他就不会杀你了。然后你说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养,你就可以当逃兵。这是春秋时代的故事,战国时候的战争就很惨烈了。
经过战国惨烈的战乱以后,到了秦统一,是一个全新的国家。首先,我们知道它的制度是皇帝集权的郡县制,其次,皇帝的称谓也是新的。秦始皇让大臣们议论自己的称号,大臣们用三皇五帝来比附。秦始皇就说,就要这个皇帝,皇帝是三皇五帝来的,那么前面加一个始,就是始皇帝。皇帝的名称正式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这是跟以前的周天子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知道,秦统一后十年而亡。又经过四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
刘邦建立的汉朝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第一,原来的贵族都没有了。大家看《史记》中的《世家》就知道,各个诸侯国,宋国、楚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黄帝的后裔,都是有贵族血统的。但是经过春秋战国这样的大乱以后,贵族基本上没有了。楚霸王项羽是最后一个贵族,他被灭了以后,没有贵族了。刘邦是一个什么人,大家都知道,一介布衣。他手下的这帮文臣武将是什么人?萧何是什么人?一个小县官吧,很小的。那些武将呢?都是屠狗贩缯之徒,完全是社会底层的人。这样一个汉朝,怎么办?所以一开始汉朝建立的时候,不断地有闹事,谁也不服你,老是动乱,外面有动乱,内部也动乱。这个体制怎么搞?模仿是没法模仿了。首先你的合法性就是一个问题,你凭什么做这个天子?然后你又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国体、政体?这是一个大问题。
从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一直动乱,一直闹,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即位。汉武帝即位是公元前141年,他接位的时候距离刘邦创建汉朝是67年。实际上也就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才真正牢固了。汉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东西呢?我这里面讲了几点:
第一,汉代这个王朝确立了"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和土地私有制度。春秋战国虽然有诸侯国把土地分给农民了,但是不是全国性的。秦朝建立郡县制,但是,没有巩固,很快土崩瓦解。汉朝用土地私有制度取代了封建诸侯制。封建宗法制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
第二,打造了以文官为主的国家管理体制,以及官员选拔制度即"察举"。我们知道,在汉朝之前,官员都是贵族。像孔子也做过官,这个官员的任命系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主要靠血亲,后来就乱了。用现在的话讲,汉朝的干部队伍怎样建立?贵族没有了,汉朝建立了文官制度,不是靠贵族。可是文官怎么来?"察举"就是朝廷考察,地方推举。这就是后来科举的前身。所以我们也知道,汉代很多有作为的大官,都平民出身,出身寒门。
第三,建构了儒家的正统观念,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个事情不能小看。为什么呢?中国没有国家宗教,就是你除了给老百姓吃好了、穿好了、住好了,你还要解决他精神家园的问题: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这是国家的任务。说实话,现在有的人试图简单地把美国和欧洲的制度搬到中国来,我是不太赞同的。为什么呢?美国的制度当然有很多合理的地方,很好的,但是它的功能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为什么?它的政府与教会是一个社会的两翼,很多工作教会在做,所以美国人家里出问题,他也不要找居委会,他到教会去。他思想有问题,也不会找你政府。我们不行,我们有宣传部,有精神文明办公室,因为什么?因为没有国家宗教。这是我们中华文明从古代到现代为止,在全世界最独特的地方。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只有传统宗教与现代宗教之分。我们知道,佛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都是这样的。全世界分布,你看看,只有中国这一块没有这些,没有国家宗教。怎么办?要解决这个问题。
汉代怎么解决的?有国家意识形态,就是儒学。当然,我们知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也有很多其它的问题,思想不能发展。这就是一个悖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完善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教育体系——太学。之前我们知道,孔子虽然教学生,但是私人办学,规模很小。后来的太学,一级一级地选拔,平民也可以上学,国家的教育体制形成。
第五,形成了以儒家观念为主的学术形态,就是经学。我们现在讲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经学是汉代形成的。
这五点是我大致归纳的,可以说汉王朝从政治、经济、教育、思想、学术、文化等方面,全面建构了中国的中古社会形态。这个形态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直到1911年清帝退位,才大体宣告结束。实际上我们现在虽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很多东西还是它的延续。包括学校的有些机制、干部队伍选举制度、"大一统"等等,都是它的延续。我们"大一统"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
