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下的最佳通胀率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73期]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下的最佳通胀率

时 间: 2000-07-28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张欣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2000年8月11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了第174次"天则双周学术讨论会",清华大学法学院江山教授作了题为《以恶制恶:法治的起源与理念》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一、人类社会的四种治理方式

 

1、人治。这是采取政治统治与人身控制相结合的治理方式,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制度。

 

2、德治。这是采取道德化或仁政管理的治理方式,即用道德来治理。

 

3、神治。这主要存在于一些宗教社会,是神性的政治或神人合一的治理方式。

 

4、法治。这是采取契约政治或法律的统治的治理方式。简单地说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

 

在这四种治理方式中间,很显然中国古代是以第一种治理方式为主,辅助以第二种治理方式。第三种治理方式在中国的主流历史中是基本不存在的,法治的时代也基本上没有。

 

 

二、法治产生的人格前提和社会环境

 

法治产生的人格前提:几类不需要法治的人

首先,儒家所说的圣人和君子不需要法治,因为他们所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是由君子组成的社会,君子的行为、道德、知识和智能,都高于法治的水平,他们都接受了圣贤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则。因此这类人不需要法治。

 

其次,农民不需要法治。农民处于乡土社会,他们可以用家族中心构成的血缘关系来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他们一生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和纠纷。因此农民也不需要法治。

 

最后,统治者不需要法治。凡是有统治者存在的世界,都不需要有法治。这是因为法治是最不利于统治者的,在法律面前是没有统治与被统治这样的概念的。

 

2、法治产生的社会环境

 

据我考察,法治最早出现于中东地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古代希腊、罗马地区。这是因为,中东地区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带,对农业发展很不利。因此大约在农业文明中期,这里的社会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首先商业开始繁荣起来。同时强盗也大量出现。在商业社会和强盗社会并存的情况下,如果不存在具有压倒性力量的一方,就需要相互间的妥协以求和平共存。因此,逐渐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规则。这是后来法制的雏形。这样一种妥协的政治方式和生活方式,可能最有利于每个人的生活。我认为这就是法治的一种比较早期的形态。

 

三、救济和拯救与法治的关系

 

在一个强盗社会中,虽然有着各种拯救方式,但是问题还是很严重,人们依然生活在很艰辛、很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因此,需要对人的拯救和救济。

 

这种拯救和救济是两方面的,一个是现代宗教的出现对人们精神上的拯救。第二个是法治的兴起。法治是制度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强盗社会、商业社会在理性的感召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它是以利益换利益、以恶制恶之生存方式的制度化。

 

四、法治的心理条件和精神背景

 

1.自我意识。"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法治之所以能够成立的根本动因,正在于社会上的人群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到在利益和他人、社会面前,他是谁;他能够判断最大获利的代价和他人认可的途径。这种意识最早是感觉的,后来则是理性的。

 

2.神的支援。在一个强盗社会或陌生人的社会,不存在共同的世俗权威,道德有可能也失效,唯有神的超距作用才能对人们产生威慑力。因此在法治的形成时期,神的支援成为了法治不能缺少的背景条件。上帝让渡给人们的主体资格和财产权利,构成了法治的支柱。

 

3.自我意识和工具的理性化。法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每一个当事人都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而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如果他不具备足够的理性,他就不可能承担法治所要求的那种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理性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说他知道自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附庸。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才有行为文明。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意识的话,就无法承担各种责任。所以我想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五、法治的载体

 

1.主体。主体是法治的核心载体,是自我意识的法律化,没有主体就没有法治,没有主体也没有真正的法律。所谓主体,即指参与法律的资格。主体之间是平等的。

 

2.契约。契约是法治的形式载体。法治就是主体之间的合意。经过妥协和合意,主体的意志就变成了法律,人们由此获得行为的准则。

 

3.私有制或物权。财产的专有是法治的目的载体。如果一个社会上所有的资源都是公有的,人们就会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无休无止的纠纷乃至战争。法律通过"分"的方式,将人们的身份和权利固定下来,这构成正义和秩序的基础。

 

六、法治意识与法律权威

 

1、法律是主体或当事人的合意。非合意不为法律,尊重法律就是尊重自己;

 

2、法律是神的命令。法律不仅仅是人的意志的表现,它还表现神的意志。在神的面前,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法治是生存的背景、依赖。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找到一定的依靠,这个依靠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依靠某个人,可以依靠一个神,可以依靠一种自然规则,也可以依赖于道德,还可以依赖于法治等等。而在法治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个有人格、有地位、有自己意识的人,所以我认为法治是一个真正的生活和生存的信仰或依赖。

 

(李成刚)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