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思想的生成与流变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432期]

中国财税思想的生成与流变

时 间: 2011-06-24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李炜光

主持人: 秋风

评议人: 温来成 王文素 孙钢 马金华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李炜光老师的报告主要研究了古代中国财税思想的生成与流变,以及中西方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李老师引经据典,介绍了孔子、老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国语》、《周易》、《左转》等史学著作中体现的赋税思想,并与西方经济学家的赋税思想相比较,找出其中的一致性。他表示,中西方对于政治、经济、财税的看法在古代具有一致性,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中西方的思想差异也越来越大。
中国的税收在禹夏时期产生,中国赋税思想的成熟时期在春秋时代。春秋以后,中国赋税思想由于皇权机制的介入变得贫乏和畸形,只剩下一条轻徭薄赋的古训还在,这是中国文明进步的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温来成老师指出,近年来政府向各个领域不断渗透的趋势在加强,特别是在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如果这样走下去的话,我们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方面将走入困境。结合中国的现实,我们在"十二五"时期要把富民放在富国之前,使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实惠,而不是国家在强大,人民生活的改善情况比较滞后。
王文素老师认为,孟子试图让君主能够听从民意,让民意成为执政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所以我们在研究财政史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孟子的思想。她还表示,财税其实就是老百姓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的一种经济体现。因为老百姓对于政治上的关系并不是很看重,所以国家改进与民的关系,要多从与百姓关系密切的财税问题入手。
孙钢老师认为,我们现在从古代所能流传下来的观点是有限的,还有很多老百姓的观点未必流传下来,而且这些观点不一定比学者的差。因此,如果我们今后在史学方面进一步有新的文献的发现的话,恐怕还会有一些新的观点和判断。他还说,税收只是一个手段、形式,我们在对它进行判断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它怎么用,用得怎么样,不能单纯地看收得多了还是少了,而是要看税用得好还是不好。
马金华老师表示,中西在赋税的思想和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在两个地方产生了相似的轨迹。一个是在中国上古时代,相当于英国历史的大宪章时期的情况,这个时期中西都有宪政民主的基础。另一个是中国的清末时期出现了工商税第一次取代了农业税,而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前工商税取代了农业税,奠定了它市场经济的基础。所以从税收的演变来讲,中西方是有相似的轨迹的。关键在于中西出现了相同的宪政民主的基础和税制,但却导致了不同的道路,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盛洪老师赞同李老师的做法,即挖掘中国传统中的宝贵的赋税思想资源。但是,他也指出了李教授和其他人在讨论的时候需要在有些地方还需要做个辨析。一是把中国现在的这套制度和中国秦以后的制度等同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实际上它们有本质上的不同,秦以后,即汉、唐、宋、明、清的制度基本上是宪政制度,但现在我国并不是宪政制度。二是判断中国古典思想和西方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的假设是中国和西方没有什么区别,暗含着假设西方今天这套制度是好的、正确的,但实际上这套制度存在问题。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