现在我提的问题是什么呢?汉代建立这样一个社会体制,历史变革是如何完成的?要考察这个东西,意义很重大。为什么汉朝是"如此这样"的变革?比如说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或道家成为它正统的意识形态?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大一统",而不是分封制?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探讨,我认为有一点现实意义在什么地方呢?我刚才说,从刘邦建立汉王朝,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67年。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习、李今年是全面接班,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64年。然后我们知道,汉代第一代,他们是马背上打江山,所以汉高祖刘邦一开始很轻视儒生的,他拿儒生的帽子当面就尿小便,带有污辱性的。后来陆贾就说,刘邦你可以马背上打江山,但是你不可能在马背上治江山。刘邦当时听了就很震撼,说,你把你的想法写出来。这就是后来陆贾的《新语》。后来刘邦基本上就采纳了,但是他来不及整治就乱了。后来经过"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就是无为,就是大家别折腾了,这跟我们中国当下很相似。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是雄才大略,就采取一些大的想法,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有顶层设计。我就觉得现在很少人真正理解他。没有他,中华民族后来的发展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因为国家的型态搞不定嘛。我刚才讲的汉代的五个基本特征,你不确定、巩固下来,后来中国什么样你就不知道。我就想,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有很多东西,现在炒得很热。比如现在,中国就遇到很多问题。中国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仍然在摸索。现在有些人讨论毛泽东,但毛泽东要搞的东西其实很多人不了解。至少毛泽东晚年要搞的那个东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真正实践了就是柬埔寨,波尔布特等人。他们就用那一套,就是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就是回到人人平均的倒退的时代。这肯定是走不通的。但是邓小平后来也是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发展形态是什么样的东西?其实现在没几个人清楚。
中国未来的社会形态,不可能走前苏联的路,毛晚年的那个也不行。我刚才讲了,你照搬西方的也不行。照搬西方,就是过去刘晓波讲的,中国要全面地把基督教搞进来。为什么呢?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精神。你让我们身体各个方面都很舒服,但是精神你怎么解决呢?如果不全面引进基督教,你把美国的、欧洲社会制度引进来也不行。我们到美国、欧洲去一趟就知道教会起多大作用。政府的功能很小,它主要是外交、军事这些大的东西,市场经济,这也是放开,这是对的。其它的它不管。但是人民还有思想的问题、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你还是要解决。把基督教全面引进来,可能吗?
所以你看,前苏联和毛晚年的不行,西方的也不行,那么回到中国古代的行吗?也不行。你说我们现在按照汉朝的体制办,其实也是不行的。如果大家关注的话,就会知道中国思想界有一批人,特别是我们系里的张祥龙教授,提出要建立一个儒家保护区。这怎么可能呢?"父母在,不远游",这一点你能做到吗?我们现在上大学,特别是底层的孩子,包括像我们都是远离父母。所以回到中国古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国社会怎么往前走?这是个巨大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了,不仅对中国历史而且对世界历史有影响,因为它明确告诉全世界,除了西方的那种发展道路,还有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因此意义巨大。
但是中国现在怎么走?我觉得大家的焦点基本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今年元旦《中国科学报》让我写一篇小文章,后来放在第26版,我后来觉得这个也挺好玩的。我文章的主题就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什么?我们看看中国近代史就知道了。原来我们中国是世界老大,心态也特别好,瞧不起别人。但是,1840年被人家打败了,一下慌了。然后知识分子警醒了,说我们泱泱大国,天朝怎么被蛮夷打败了呢?于是发现,人家的炮打你的时候,你的炮够不着人家,船坚炮利。然后怎么搞?发愤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就是造洋枪洋炮,就是要打得过你,于是有北洋舰队。后来我们都知道,北洋舰队被日本人给打败了。知识分子感到耻辱啊。知识分子想到,日本曾经是我们的学生,怎么还把我们打败了?他们还不是西洋人,而且作为船坚炮利这方面来说,我们在器物层面也不比他们差多少,怎么败了呢?后来发现,是制度问题。从器物层面到了制度层面,于是才有"戊戌变法"。连光绪皇帝都知道,我们这个制度不行,要变革。但是这么好的事,"戊戌变法"是对谁都有利的事情,对满清贵族、对皇亲国戚是有利的。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可能就不会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了,清王室的一批人很可能就像英国王室一样,还有很多的权力。但是他们不同意。我们就反问了,为什么呢?对大家包括自己都有好处的事情你们为什么就不做呢?这就是认识问题。于是人们想到,制度改革还是不行,需要思想、文化进行改革,要启蒙。于是我们就知道学海军出身的严复开始大量地翻译西方的著作,进行思想启蒙。
