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之后的亚洲货币合作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83期]

危机之后的亚洲货币合作

时 间: 2000-12-29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何帆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12月29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第183次"天则双周学术讨论会",社科院《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何帆博士做了题为"危机过后的亚洲货币合作"的主题报告,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最近20多年来,"东亚奇迹"使得这个区域成了世界经济中最耀眼的亮点。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整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使地区各国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亚洲货币合作迅速引起了各国和地区政治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

第一,东亚金融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常项目的危机,而是资本项目的危机。

经典的货币危机理论认为货币危机的唯一根源是宏观货币政策。80年代之后,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货币危机可能是自我实现的,有可能出现多种均衡。这样在投机者、投资者和政府之间的博弈中,由于政府的目标是多重的,如果投资者预期政府不可能会花费很大的代价来维护汇率的话,就会发生冲击,而一旦发生冲击就会象挤兑银行一样,即使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基本上是良好的,也有可能发生货币危机。

第二,东亚金融危机基本上是结构性的。

也就是它揭示出来了东亚经济和政治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银行不良债权问题、"大企业病"等等。

第三,"传染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现象。

如果这个观点是成立的话,就会给许多学者一个启示,就是解决金融危机除了"全球方法"即IMF提供的方法之外,还有一种"区域方法",就是通过建立一种区域性的救援机构来防范金融危机。

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机制急需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的解救危机措施受到了很多的批评,这里的焦点就是IMF应该增强决策的分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的国际组织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垂直分层的,最重要的决定都是从最高层作出的,下面的层次对决策的影响很小。这一点现在需要改革。

第五,目前已有的亚洲区域性组织,没有能力对付东亚金融危机。

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原有的区域性组织并没有有效起到缓解危机的作用,因此有一些学者就提出来是不是可以搞一个区域性货币合作组织。

 

二、亚洲货币合作的进程及围绕AMF的种种争议(AMF指区域性解救危机的机构)。

(一)、亚洲货币合作的进程

在1997年的时候日本大藏省大臣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提出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的倡议,这个倡议中设想由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各国组成一个组织,共集资1000亿美元来为遭受货币危机的国家提供援助。但它很快被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否定。

1998年当时的日本大藏大臣宫泽喜一提出了一个"新宫泽构想",这时就非常谦虚了,设想的集资额降为3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满足遭受危机的国家中长期的资本需求,另一半用于短期的需求。这一提案相对来说就比较受到各方的欢迎,尤其是遭受货币危机的国家。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而且最后在2000年2月2日的时候,按照新宫泽构想为几个危机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提供了200亿美元贷款,其中135亿是中长期贷款,65亿是短期贷款,然后提供了22.6亿美元的贷款担保。

今年5月份,又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就是东盟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泰国的清迈达成一个"清迈协议",按照这个协议,东亚国家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数据的交流,也就是使得自己国内的情况更清楚的为其他国家所了解;另一方面强调加强各国货币当局现有的合作框架。在8月份的时候,东盟加上三国的中央银行又将原来的货币互换额从2亿多美元提高到10亿多美元。

从这些情况来看,在短短2、3个月的时间内从最开始的清迈协议提出来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到将此摆在实质性议事日程上,进步非常快。

 

(二)、围绕AMF的争议

1、一种观点认为,提议中的亚洲货币基金与国际货币基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什么必要再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呢?

对此,一些支持AMF的学者认为,如果我们再有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实际上就会在两个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能够推动各自的办事效率,能够改善它们的服务质量。但实际上国际机构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即使它并没有起到原来成员国设想中的作用,它仍然能够存在并不断的扩大,成为一个臃肿的官僚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发生金融危机,各国不仅要和国际货币基金谈判,而且又要面临一个新的官僚组织,这样的话交易成本一下子就提高了,所以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可能带来效率的降低。

另外一点,遭受危机的国家必须在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出选择,后者成立时间长、规模大,前者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这样在一般的情况下会选择成立时间长、规模大的那个组织。这样要求这些国家把自己的国际储备交到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组织,肯定是不情愿的。

2、道德风险问题。原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大家就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一旦成立一个这样的保险组织,成员国的危机防范意识就会减弱。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只要有保险公司都会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但我们并不会因为道德风险问题就把所有的保险公司都给撤了。

3、有一些学者认为,亚洲货币基金之所以在亚洲国家得到这么高的拥护,就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来的改革方案非常苛刻,因此希望加以回避。

但如果这样思考的话问题就非常大了,因为我们为了维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进行可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困难的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为了回避改革而成立亚洲货币基金,到最后就难以起到有效防范货币危机的作用。

4、很多人认为亚洲各国合作的传统不利于货币合作。

从亚洲区域合作的过程来看,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就是它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非正式,另一个是它非常强调寻求共识。而货币合作需要有一个超国家的权威性机构存在。因此这二者就产生了矛盾。

但实际上从最近关于亚洲货币合作的观点来看,大家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怎样防范金融危机上面,因为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对大家的印象是太深刻了。

 

三、中国的选择

对于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西部开发、收入差距、扩大内需、国企改革等问题,所以相比之下亚洲货币合作只能算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亚洲货币基金的建立和亚洲货币合作的推进又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一个非常初步的分析,就是当我们分析中国与亚洲货币合作政策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一下这些政策对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利益集团对政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实证的角度我们判断我国关于亚洲货币合作的政策取向,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改革优先派"和"开放优先派"的力量对比。

第二,是现有的决策过程中制度的因素对其的影响。赞成的力量可能非常大,但也许由于文化等原因使得很大一部分社会力量无法进入政策决策过程中。

 

四、从AMF到ACA(单一货币区)

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国家意识到了如果参加亚洲货币合作,收益是非常大的;而如果不参加合作,成本可能非常高。

其次,它提供了一个大家都觉得有必要的合作焦点,这就有可能打破多重均衡的困难。亚洲与欧盟不同,其货币合作进展的速度要比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快。这背后的原因是货币合作可能的争执相对较小。

第三,由于建立亚洲货币区是各国政府间的谈判,所以可以把一次性博弈变成多次的博弈,这样就有可能实现多方的合作。比如欧洲各国先谈判煤钢的联盟,然后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再谈判下一个问题,就这样越谈越多,相互的理解就逐渐形成了,制度的建立基础也逐渐积累起来了。

 

(李成刚)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