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389期]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

时 间: 2009-07-17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张明

主持人: 张曙光

评议人: 施建淮 谢太峰 曾刚 胡松明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本次报告会上,张明博士首先概括了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造成的冲击:
一,次贷危机造成的外需萎缩会导致中国在未来几年内面临出口疲软的格局;
二,危机后美国政府的应对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埋下美国国债市场价值下滑以及美元贬值的双重风险,从而给中国的外汇储备造成潜在的巨大损失;
三,中国政府应对短期经济下滑的政策埋下了新的风险,推迟了必要的结构性调整,可能损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之后,张明博士又着重介绍了中国"三位一体"的国际金融新战略,即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和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他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以及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进展,回顾了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和中国的态度,他还对国际货币体系重建提出了建议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判断。
张明博士最后得出三条结论:
一,他们认为,从现在中国政府的偏好看,三个层面的战略有优先次序,重心首先在人民币国际化;
二,在人民币发展到特定阶段之前,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国际金融战略的实施需要中国国内的结构性调整做基础。
施建淮博士认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牵扯到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调整、国际储备资产供应等多方面机制。中国对国际金融战略的提出是权宜之举,多基于对外汇储备安全性的考虑,不够全面。此外,推行超主权货币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而人民币的国际化也需要以资本账户的开放为前提。他还指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美国保证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安全性,或者指责美国危机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负责任,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也不必然导致该储备货币的供给泛滥和全球通货膨胀。最后,施建淮博士对中国国际金融战略三个层次的可行性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
谢太峰博士认为,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其根本源于国内,如中小企业问题、政策缺乏前瞻性等。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因而是个漫长的过程。超主权货币因为没有物质后盾,仅靠各国对国际协议的遵守来维持,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曾刚博士认为,超主权货币在短期和长期都无法实现,应考虑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层次很低,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但目前存在目标不清晰,缺乏成本收益分析等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
胡松明博士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和国际货币体系重建都需要进行。他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阐述了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国际货币体系重建提出了具体建议。
盛洪博士认为,美国、中国等多国政府因政治原因对金融危机反应过度,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危险,需要注意。人民币国际化应从区域化出发,调整旧有的货币政策,发展与东盟的合作。此外,中国不应效仿美国模式通过贸易逆差推动货币国际化。他还认为,通过建立区域货币,最后在全世界形成若干主要竞争货币,是更加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