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难点在哪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87期]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

时 间: 2001-03-09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周放生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3月9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第187次双周学术讨论会,国家经贸委财科所副主任周放生做了题为"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国企改革到现在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应该说通过前20年的改革,我们已经把国企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真正的深层次、关键性的难题还没有解决。如果打一个比方,就象地质勘探,前20年我们的改革基本上是在土壤层勘探,而现在开始进入岩石层勘探,所以就会感受到阻力特别大。

 

一、关于国企改制的问题

股份制改造我们从1986年就已经提出来了,后来到了《公司法》出台之后开始大面积推行。但到现在为止,前一段的国企改制大多数都是换汤不换药,有其名无其实,所以只能称之为第一次改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的上市公司。我们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独家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只完成了"圈钱"的功能,而没有达到改制的目的,关键的问题是出资人不到位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上市公司崎形的产权结构决定了其崎形的法人治理结构。

98年以后国有企业开始进入二次改制阶段。这个阶段就开始动产权了,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产权制度改革"。只有在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才能带来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经过几年的探索,应该说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经营者群体持股。经营者群体持股之后,他们就成为企业的出资人,成为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这个突破口应该说是成功的。

对于目前的改革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1)、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要规范操作,国有资产流失基本上可以避免。同时,在运作当中不规范的地方可能会造成流失,但如果企业不改制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流失。

(2)、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经营者持股经过若干年之后,可能会拥有企业很大的股份,而企业的员工可能只有很小的股份,因此老总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开。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老总的收益是通过他把企业的资本壮大而得到的,那么应该说他得到的只是小头,国家、职工、企业得到的是大头。因此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少数人富起来。

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经营者持股要拿钱,不能量化。量化就是指白送,它的问题在于:第一,它没有法律根据;第二,天上掉的馅饼形成不了机制,白来的东西无法改变体制、改变机制,一定要让经营者自己承担风险,机制才会改变。

 

二、关于企业员工劳动关系理顺问题

国企改革既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还要进行身份的置换。过去固定资产是有折旧的,但是人力资本没有折旧,加上我们没有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国家、企业实际上对那些老的职工负有"隐性负债",或者说一种无形的契约。如果对他们马上撒手不管,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解除合同,这既不人道、也无法操作。

因此,客观上存在一个职工身份转换的问题,也就是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于历史上的这种"隐性负债"先有一个了结,然后再去签定新的契约关系。我们的改革、改制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这一改革在实践中非常艰难,但同时又是我们推进市场化进程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国企改革要有两个置换,一个是"产权"的置换,一个是"身份"的置换。第一个置换要通过企业改制实现,第二个置换要通过劳动关系的理顺实现。这两个置换实际上是解除两个"无限责任",一个是解除"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就是企业改制;还有一个是解除"企业对职工的无限责任",就是进行职工身份转换。只有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企业才能进入市场,职工也才能进入市场,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三、关于国有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问题

这里讲的结构调整是指企业内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调整。"大而全,小而全"可以说是国有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现"三个剥离"或"三个分离"。首先,要分离社会负担,就是把我们通常讲的学校、医院、托儿所等等从企业中剥离出去。第二,是辅助生产剥离。也就是把企业内部的铸造、锻造、运输等等的辅助职能剥离出去。第三是剥离配套生产。

上面后两个剥离,应该是由原来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和产权关系,剥离到没有产权关系的地方去,把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和产权关系转化成市场交易关系。这也是科斯理论在中国的主要实践应用。

 

四、关于国企债务重组问题

现在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其约束越来越硬,而有些企业确实是有市场、有订单,但由于资金缺乏而陷入困境。对于这种企业应该找到一种既可以防止恶意逃避债务,又能合理地减轻企业的负担、盘活企业资产的办法。根据国际经验和我们这些年的实际探索,债务重组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目前已经探索出来的债务重组方式大约有七种。(1)、第一种金融债权人重组,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债转股。债转股最后能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债转股的股权能不能合理地退出。目前的方案基本都是回购方案,也就是企业内部出钱,用利润和折旧基金收购股权。但回购是死路一条,因为如果企业有回购的能力,它就不需要债转股了;而且如果一个企业在几年内把利润和折旧基金都用于回购的话,这个企业就做死了。唯一的方案就是第三方收购。第三方收购有三种方式,一个是内部人收购,一个是机构投资者收购,第三是公众股收购,也就是上市。(2)、法人债转股。就是非金融债权人的债转股。这种方式在实际中有的企业做得相当成功。(3)、第三种债务重组方式叫母子公司方式。(4)、兄弟公司模式。(5)、拍卖债权。(6)、第六是托管。(7)、易货。

上面这七种方式在国内都有成功的例子,而且从无论理论推导、政策制订还是实际操作看,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企业债务负担的减轻起到了相当理想的作用。目前大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道德风险,最典型的就是恶意逃避债务。实际上只要强调公开透明、事先跟债权人充分协商,是能够找到妥协的办法的。

 

六、关于信用问题

我们国家的现状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问题。美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已经有160年,英国是210年,我国在这方面大大落后了。国外的交易中信用交易占到60?0%,货币交易只占30?0%,而我们国内的交易基本都是现金交易,也就是说在同等交易额的情况下,我们企业的交易费用大大超过国外企业的交易费用。这一条就决定了我们国内企业竞争力比不上国外的企业。另外,我们现在没有一套完善的信用登记、查询系统,所以以前做的坏事可以隐瞒下来,造成信息不对称,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