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济波动对宏观经济学的挑战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69期]

持续经济波动对宏观经济学的挑战

时 间: 2000-06-02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陈平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6月2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了169次"双周学术讨论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做了"持续经济波动对宏观经济学的挑战"的主题发言。以下是发言的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演讲的内容涉及到经济学的根本问题。宏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流派。你会发现我们事实上回到了早期创始人的流派,即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货币运动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如果你相信经济波动是噪声所提供的话,主要的噪声就是货币造成的,就是中央银行在那里乱发钞票,其次才是技术革命。

另外三个主要学派,即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学派,都是在提出微观基础以后,才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微观基础是基本的东西。如果对于微观基础有新的认识的话,这些学派很多的立场就会发生改变。

二、非均衡观点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一)、弗里希幻想

弗里希1933年提出一个噪声驱动模型。但他没有严格证明出来。1969年他获诺贝尔奖的时候,诺贝尔奖的委员会主席伦德伯格说,他获奖就是因为他的这项工作在所有人之前,但弗里希的答辞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他的模型。所以可以认为,弗里希事实上1934年就已经知道他的证明是错的。

我认为,他之所以提出这个模型,是因为他要回答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30年代正是经济大萧条的时候,所以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说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包括熊彼特。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到最后资本主义要灭亡、要大爆炸,然后弗里希从均衡经济理论上提出,市场经济应该是稳定的,就像钟摆一样,自动摆来摆去就停了。所以他这个模型迎合了一大批利益集团的需要,然后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可以挽救资本主义的理论模型。

在数学上,萨谬尔逊提出了乘数—加速数理论来加以解释,实际上这个东西弗里希在30年代早就批评过了,就是这个钟摆最后解出来是一个二阶差分方程,是一个离散事件,周期性振荡只能发生在一段小的边界上。这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区域。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相信均衡会发生在这条线上。只要这个系数变动一点点,则振动要么爆炸要么衰减。这是线性模型所不能允许的,所以要走到非线性模型而不是线性模型。根据我们的得出的方程,这个区域是一个带子,在这个带子里面的任何一点都是周期运动的,可以是双周期运动,也可以发生混沌现象。混沌现象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就是说它的振幅是非规则的,不象正弦波一样,但频率是相对窄的。

所以弗里希想要克服线性模型的结构不稳定问题,于是他就幻想加进去一个噪声驱动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他根本没能解决。以美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为例,美国的经济波动大概在5年左右就衰减一半,所以过10年经济波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模型做的短期一点,那么2年就衰减一半,4年就不存在经济波动了。而且有意思的是,还可以计算 外面的噪音进来能够产生多大的振幅的振荡,这是用方差来描绘的。可以算出,这个噪声源比美国经济本身的波动,还要大36%到176%,这实在太大了。

(二)卢卡斯谬见

卢卡斯在1972年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发展了一个模型,后来得了诺贝尔奖。从这以后全部经济学家都是根据卢卡斯建立的微观基础模型发展自己的理论的,例如新凯恩斯主义寻求价格、工资刚性的微观基础,还有人讨论创新等等。但我当时就很奇怪,怎么会有"理性预期"这个东西呢?而一旦有了理性预期以后,市场只能放大微观的噪声,也就是说在供给或需求方面的很小的噪声就会产生很大的波动。

卢卡斯的错误发生在什么地方呢?从实际检验来看,在劳动力市场上,因为美国有几千万劳动力,所以理论上可以产生的宏观波动幅度的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只有0.01%,但事实上我们能观测到的是2-30%,误差是200到3000倍。在商品市场上,如果我们把资产在25万美元以上的算做企业,那么美国就有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其可以产生的宏观波动在产品市场上的大概只有千分之一。而实际观察到的,大约在1—10%。所以微观基础理论对商品市场的解释要10到100倍的小,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金融市场上,如果承认金融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只有十几家或者几十家大的投资银行在那里统治,那么他的解释的误差才相对小得多,差不多只是不到10倍的量。

所以卢卡斯的理性预期是一个非常荒唐的想法。如果仔细读他的前驱穆思的文章,就可以发现卢卡斯并非是继承了穆思的想法,而恰恰相反,两者正好是矛盾的。穆思的模型是宏观模型,所以他就预言到宏观模型里面由于套利的存在,就应该是削弱振荡的。而卢卡斯的模型是

一个微观模型,微观模型是放大振荡的。

我们认为,如果微观基础不对,那么经济学的层次就不是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了,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有自己的血液系统、有消化系统、有排泄系统等。这其中有一个系统非常像我们说的循环系统,就是消费和投资。真实消费的变化是非常稳定的,这个变化会突然出现一个间断。投资行为也是这样。但这两个间断点不是同一个点。所以就可以发现并不是象卢卡斯说的那样,所有的经济波动都是一样的,应该对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类,各类指标有不同的行为。如果把不同动力的东西都放在一起,就没有意义了。

从定性的结果看,可以发现,消费和投资的基本特点是它们的周期非常接近,最短的大概差了3年左右,长的也就是5年左右。这起码绝对不是像卢卡斯说的那样,是一个随机过程,而是一个有颜色的噪声。它的频率、范围是非常窄的,差不多是2—5年的样子。对此做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到,最差也有40%以上的方差可以用混沌现象、也就是内生的振动来解释,这个比例最高可达80%以上。这可以有一个解释,就是如果用熊彼特演化学派的观点来看的话,正常情况下的经济波动是起了一个新陈代谢的作用。在经济扩张期,很差的企业都会赚钱;而只有在经济收缩的时候,经营不好的企业才会破产,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也才会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动摇,因为那些小的公司都是在紧缩时期进来挑战大公司的。所以从演化经济学派的观点来看,经济波动、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浪费、一种损失,只要不发生象大萧条那样的过度波动,经济波动可以起到技术更新和组织变革的作用。

(三)、弗里德曼的"妖精"

弗里德曼基本的思路是,如果有一个人是投机者,只要他能够赚钱,后面的人就可以跟进,跟进以后就可以稳定市场。所以他的结论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预见市场的非随机的波动。

但这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投机者搜集信息不需要成本;第二,他跟进在他前面赚钱的人的时候,可以完全的模仿。但大家知道混沌现象虽然有运行规律,但你的预言是有限的。所以完全模仿是不可能的。所以上面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三、总结

总之,经济波动的持续性对宏观经济学的均衡理论提出了严重挑战。例如弗里希的噪声驱动模型和卢卡斯的理性预期下的微观波动模型都不能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宏观经济学的理想试验,包括李嘉图装置和弗里得曼妖精,反映了均衡思想的基本缺陷。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说明金融中介和产业组织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以新的视野来理解经济组织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李成刚)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