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战略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317期]

国家安全战略

时 间: 2006-08-18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王湘穗

主持人: 茅于轼

评议人: 沈骥如 李晓宁 盛洪 赵农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第318次双周学术讨论会上,王湘穗教授就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与会的教授纷纷回应,讨论十分激烈。

人类社会一直充满着暴力,但是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暴力达到了一个顶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超过了任何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由于人类理性的变化,恐怖平衡已转到精确杀伤性武器,使用相对有限的暴力就可以达到政治的目的,由的时候只要组合各种各样的手段即可实现目标。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完全摆脱暴力,但是需要有更好的安全战略。

那么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什么?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安全战略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边倒战略(1949-1956),尽管当时中国对有些问题仍然持保留态度,但是这也许是中国作为新生的红色政权在世界上存在下去的唯一选择。第二个时期是反帝反和平演变阶段(1956-1971),"苏共二大"以后,中国领导人认为苏联出现了修正主义,为避免和平演变,中国提出了这个战略方针。第三个时期是一条线阶段,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这个战略改变了中国长期多面受敌的局面,在世界格局上起到了平衡美苏战略集团的作用。第四个时期是反对霸权主义阶段(1979-1989),这个时期中国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第五个时期是维护发展阶段(1990至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尽量避免和美国的正面冲突,以经济建设为重。

一个完整的安全战略大致要包含三方面的要素:目标、力量和运用力量的手段或者方式。因此,安全战略可以简单定义为安全目标并从全局的高度谋划安全资源的运用以实现最低目标的方式。现在中国的安全目标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环境,以此为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对于安全的投入十分有限。除了安全资源的投入,还有就是中国领导人认为现在没有重大的安全威胁,因此选择极低的安全成本来维护国家的发展。根据现在的情况,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有三个要点:控制危机、改革秩序、整合区域。控制危机就是要防止颠覆性破坏,主要是指不愿意发生的全球秩序、地区秩序以及国家整体安全框架的颠覆性破坏。与以往的安全战略有所不同,经济一体化使中国难以回避各种国际争端,非常性事件引发的危机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安全战略的重心正在从抵御外敌转向应付危机。在改革秩序方面,目前的全球安全体系难以应对一些威胁,缺少对于文明冲突的防范机制,既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利益,也忽视对于全球安全和国家组织同样重要的新组织,中国希望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对全球和国家的安全体制加以改进。总体来说,中国希望和平崛起,极力避免与世界上主要大国的交锋。在整合区域方面,中国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缺乏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因此中国还是应该坚持本地区的有效防卫,同时要避免三个历史误区:一,不搞以往的"远交近攻";二,放弃恢复朝贡体制的幻想;三,中国不应提倡"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看法。因此,中国目前选择的是一种家园合作式的睦邻战略,采取与邻为伴的方针,通过谈判协商、平等合作的方式进行区域整合,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安全框架,降低地区的安全成本。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安全需要在国家、区域和全国三个层次上妥善处理危机、改革不完善秩序、寻求广泛合作,这样才能实现为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地内外安全目标。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