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领导人:经济绩效与政治升迁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222期]

中国省级领导人:经济绩效与政治升迁

时 间: 2002-08-09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博智跃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薄智跃教授的演讲主题是自1994年以来中国省级领导人的政绩与升迁,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研究对象、研究动因、资料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主要是省一级(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领导人,包括四类:(1)省委书记(即文革时"第一书记");(2)省委副书记(即文革时"第二书记"以下);(3)省长(包括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文革时的革命委员会主任);(4)副省长(包括自治区副主席、直辖市副市长和文革时的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时间为1949年至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领导人的"升迁"(political mobility)问题。

研究动因首先是因为研究省级领导人非常重要,其次国外对中国省级领导人的研究不足,表现在资料陈旧,不够系统,而且不完整。薄教授的研究的特点是:全面而系统、以"政治升迁"为研究重点、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把升迁与政绩联系起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资料包括省级领导和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情况,这些资料在目前是最全面的。研究的理论模式是"精英研究"(elite studies),并提出了"政绩模式"(performance model)。其他常用的模式有派系模式(factionalism)以及地方主义模式(localism),但是都有一定的缺陷。研究方法(methods)是芝加哥大学的"试验主义",量化分析。以政治升迁为因变量,自变量则包括很多,政绩外还有党龄、年龄、性别、民族、学历、原籍甚至不同历史时期、有无政治运动、省的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向国家上缴税收等。统计模式是"多项式选择模式(multinomial logic)"。自变量分为两类: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和数量变量(numerical variable),两种变量都可以。统计结果是RRR(relative risk ratios),即相对选择比例(率)。

研究结果,包括以下三方面:

(1)学历和升迁。研究的结果表明,从49年至今的中国省级领导的文化程度和学历呈现"V"形,两头高中间低。文革前省级领导的文化程度较高,50%以上的省级领导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文革期间急遽下降。改革开放后,文化程度大幅提高,通过研究发现,学历与升迁并不直接相关,甚至大学学历是进一步提升的障碍,有大学学历的提升机率是没有大学学历提升机率的60%。结论是大学学历不是提升的主要条件,省级领导干部还称不上"专家治国"。

(2)地方主义与升迁。A、在原籍任职的基本特点。从49年至今,约1/3的领导在原籍任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般而言省委书记是外地人,省长是本地人。图形分布也是"V"形,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后干部在原籍任职的比例较高,文革时较低。现在(2002年)比例又大幅下降。B、地方主义与升迁。研究结果表明:原籍与外来在升迁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原籍比外来更少被调动。所以,我认为地方主义理论不成立,应当注意的是任期长短。意即,原籍并不是关键,而在于任期长短产生的"认同"心理(identity)。如果在一个地方任职很久,则与该地认同心理日强,关系日深,这比原籍更容易产生所谓的"地方主义"。

(3)政绩与升迁。运用了经济增长率(包括省增长率与在任期间平均增长率)与向中央上缴税收(包括省缴税与在任期间平均上缴税)两个变量。第一模式是"对比",即用原职不动(staying)和提升、降职比较,发现政绩越好更可能留任。第二模式研究显示:经济增长率与提升无关,但上缴税越多越能提升。因此我的结论就是:中央关注的是上缴税收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率。上缴税收越多越能提升,少交税则更可能被降职。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