思想启蒙之后,我们就看到了,在1915年就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启蒙。原来的文言文大家都听不懂,一般人也没法写。我们搞白话文,办报纸,大家不要小看它的作用。没有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没有《新青年》的出现,没有蔡元培1917年到北京大学当校长,把海外的这些思想家们介绍到北大来,让他们传播新思想,就不可能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大家想一想,在这之前,有可能搞"五四运动"吗?"五四运动"都是知识青年,然后社会各界响应,形成这样一个运动。没有"五四运动",会有中国后来的现代史吗?毛泽东也说,"五四运动"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五四运动",哪里有后来"如此这样"的中国历史?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情况也与近代中国差不多。我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发现,中国人首先是太穷了。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首先让人民富起来。我们现在富起来了,中国的一部分人都富得流油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富,所以赚中国人的钱。中国人有很多"肉头"钱,这是土话,意思是傻、楞。特别是现在盲目送孩子留学的,都是傻瓜给洋人送钱,他就赚你这个钱。我们现在富起来了,即在器物层面发展了。富起来之后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制度问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确实有问题。但这仅仅是第二个层面。我们知道,制度也是人设计的,还有一点我们最后要讲,在中国目前这个情况下面,制度再好,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社会就会安稳吗?
我今天上午没事,刚刚写了一篇关于清华朱令案的文章,叫《朱令案几个不寒而栗的推论》,清华、北大、复旦培养的学生,到最后就成这样子了。你说,制度再好,它能管得了这个吗?还有,我们讲人们最后总要有一个精神的安家之所,我们给中国人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安家之所?我们不要以为中国儒家就是讲空话,不是的。中国的儒家在两千年给整个中国人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所以中国文明是全世界唯一的几个古老文明里面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有生命活力的文明。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里面有很深的东西。你以后怎么办?这个层面的问题不解决,就是短视。
我们可以借鉴汉代从建立到完成的系统社会工程,作为一个参考,来考虑我们中国当下的发展,我们现在怎样思考问题,哪方面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可以分几步。这可能是我个人有一点自大吧,但是我确实认为现在和汉朝有点相似的地方。这就是讲我写这本书的两层意义吧。
然后我就讲我怎么做这个事吧。主要是这样的,我要梳理一下,汉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思想?出现这样的意识形态?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其实制度设计主要是知识分子设计的,皇帝设计不了的。现在有很多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他就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是不可能设计社会形态的,像马克思,他是知识分子。政治家靠自己不能设计的,必须要由思想家设计。如果他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他只是一个小政治家。汉武帝是大政治家,他即位后让各地的知识分子到朝廷来,回答他的问题。他思考的问题,都是根本的大问题:国家怎么能长治久安?怎么把握到天命?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把握到天命就是把握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面对这些大问题,好多知识分子来了,第一轮就被他淘汰了。董仲舒第一次来说得很好,第二次再来,一共来了三次,于是有了"天人三策",这在《汉书•董仲舒传》里面讲得很清楚。汉代的顶层设计主要是董仲舒的功劳。董仲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我想抓住这个东西。
董仲舒的哲学很简单,就是"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大家现在感觉荒唐,董仲舒讲,天人是相副的,人是天的copy,即人是天的副本。比如说一年有365天,人身上就是365个骨节。一年有四季,就是四时,那么他认为人有四肢。天有白天和黑夜,人就是醒和睡觉等等,天和人是相对的。人间社会有什么问题,天上就有感应。所以我开玩笑说,我们中国当下的这种情况,在汉代可就不得了。大家知道,98年大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不是一条江的大水,这么多江河洪水泛滥;03年非典,全国恐慌;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今年是2013年,山崩地裂,瘟疫流行,寒暑不时,连续四次都是我们政府换届的时候。如果说偶然,也是挺好的。要让董仲舒讲,他就认为肯定是你们皇帝干坏事了,政府干坏事了,所以天怒人怨。董仲舒的观念就是这样,我们现在觉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他为什么是这样一种观念?
