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与中国公共治理变革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442期]

透明度与中国公共治理变革

时 间: 2011-11-25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王锡锌

主持人: 秋风

评议人: 莫纪宏 徐欣 梅赐琪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王锡锌老师提出了透明度的概念,并阐释了透明度与中国公共治理变革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国家的信息公开首先是一种治理技术,执政党不断推进信息公开是希望利用这种技术优化治理,但公开的推进也有可能引发结构性力量的调整。通过信息公开,公众能接近信息并参与治理层面,执政者与受众双方力量发生变化,这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治理结构调整的一个切入点
王老师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保密传统,并探寻近年来自上而下推动信息公开的动因。他认为,这一方面可能是执政党加强执政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手段,也可能是为利用信息公开对公共治理的工具性意义,对公众权利需求的回应,或是最近社会变迁的影响。而现阶段对信息公开的推动除了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的动力。
王老师还提出并简要讨论了几个相关问题:如信息公开的实践效果如何,动力与现实效果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未来在信息公开方面应该如何做。
莫纪宏老师认为,信息公开从法学理论上说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从管理学、社会学等等角度切入则较为复杂。王锡锌老师只从法学平面的角度考虑了信息公开的问题,而没有考虑社会效果,可能有一些局限。
他指出,信息公开过程涉及到两方面的博弈,提供者和得到者之间的博弈,可以双赢以形成良性循环;而受众本身的不平等性使得受众之间还面临博弈。
他建议,在讨论信息公开时更进一步从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角度考虑,注重效果研究。
徐昕老师针对王老师的报告谈了自己的几点体会。首先,他认为公开透明的意义不仅在于可能引起结构性变化,还可以解决中国的腐败等多方面问题。其次,他觉得政府不断提信息公开是对实际责任的一种逃避,直至提出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口号,所以公开效果不佳。另外,在看待自下而上对信息公开需求时,特别提到了技术推动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力量。第四,徐老师指出,王锡锌老师没有深入讨论如何做到公开透明。他也提醒,我们不能对公开的功能期待过高,因为公开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梅赐琪博士也认为信息公开从程序上讲并不复杂,他从政治动力学角度,讨论了公开的力量从哪里来,会将社会推向什么方向的问题。他认为后伟人时代信息黑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信息垄断,竞争促使政府主动公开信息。他同意王老师讲到的4个推动原因,但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政治生态的变化才是推动公开的核心动力。
另外,梅博士讨论了信息公开后好坏效果问题。他也提醒公开信息不一定是好的,比如中国微博现在呈现出的民粹化倾向就十分可怕。
盛洪老师提出了信息公开中的分类,他认为,公开的信息应该分为两类:技术性问题和宪政问题。他从一个新的角度,根据具体整治结构将其分为人民主权和王朝式的结构,并将其类比于上市公司和家族企业,通过此说明信息公开在不同情况下的重要性。
他指出,由于现阶段执政党做出决策的是政府官员而非政府,各层利益区分和任期问题等等都困扰着决策的做出。一方面政府要借助人民主权的外表继续获得自己的合法性,但另一方面,执政党中一些个人不愿意这样做,所以信息公开在未来还会继续纠结。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