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223期]

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

时 间: 2002-08-23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石小敏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由于录音设备故障,未能将石小敏先生的报告及讨论录全,实为天则的一大损失,在此向诸位致歉

我今天的讨论是主题中国宏观经济和改革走势。

提纲写了三段,第一部分是一个观点,一个判断:中国的变革通过一个快速转型期,现在已经到了临界状态,或者叫临界期。

我国的发展,大家的感觉是八十年代比较快,九十年代比较慢,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区分改革和转型这两个词。八十年代大家用"改革"这个词比较多,最近则是比较多的用"转轨","转型"比较多,尤其是"转型"。我觉得"改革"这个词有自上而下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这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上的大转折有关,当然这个原因有很多的讨论。到了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在我看来,我国发展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有这么几句:开放拉动改革,沿海推动内地,民营推动国营,实践推动理论和政策,经济拉动社会和政治"。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新的利益群体,他们从自身的利益要求出发,已经形成了一种推动改革向前发展的动力。举个极端的例子,最近几年北京出现的咨询公司,他们的使命就是推动企业向股份制发展,向上市的道路上走。股份制在我们看来,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核心的内容,是经济民主化的一个典型体现,这就是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对向也发生了变化,由纯经济的方面走到了纯经济和纯政府改革的中间地带。主要体现在以政府改革为中心,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尤为明显。也可以从学理上叫"行政"改革,这实际上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政府改革。以政府改革为中心,旁及到科技、教育、文化这些领域,包括媒体。

在地方上,由于企业机制的转变,尤其是沿海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民营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大致上已经完成。在中央部门,最近几年一直在忙着一些垄断行业的改革,比如电信啊,民航啊,好象还没有涉及政府部门的改革。但是地方政府,在我看来,正在真正的向着政府应该的做的方向在转变。

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改革的对象已经变为了政府行为的转变,改革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想说明的是改革动力和对象的变化,使我国最近的改革发展更带有一种转型的色彩,不是那个主要的力量的推动,是各种社会力量综合博弈的结果,带有一种自然演变的味道。但是好象我们的宣传界对这个词还不太感兴趣,认为转到那里去呢,是不是转到西方呢?但是我想大家会慢慢接受的。比如跨国公司认为我们是"世界工厂",是世界的制造中心,开始我们还不理解,但是他们就是认为我们国家适合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大批量的制造的好地方,现在大家也就慢慢认同了。

所以我讲快速转型,和改革是有区别的,八十年代用"改革"比较合适,但是九十年代用"转型"比较好。

我说快速,是指实际中国的底层,变化是非常快的。我们上面浮在表面的那层壳变化还不是太大。这是先介绍一下。

那什么是临界期呢?就是哲学嘛,从量变到质变,最近质变的一系列现象出现了。我记得以前和张老师总说"拐点"描述经济转折的时期,"拐点"和"临界点"比较类似,到了98年,大家对经济形势不太清楚,就说到了一个重大转机了。但是我觉得大船和小船的转弯还不一样,小船的转弯需要的半径小,几米就够了,大船可能要几公里,作为经济变革的时期,我觉得可能要用三年、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所以我觉得用"临界期"更合适一点。

中国就是处于这么一个临界期。刚才讲快速,虽然从外部来看,似乎变化不大,实际上变化是非常快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快速的变化呢,老百姓有一句歌词: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在我看来,大地上的山峰没有走,但是山下的地在动。虽然山峰没有走,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扭曲的力量会带动它一起走。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快速的变化呢?我主要讲两点:一是全球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自雅尔塔体系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到东欧巨变,这是世界上出现的大变革,中国也是世界变革的一个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身就是世界变化的一个现象,我国八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也是世界变化的一个现象。从国内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势力、传统的理念的约束力在急剧的下降。过去的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大家的信仰,大家都信这玩意儿,主要靠思想的力量。以前的计划都是靠领导拍脑袋决策的,都是很不科学的。但是为什么可是实行呢,就是靠意识形态的力量。

中国有大道理,中道理,小道理,微道理这四层。大道理是指理念这一层,中道理是指体制层面,小道理是政策层面,微道理是管理层面的。

改革就是这四层一起发生变动。98年新政府上任,朱老板制定主要任务是确保8%的增长率,政府的政策已经有所改变,从紧缩的政策变为适度扩张了,降利率,积极的财政政策,花很大的力气在小道理和微道理上。

在中国是大道理管着中道理,中道理管着小道理,小道理管微道理。邓公南巡那一次,是大道理发生变化,是传统意识形态的变化,突破了市场的理念。从十五大以后,肯定产权改革,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改变。从那以后,党性的约束等开始大大的减弱,我们现在的腐败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现在很多党的优秀干部,不是按照党性来约束自己,而是按自己做人的原则,按自己的家教、按自己的学养来约束自己。这就是内部的力量。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分析,我在这里就点到为止。我刚才讲了临界期,就是在我们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内,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发生了很多标示性的十五。最典型的就是2001年的WTO。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WTO之前,我们叫做外向型经济,引进的是外资,是生产要素,技术啊管理啊等。进入WTO以后,我们引入的是规则,这就大大不一样了。以前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定规则,我们自己的规则和外国不一样了,现在不行了,我们现在至少承认我们一部分标准和西方是一样的了。现在谈论产业的发展,谈论产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大家都要说你是不是这个产业的标准的制定者,标准的制造者是最高的水准。

这两年来,宏观经济调控后,媒体上讨论的很多的是规范问题。政府发大大小小的各种文件,要规范社会,规范企业,规范公民。现在则更多的是讨论规则。比如说学术界的规范,实际上就是规则。最近几年社会上讨论的越来越多的是规则,是共识的,对以前政府自己制定的不合理的规则,大家认为要改,要慢慢地去除。所以WTO这是一个很不同的东西。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