还有一点,就是"《春秋》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确实原来是《春秋》的一个观点。但是原来这个"大一统"思想不是特别张扬,没有什么人听。董仲舒讲,"《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汉武帝就相信了,然后人们就接受了"大一统"的观念。
"大一统","大"是动词,推崇、崇尚的意思,我们要崇尚一统。这是董仲舒的政治观念——"大一统"。哲学观念——"天人感应"。他用"天人感人"理论重新论证了"王"这个字。过去的王不是有贵族血统吗?嫡长子继承制,汉代皇帝也不是嫡长子,贵族血统都没有,怎么现在称王、当皇帝?董仲舒就论证说,这个"王"字,三横就是天、地、人;一竖呢?天地人就通了,所以"王道通三"。你把天、地、人贯通了,你就是"王",你不一定要有贵族血统。他是对皇帝的合法性进行论证的。后来《说文解字》就这样解释"王"字的。《说文解字》是在董仲舒思想之后的。我们有时候不能倒过来。
汉帝国实行"大一统"以后,思想要统一,所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代整个帝国建成的系统工作里面一个辅助的工程,就是我刚才讲的,思想必须要统一,不能让大家乱说。如果乱说的话,大家思想上就乱了,国家怎样"大一统"?当然我一再讲,这对学术的发展是有致命的影响的。可是这是无法选择的,就像基督教一样。基督教当然也限制了很多学术发展,但是它起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所以现在西方谁也不敢反基督教。
我就想,董仲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他思想的渊源从哪儿来?天人为什么能够感应?这是一个问题。天是什么?包括司马迁也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现在很多人都说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就是讲人和自然的合一。我认为没有道理。司马迁这个天就是指我们现在的星空,"天人之际"就是星空的运行和人间社会的运行之间,规律是相通的,我们找到这个规律,就可以把握人间社会运行的规律。星空运行的道理,在当时就是占星学。为什么呢?你可以看《史记》的《天官书》,这是当时占星学的集大成之作。都说司马迁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怎么会相信占星学呢?占星学在当时就相当于我们清末明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一样。为什么?因为它告诉你天体怎样运行,然后你可以预测,就是当时的科学。他相信这个东西就是最先进的东西。董仲舒当然也相信这个东西,就把占星学改造过来了。说到这个东西,我们就要讲到,董仲舒的思想,包括司马迁的思想,都是与天文学相关,也就是与占星学相关。占星学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力量这么大?那么我要往前溯,是不是中国天文学史一开始就是占星学?如果是占星学,它在早期的阶段为什么没有对孔子等思想家产生影响?如果不是占星学,如何证明?
现在,中国古代早期关于天文方面的史料有两个东西是铁证,一个就是《诗经》的《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火"是大火星,大火星是现在天蝎座的α星。天蝎座是黄道十二宫之一。大火星不是金、木、水、火、土的火星,火星在古代叫荧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傍晚的时候,我们观看正南方,大火星开始向下行的时候("流"就是向下行),这个时候是七月份。可见《豳风•七月》没有丝毫占星学的内容。
第二个是《夏小正》,没有任何占星学的内容。那就证明,我们早期的中国古代关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占星学。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不是占星学,与我们这个文明的根本特征相关。华夏文明的特征是什么呢?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就是种地,种庄稼,产粮食。如果没有粮食,这个文明就毁灭了,就不能存在。不能产粮食,可能这拨人就不存在,或者狩猎、游牧、捕鱼去了,这个文明就消失了。我们现在知道,种庄稼最重要的是什么?雨水、气温,这就靠季节,所以必须知道季节,知道季节与农耕文明的本质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知道季节,那么你这个文明就会消失。
如何确定季节?我们要想想古人,不像现在这样有日历,怎么知道季节?第一看太阳,一年转一圈,不能分季节;第二看月亮,一周是29天左右,也不能分季节。看物侯,就是看树叶发芽、春草生长,这能不能定季节呢?也不能定。我2011年正好到荷兰去,走的那天是3月20日,北大的玉兰花早就开过了。今年3月20日我特地来看一下,玉兰花连骨朵都没有,至少晚20天以上。所以看物侯定季节也是不行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看星象,星换斗移,确定季节。在古代很早就有人看星象,历史文献记载观星象的史官就很多,上古就有了。通过看星象来定季节,看星象的最好的时间,一个是晨,太阳没出来之前;还有一个就是昏,昏就是太阳落山以后的一段时间。这两个时间段看星象,光线是最好的。我们刚才说的,"七月流火"就是这个意思,黄昏的时候,你看到正南方大火星开始渐渐地向下行,这就是七月。还有"三星在户"等等,《诗经》里面很多这样的东西。观星象,定季节,这是我们农耕文明的先决条件。用康德的话说,它们之间关系是"先验的",是必然的,要不然这个文明就不存在。这是我的解释非常强的一个证据。
