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效率与制度选择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78期]

均衡、效率与制度选择

时 间: 2000-10-20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王有贵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10月20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了第178次双周学术讨论会,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系王有贵博士做了题为"均衡、效率与制度选择"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1、市场均衡与博奕均衡:

市场均衡和博奕均衡是经济学中两个不同的均衡概念。市场均衡指的是市场中供给等于需求的市场出清,而博奕均衡指的是经济中的个体不再改变行为的稳定状态。由于二者在英文中又用一个词"Equilibrium"来表示,所以往往容易引起混淆。

当一个经济个体在条件给定的条件下,实现了他的最大化目标,他就达到了个体均衡。比如说微观经济学所讲的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

因为人们的决策目标各不一样,约束条件也各不相同,所以他们作出各种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将汇成一个动态化的经济图景。这个图景就是每个经济个体与环境相博弈的结果。如果在一个经济状态下,每个人都不愿改变自己的均衡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就是博弈论中所谓的"纳什均衡"。在此我们把它叫做"全局博弈均衡"。

市场当中的供给和需求也是人们通过博弈得到的结果之一。当一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就达到了市场均衡。但这只是"局部均衡"。如果整个经济当中所有的市场都处于均衡态势,则成为全局均衡。

市场均衡是博奕均衡的一个可能的结果。

 

2、市场均衡与效率:

在市场交换中,买卖双方都获得了利益,买方获得了消费者剩余,卖方获得了生产者剩余。这两个剩余加在一起就是交易所创造的经济剩余。如果我们用经济剩余的实现来作为衡量经济效率的标准,那么当一个市场的价格等于均衡价格,即处于局部均衡时,该市场是最有效的。

这里的均衡还是局部均衡。对于全局均衡,就是当各种产品在其所在的市场上的价格等于其均衡价格时,市场才是最有效的。

当市场有效的时候,整个经济不一定就最有效。经济是否有效,还要看整个经济当中是否存在着潜在的经济剩余。

除了市场交换的结果影响经济剩余之外,经济个体博弈所采用的方式同样也有影响。如果经济个体的选择不能使其潜在的剩余得以实现,尽管市场是有效的,但不能说经济是有效的。另外,市场统一的程度对经济剩余也有影响。专业化的市场必然会有一些经济剩余没有实现,因而与统一市场相比,还不是最有效的。

 

3、博奕均衡与演化:

经济是一个演化的系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演化的动力源泉,是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智力和理性推动着经济的演化。

博弈均衡是微观个体依据最大化原则作出选择,并且相互博弈而最终得到的结果。演化就是经济从一个博弈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另一个博弈均衡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因此演化的方向,就是由现在的经济状态,指向由所有的经济个体的优化选择行为所确定的一个博弈均衡。

如果处于非均衡状态,就一定可以改变这种状态;而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均衡状态,也并不是就永远不变了。改变均衡态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冲击。新制度的出现、创新行为、政府政策、太阳黑子、外来文化的渗透等等,都是对经济的冲击。甚至我们平时的学术交流也会成为一个冲击。冲击改变了经济环境和经济个体的选择,从而使经济的既定状态不再是一个均衡态,因而就要发生改变。

冲击分为正向冲击和负向冲击,也就是说使均衡向有效率的状态或向无效率的状态的冲击。还可以分为可复原冲击和不可复原冲击,这是根据冲击后是回到原来的均衡态还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均衡态来划分的。

博弈均衡会不会同时也达到市场均衡,完全取决于经济中微观个体的选择方式。影响微观个体选择决策的因素则有他的目标、价值观、预期等。不同的经济由于在文化、制度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微观个体的目标、价值观和他们所受到的约束不会是一样的,因此不同的经济肯定有着不同的博弈均衡,他们的博弈均衡偏离市场均衡的差距肯定也不一样,从而其经济效率也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个体的选择完全是以利益为导向,最终形成的博弈均衡都未必是市场均衡。否则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也就不会出现经济周期了。

 

4、道德的经济学基础:

(一)、对传统微观经济学假定的放松:引入道德因素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直不能统一起来,原因在于微观经济学是市场均衡的理论基础,而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博弈均衡的结果。因此要看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就要从经济个体的博弈入手。经济个体的博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源于微观个体博弈的复杂性。在原来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个体的博弈均衡之所以能够直接实现市场均衡,是因为对微观个体的行为做了极为严格的假定。对微观经济学原有假定的放松,重新刻画微观个体的行为方式,是把微观和宏观统一起来的必要前提。

在重新刻画微观个体的选择方式过程当中,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尝试,就是把道德因素引入微观个体的行为方式中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假定经济人是完全自私的,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下,经济主体在做决策时,总是要或多或少的顾及他人的利益。这就是道德在起作用。

 

(二)、道德对微观主体选择行为的影响

道德改变了人们的优化目标,道德水准就是个人在行为的选择时对他人利益的顾及所达到的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利他的利己,会使经济达到更高的效率水平。道德演化同样也是人们博奕均衡的结果。

然而道德并不会改变人们的自利行为,只是改变了人们的选择方式。因此原来的经济学原理依然成立,只是优化目标有所改动。

改动优化目标的方式一般有两个。一个直接改变人们效用函数的形式,把道德因素包含进来;另一个是改变决策目标,把对于别人的收入考虑到目标当中。

 

(三)、道德的衡量指标及其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1、道德的分类及衡量

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私德高的人注重自己的长远利益,公德高的人重视其他人的利益。贴现率反映了人们对将来利益的顾及程度。与此相类似,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叫"贴己率",它反映一个人在做决策是对别人的利益顾及的程度。主流经济学是通过构造效用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效用函数事实上就相当与贴己率的作用。

