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历史的新框架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424期]

认识中国历史的新框架

时 间: 2011-03-04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秋风

主持人: 茅于轼

评议人: 孟彦弘 高超群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秋风老师的研究试图颠覆现代的一切历史叙述。他在写作过程中不参考现代材料或考古材料,完全依据中国古代经典,以达到"以经为史,以史解经"。
秋风老师把从尧舜以来的历史分成五个阶段,并总结了每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从尧舜到春秋,是封建制时期。虽然这时君臣权利义务的分配不对称,但君臣都要履行对对方的权利和义务。封建制是由一个个契约联结而成的,由习惯法所调整的一套治理秩序。所以在封建制下,人们是不平等的,但人们是自由的。
第二种统治秩序是战国时期的王权制。在秋风老师的分析框架里,战国时代的中国就已经是一个现代国家了,那些分散的王国都是现代国家,具备现代国家的一切特征。人们在战国时代实现了基本平等,于是就出现了郡县制和刑律之制。此时,市场制度也逐渐形成。
中国历史的第三种治理秩序是秦制。秦制与王权制不同,它是极权主义的皇权制。秦制的缺点就在于在统治秩序中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当它崩溃的时候,呈现为土崩瓦解的方式。
中国历史的第四种治理秩序是形成于汉武帝董仲舒时代的共治体制。汉儒发起了天道宪政主义运动,在皇帝之上设立了最高的天,儒生的地位在皇帝和天之间,因为儒生能理解天意并指导皇帝,也就是董仲舒说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这时,皇帝成为儒生实现目标的一个工具,这就是一个宪政的结构。儒生进入政府就形成了共治体制,主要表现在共治性的政府、德治和刑治的共治、社会和政府的共治。
孟彦宏老师指出,秋风老师的报告和书的主要讨论点到汉代就停止了,但其实这只是郡县制的开始,此后的两千年还有许多的变化,是应该注意的。不要把二千年的郡县制下的制度和社会看作一成不变。
高超群老师认为,秋风老师在试图探讨一种更为本质的中国性,就是"大道"。这种努力不仅对于中国有意义,也将阐发出对于世界有意义的思想。但遗憾的是,这种"大道"的阐发在报告中还不明确,其现实意义也大打折扣。此外,秋风老师提出的五种治理的典范依照了时间顺序,但没有显示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寻找中国宪政的历史资源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盛洪老师表示,秋风老师的研究涉及了大量古典文献的阅读,这是十分令人佩服的。盛老师认为,宪政的治理就是"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传统中国一直有宪政性质,传统中国所发展出来的国家框架,三皇五帝、夏商周等等都有它的历史合理性。我们一方面要学习西方非常成熟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要挖掘中国非常优秀的政治传统。
冯兴元老师表示,秋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中国政治史的新框架,把习惯法、礼制、法制发在里面,是一种演化的视角。
张曙光老师指出,秋风老师完全是通过文献得到的东西,但却缺少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的东西来支撑,这就使得论述的结果没有说服力。
茅于轼老师说,人类社会永远是不平等的,财富、权势不平等,不可能设想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从控制论的角度看,从这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的变化过程是怎在就是正反馈的过程,它的结果加强了原因,结果越来越厉害。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