现在可以看到,《诗经》里面很多关于天象的描写:"子曰鸡鸣,士曰未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什么意思?老婆说:"鸡都叫了,你赶快起来干活吧。"男的说:"天还没亮,还早得很呢,让我睡一会儿吧。不信你看看,天上启明星很灿烂。"明星就是启明星。这些都是生活,与占星学没有关系。
中国比较早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内篇》都没有占星学。我现在得出这个结论,就是原发的中国天文学没有占星学的内容,功能就是"观象授时","时"就是历法、季节。这就基本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天文学史的所有的书。汉语出版的所有关于中国天文学史的书,他们都没有这个结论。
后来就出现24节气,24节气形成最晚也早于汉代。为什么呢?现在在《淮南子•时则训》里面就有它的全部内容,跟今天的一模一样。只有惊蛰,过去叫启蛰,为什么叫惊蛰呢?就是为了避汉代皇帝刘启的讳,其它的都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只要种地的都知道一些口诀:"谷雨前,种早棉","小麦芒种刀下伏","白露萝卜寒露菜",立秋前种的晚稻和立秋后种的晚稻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都是靠观天象定下的24节气,几千年一直如此。
后来为什么出现占星学呢?占星学是个什么东西呢?早期一些关于天象的说法跟占星学其实关系不大,包括"四象",就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把天球沿着黄道划分为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星象的形状,东方的像苍龙,西方的像白虎,南方的像鸟,北方的像乌龟。这些东西都没有占星学思想。与"四象"相关的是二十八宿,也都与占星学没有关系。还有"分野",我们知道,《滕王阁序》里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星宿,每个星宿与地下的区域有一个对应关系。这就是"分野",实际上也没有很强的占星学色彩。
占星学出现的标志是"三垣"。"三垣"是把天空分成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里面就有帝星、帝后星、太子星,太妃星等。我们知道,北京为什么有紫禁城,因为天上有个"紫微垣",是跟天上对应的。这就是占星学思想的延续。人间的每一个人,天上有一个星与他对应,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星空也反映出来。然后你观察星象的运行、规律,以此为根据来推算人间社会的运行规律。"太微垣"中有宰相星、将军星等等,"天市垣"就是民间的老百姓、商人等等星座。整个星空的划分就是人间社会的另一个写照,另一个版本。这就是占星学。
由于"观象授时"的需要,农耕文明的需要,我们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相当发达的,至少在战国的时候就知道一年是365.1/4天,这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冬至日白天最短,夏至日白天最长,春分、秋分白天、黑夜一样长,这早就知道了。《春秋》里面关于日食记载就有30多次,但是解释日食就像自然灾害一样,就像地震、洪水、大旱一样。这都是天文学。到了占星学的时代,这些掌握天文学知识的一些人,就用计算星象运行规律来蒙骗人间的帝王,例如算出五星什么时候在一条线上,什么时候是五星相悖,即相冲突,五星冲突之后什么地方就会有什么灾难。这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战国。
战国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的政治情况是相关的。我一开始就说了,春秋时候打仗,是一种博弈的形式,打到一定程度就行了,我把你打败了就算教训你了,就像哥哥打弟弟一样,打服了就行了,我又不拆你的庙,还让你当诸侯王。战国就不一样了,战国时候的战争以及整个社会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始作俑者就是秦国。