这样一来,私德的高低可以用贴现率的大小来表示,公德的高低可以用贴己率的大小来表示。由此可见,道德水准就是个人在行为选择时对他人利益顾及所达到的程度。这里的"他人"既包括别人,也包括将来的自己。

2、道德选择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我们运用这些具体的概念,分析了道德选择对博弈均衡的影响,得到了一些结果。我们认为,"理性人"指的是他现在在别人身上的支付,是为了将来自己有所得。他的优化目标就是自己的利益加上现在别人利益的贴己值,而现在自己的利益加上将来利益的贴现值就是他的长期优化目标。根据这种分析,结果就是由于转移支付所造成的当期利益的损失量,等于因对方回报所得到的未来利益增加量的贴现值。

这样得到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结果,就是未来预期看好的人,他一般考虑别人利益的倾向会小;顾忌自己未来利益的人,就一般倾向与考虑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私德好的人,一般公德都好;未来前景看好的人,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关照,而那些知恩图报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关注。因此通过这样一个理性道德分析之后,能够对我们平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作出一些阐述和说明。

总之,初步思考认为,道德选择的基点还是人们的自利。如果能考虑了别人的利益而因此得到了改善,那么他就会坚持这样的选择。反过来一个人为他人着想却伤害了自己,他就会从中吸取教训,改变原来自己的道德选择

 

5、制度评价原理:

(一)、制度的作用

不同的经济其效率有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上的差别。应用刚才对博弈均衡、市场均衡以及对于经济微观个体一些行为假定的放松,考虑到道德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对制度做一个评价,也就是制度评价原理。

制度是通过对微观个体的选择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而影响经济效率的。制度首先是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来划定人们行为的选择空间。其次是通过行为的激励机制,来领导人们选择方式的演化。这些作用体现在微观个体选择的方法里面,因此对经济的演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就对经济效率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在制度经济学里面,制度的作用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制度对预期形成的作用。布坎南等就非常强调这一点。如果强调预期的形成,那我们看均衡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同了。它不仅指行为的均衡了,而且指在行为均衡的过程中,预期也具有共同性。这就达到了制度形成过程的一种均衡。第二个就是哈耶克等提出的制度对知识的传递作用。制度本身是作为一个知识载体存在的,因而能够起到知识的传播作用。不管是正式制度传达明示的知识,还是非正式制度传递默示的知识,总之都是在传递知识。因为有了这个知识的传递过程,所以你的行为才有可能达到均衡。否则的话没有交流,就不可能达到均衡。

 

(二)、衡量制度效率的几个方面

第一、从静态角度看,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应当使经济的全体博弈均衡,更接近于全局市场博弈均衡,并且是市场处于统一状态而不是分化状态。

第二、从动态角度看,一个好的制度应当能够使不均衡状态更快的恢复到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处于市场不均衡状态的持续时间要尽可能的短。这又要求制度在保证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尽可能低。

第三,一个好的制度,会激励更多的促使经济从一个低效均衡转向高效均衡的冲击的出现。在这样的状态下,正向冲击就会频繁出现,而负向冲击就会被抑制,从而能够使经济能够不断趋向于更有效率的状态。

一个理想的制度应当做到两点要求。首先,制度要使经济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这样才能把个人信息带到市场中来,并通过价格表达出来。一个人到底需要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因此只有具有选择自由,才能保证个人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在博弈达到均衡时,市场也趋近于均衡,也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一个制度只有保障了人们的选择自由,才会是最有效率的。

其次,制度要激励经济中每一个人使经济向高效均衡转化的任何努力。毫无疑问,道德有利于此。所以一个社会应努力提高它的道德水准。一个人在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当他的道德行为尝试受到肯定和鼓励时,他就会将道德纳入到他的效用函数当中;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尝试不断受挫,他就会减少道德行为。单纯依靠道德说教而没有相应的制度鼓励,较高的道德水准是难以为继的。同样,制度如果不能保证人们创新的回报,人们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经济效率的持续提高就无法实现。这就是制度评价原理给出的一个思路。

 

6、制度比较和展望: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哪一个有效?实践已经证明了,计划经济从长远来看是行不通的。理论可以给出的结论如下:计划经济下经济将长期处于市场非均衡状态。

首先,计划经济有效所必须的大量信息是无法完全获得的。这一点表现在产品上,就是经常性的短缺和过剩。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个体通过选择可以把信息带到市场上来,并通过价格表达出来,当个体博弈达到全体均衡时,多市场的一般均衡就常常能够得以实现。这时候的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可以成为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信号。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有保证市场均衡和博弈均衡同时出现的条件,也具有从非均衡状态迅速调整到均衡状态的激励机制。所以说市场经济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制度。

一个高效的制度还需要有较高道德水准的支持。目前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亏损和倒闭的现象,直接源于其法人代表道德的沦丧。由此相对应,有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利,多半是由于有一个德行良好的头头。国有企业当前的这种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制度造成的,因而必须从制度上着手解决。

由此看来,我们目前最迫切要做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还要增强公有经济的免疫力,最终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能够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经济制度。一个完善的制度不在于公有制的比重,而在于是否将市场经济发展和道德培育并重。

 

7、总结

市场均衡和博弈均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析经济问题一定要澄清这两个概念。经济效率是体现在市场均衡上,而经济演化是经济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不同条件下的博弈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差距并不一样,因此其经济效率也就不一样。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对经济个体博弈过程当中,不同的制度导致不同的博弈均衡结果,从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经济效率水平。制度选择和制度设计要遵循效率原则,就要使得经济中的博弈均衡和市场均衡同时出现,并且是经济在演化过程中不断趋近于均衡态,并不断走向更高效的均衡态。现有的经济制度中,市场制度是相对有效的制度,而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不可能持续有效,制度选择迫在眉睫。更完善的制度应当是一个兼顾市场机制和道德培育的制度。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