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派论——从视觉理论出发,如何重建当代精英文化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398期]

意派论——从视觉理论出发,如何重建当代精英文化

时 间: 2009-12-04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高名潞

主持人: 茅于轼

评议人: 朱金石 董彦斌 刘悦笛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高名潞教授在与西方现代性的比较中,讨论了中国现代性的特点,提出了"意派"论以及中国20世纪的艺术应该如何在这个逻辑中发生发展。
高名潞教授首先指出,"意派"论吸收了传统理论的精华,但其本身并不是传统理论。他还指出了西方现代性的二元分裂本质,以及中国的整一现代性和空间现代性。随后,他介绍了西方现代性和艺术再现的关系,涉及了柏拉图的理念说,李格尔的艺术意志,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以及西方艺术再现的三个范畴:抽象、观念、写实。面对再现理论解读中国艺术中遇到的困难,高名潞教授提出了"意派"论,认为讨论理、识、形交融的部分,亦即形非形,理非理、识非识的部分,才是理解中国绘画的关键因素,而"意"就从这三者的互动中产生。此外,高名潞教授就"意派"在艺术批评上的运用结合众多作品进行了阐述,并用"意派"论对中国现代性六个阶段的现象进行了详细解释。
朱金石先生提出,如果提出"意派"的初衷是为了分析中国的当代艺术,那么它的外延是否能应用于更开阔的社会现象。他认为,至少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的契合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意派"的理论强调,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相互的连接、支撑和重叠,构成社会总体的构架。
董彦斌先生指出了"意派"论的三点意义:结合中国传统,运陈入新;重建理论系统,创造自己的思考模式;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概念和特有的思维模式。他认为,"意派"论在政治领域给我们的启发是:改变国家的一元化垄断;在文化领域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之间寻找中间点。
刘悦笛先生认为,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意派"论的新"意"(崭新的"新"),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意派"论是本土式的"象论"(图像理论),也是中国化的"心学"(哲学思想);二、"意派"论是"三原交融"之论,也注重"边缘交叉的生成";三、"意派"论实乃开放之论,它试图向中西古今都开放。同时,他还指出,在当代中国美术实践的充分展开的基础上,"当代中国的艺术观"也需要一种深度的转化,这种转化既要"解构"西方的传统观念,又要"建基"在本土传统之上。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