战国时候,周天子基本是没有地位的,各国纷争的局势也避免不了,打仗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那时候你不打别人,别人也要打你。你不吃别人,别人也要吃你。所以这时候政治家就开始考虑了,开始兼并吧,我要强大。我们知道,这个强大是从秦国商鞅变法开始的,就是奖励耕战。从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贵族已经渐渐不重要了,出身不重要。在秦国,不管你是下层,甚至你是罪犯,你只要打仗,有战功,你种地交的粮食多,你就可以获得封爵甚至封王,就会获得政治地位,所以秦国首先强大起来。奖励耕战,奖励战功,就不像一开始不杀"二毛"了,那时候就杀人如麻了。所以我们知道秦赵长平之役,坑赵国士兵4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秦国统一的时候,全国人口是2000万左右。大家要相信,这个数字是比较可靠的,因为中国的户籍制度从古延续至今。大家知道刘邦攻入咸阳以后,萧何首先进入皇宫里把户口册子、账薄全部拿走了。中国的纳税制度、兵役制度全靠户口册子,所以这是很可靠的。大家想一想,长平之役离秦国统一时间也不长,战国七雄七个国家,赵国当时大概也就300万吧。300万人一个国家,一场战争被杀了40万,而且全部是青壮年,这是个什么情况?比如说现代中国,我们现在13亿人口,一场战争下来,杀了4亿,而且是青壮年,大家想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有人说,这可能是虚夸。也许是一个虚夸,但是我们有一个推理。因为在秦国,你杀的人多就可以封侯。怎样证明你杀了人?你杀了人,把他的耳朵割下来,而且是左耳朵,叫聝,装在口袋里。战争结束以后,你把口袋里面的耳朵倒出来,数数多少,论功行赏。所以我们知道,后来汉代封侯的有黥布,这人原是罪犯,脸上刺字的,一封侯就是王。
各国的君主为了争霸,他要收拢人才,人才最重要。一个是会打仗的,一个是策士,像苏秦、张仪这些策士,这批人就吃香了。占星术士也很受国君重视,这些人原来是"观象授时"的,懂天象运行。当然民间也确实有星占的术,这与占星学是两回事,因为那个是巫术。他把这两者合到一起来,占星就是算命,这样就很吃香了。为什么呢?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特别是君王,是尽量想知道自己命运的,要预测的。这就像现在,说实话现在做生意的,没有不迷信的,甚至做官的。为什么呢?他心里有这个要求。所以现在大家知道,算命打卦的也很吃香啊。
那么我们知道,秦始皇身边的候星气者有300多人,这时候这帮人特别活跃。这些占星家之中出现了一个人,应该说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叫邹衍。邹衍的书现在都没有了,但是在《汉书•艺文志》里面有记载。他做的工作是什么呢?把占星学和过去的阴阳五行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学问。这个学问形成了以后,对当时的帝王影响很大,所以邹衍在当时受到各个诸侯国君王的重视和欢迎。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很多,称他是阴阳学大师,也称他为"谈天衍"。所以从这两个称呼我们就知道,他是把阴阳五行和占星学结合到一起。
邹衍搞的阴阳五行和占星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在当时影响巨大。虽然他的书消亡了,但是我们现在还可以找到一些东西。我的观点就是,在现存的《管子》里面,可以看到邹衍这个学派的主要思想。这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现在的资料就可以看到这么多。在《管子》里面,我们也第一次看到阴阳五行与占星学的结合。阴阳五行我也可以分开来再讲的。阴阳的概念一开始很简单,朝阳的就叫阳,背阳的就叫阴,就这么简单。《老子》里面"万物负阴而抱阳",讲的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万物要么朝阳,要么背阴,就是这样。五行呢?金、木、水、火、土,开始叫五材,这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五材就是五种物质,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识一样。我后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现在的电子产品、塑料这类东西没发明之前,我们的物质世界划分大致上就这五种——金、木、水、火、土,所以当时划分的就是这样。在邹衍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将阴阳五行和占星术结合,并使它们成为一种中国的哲学理论。
占星学与阴阳五行的结合,使它具有了一种哲学的品味;阴阳五行与占星学结合起来以后,又使它成为一种可以验证的科学。包括郭沫若、胡适在内,都认为邹衍当时搞的这一套东西就是当时的科学。它可以验证,观测、预示,它可以预测,所以它影响巨大。
这个理论到汉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所有的人都相信,包括我们刚才讲那么伟大的司马迁,包括董仲舒也相信。然后我们就知道了,所谓"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本身,在先秦的时候与占星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在汉代的时候,大家知道,关于"五经"解释的经学全部与占星学结合起来。比如说《周易》。《周易》是两部分——《易经》和《易传》,一般人们总是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其实不是的,两个东西相差了有1000年。