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326期]

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时 间: 2007-01-05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郑京海

主持人: 盛洪

评议人: 盛洪 刘小玄 王德文 贾俊雪 皮建才 赵农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天则所第326次双周论坛请来了哥德堡大学经济系的郑京海教授,他从生产力的角度讨论了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郑教授先在识别了中国在近三十年来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后,讨论了这个增长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如何,并总结了经验教训。

首先郑教授指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但近些年却呈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式增长的特点是高投入和低的全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缩写为TFP)。

郑教授在测算时用的是增长核算公式: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GDP增长率-加权资本增长率。95年以后资本存量增长率大大超出GDP增长率,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明显下降。90年代中期以前,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上升,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而之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靠人均资本分配率提升,资本生产率出现了负值。

接着郑教授探讨了这种现象的微观基础。第一个时期TFP的增长,改革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典型的例子是农村改革中的包产到户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之后,乡镇企业逐渐消亡,包产到户的政策对农业产量的提升作用也不再那么明显。

郑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从集约型的增长变成了粗放型的增长,其中有一个恶性循环。邓小平南巡以后,各省为了发展经济,不惜恶性竞争导致了过剩产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厂家开始盯住国际市场。一个途径是国内过剩产品直接卖到国外,另外是招商引资。因为国内很多产品国外没有需求,所以厂家想把国外的活拉到国内来做,然后出口换汇。另外,中国偏低的汇率也进一步促进了贸易顺差,带来货币供应增加,给银行系统造成了往外贷的压力。加上地方上又有发展的动力,所以又开始新一轮的过剩发展。恶性循环就这么形成了。

虽然经济表现为高增长,但是整个经济的类型是低效率的。人力资本、土地以及其它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配置也不太合理,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很低。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国企问题、政府干预,官员借引资机会牟取个人利益。另外,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分割和过度竞争导致吸引的FDI效率不高。再就是,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这些研究,郑教授得到了一些启发。在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研究中,需要注意TFP的增加,否则就会对经济增长中的问题估计不足。他认为,中国政府部门对TFP的预测显得过于乐观。美国有学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包括西欧有一个生产率增长的大潮期。就算是互联网和微电子时代的生产率增长,也无法和大潮期全要素增长带来的增长相比。这一时期电、蒸气机、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互联网是有本质不同的。郑教授感觉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已经错过了这样的大潮期,现在只是在消费别国的技术。

中国经济增长近十年来表现为粗放增长的模式,除了在宏观总量上找到数据外,也从制度上找原因。现在,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还没有完成。一部分没改,出现低效率的行为,比如寻租。另外一方面,有些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领域,则改革走得太远,比如教育、住房、医疗。环境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由于自然资源损失造成的GDP的损失会抵消大块的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则较多进行的来料加工,不污染环境。所以生产率的概念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高投入带来的负面后果是很严重的。

TFP中一方面是效率一方面是技术进步。尽管我们用上了手机、连上了互联网,但对生产函数贡献更大的是本国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保护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某种制度安排减轻政府的压制、减少民间的阻挠,为创新提供好的环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制度上和文化上分析研究。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