在《易经》里面就是八卦,与占星学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到了《易传》,全是占星学。《易传》所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天垂象,圣人则之",八卦就是象,乾就代表天,坤就代表地,当然也代表男人、女人,还有水、火、风、雷、山、泽等等。你这个卦为什么与世界有关系呢?《易传》的理论就是,这个卦是天垂的象。然后圣人就模仿它,以之为法则,因为它是天理的表现。为什么天垂的像圣人把它模仿下来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呢?孔子没这样说,孟子没这样说,《老子》没这样说,《庄子•内篇》没这样说,就是汉代人这样说的。它的思想的渊源就是占星学,就是天和人之间有一种关系,所以天垂象显示的是我们人间的规律。这是《易传》主要思想。
《尚书》的经学有《尚书大传》,讲占星学。还有《诗》的经学,齐、鲁、韩三家,然后"毛诗",特别是齐诗,讲"五际",也是讲占星学。
《礼》,大家看《礼记》里面,占星学的东西可多了,特别是《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怎么和天地相关?怎么一下把天和地扯进来了?孔子没讲礼乐和天地之间有什么关系,孔子只讲"天何言哉?四时行也,百谷生焉",天不讲话,但是四时照样行。然后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那个天是天命,不是天象。到了《易传》就讲"天垂象,圣人则之",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所以汉代解释"五经"的经学都受占星学影响。当然我们知道,《春秋》"三传",尤其是《谷梁》和《公羊》都讲"灾异","灾异"就是天人感应。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家、大师。他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天人感应论"。我们这样解释大家就知道了,董仲舒有这样一个观念和思想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的论证是这样的。
我的书还描述了整个汉代思想的一个完整过程,就是"天人感应"到后来发展为"谶纬",谶就是图谶,说是挖一个石头上来了,说哪一年哪一月什么人要死要灭,什么人要出来,就像黄金大起义上讲"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谶就是这些东西。纬就是纬书,与经书是相对的。这就搞得非常不像话了。于是到东汉,董仲舒讲的这一套,把孔子、儒家都宗教化了,称孔子为"素王",说孔子在世的时候就预测,就会有汉代这样一个社会,你必须要怎么办,完全是造假,神化,理论发展到最后就非常荒谬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王充这样的大家。
王充本身就是天文学家,他提的理论就是"盖天论"。天文学家本身批判天人感应,是很给力的。他写的书叫《论衡》,他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一言以蔽之,曰:"疾虚妄"。就是要痛批这个虚妄。什么天人感应、谶纬都是假的。
经过王充这样彻底的批判以后,一下子把汉代的这些东西扫得干干净净。所以我们知道,到魏晋的时候,象数之学就完了,讲义理了,一直到宋明,都是讲义理,不讲象数了。然后占星学又回归到很小的领域去了。
当然在先秦的时候,我们知道也有另外一个人很了不起,就是荀子。邹衍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死掉了,有可能和荀子生活的年代有点交叉。荀子是批判占星学的,我在书中提到了两篇文章,一个是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星坠木鸣,曰:何也?曰:无何也。"流星以及林木响动这一类,是自然现象。所以荀子是不同意占星学的。他的《乐论》与《礼记》的《乐记》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的观点是"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与天地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荀子与当时一般的儒生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我认为至少在秦汉之间,出现了阴阳五行与占星学结合的这样一种思想潮流。与此同时,也出现另外一个批评它的思想潮流。批评的潮流,前面是荀子,后面是王充,形成了这样一种对应关系。这就构成了我所认为的汉代思想史发展演进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全貌。
除了我提到的这些书以外,像董仲舒、《淮南子》、《黄帝内经》、《汉书•律历志》等等以外,汉代还有其它的东西,我没写,包括《白虎通》、张衡的、扬雄的《太玄》我都没写。我就觉得其实内容都一样,都在这个里面,无非就是篇幅的问题。
好,我讲的可能占用时间了,谢谢大家!
因文章较长分2段以下是评议部分:
秦汉思想史与占星术(专家评议)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