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测度和分析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48期]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测度和分析

时 间: 1999-07-02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陈宗胜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我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经济体制市场化到底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对此进行量化测度?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日前就此问题召开第148次双周学术讨论会,邀请冒天启、于同申、茅于轼、盛洪、张曙光、周放生等40余位学者展开讨论,由陈宗胜教授作主题发言。会议观点综述如下:

 

测度经济市场化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一直朝着社会主义市场化方向推进,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不断减少,市场的自发调节愈来愈增强。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成为衡量体制建设的一个指标。所谓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程度不断增大。目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和深化阶段,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市场化的进展程度、进一步推进的方向以及如何推进,显得十分必要。

由于市场化实质是市场机制作用增强的过程。因此,供求、竞争、价格、风险和利益机制在经济中起的作用如果愈来愈大,那就是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不过要测度一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则必须首先明确市场化的具体特征,因为它是测度市场化进程指标的直接依据。通过这些特征(如分散化、多元化、自利性、自主性、少干预、秩序化、信誉化、规范化等)即可将市场化的理论含义转化为可计量的统计指标。

测度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的具体指标分三个大方面、11个领域:首先按照经济体制构成分可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技术市场);其次按照产业结构可分为农业、工业和外贸;第三为地区差别。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的测度

对中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的测度。总体市场化的测度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为了防止片面性可采用五种思路进行测算。1. "社会总产值流量构成加权"市场化,即以社会总产值流量的构成作为权数来测算总体市场化程度。2. "投入要素价格几何加权"市场化,即以生产函数中各投入要素指数作为权数来测算市场化程度。3. "三次产业构成加权"市场化。4. "GNP构成综合加权"市场化。5. "市场参数简单平均"市场化,即以各类市场的价格参数的平均数来反映市场化程度。

用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测度了1979,1985,1988,1990,1992,1994,1997各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其结果如下:

 

年份
社会总产值流量构成加权"市场化
投入要素价格几何加权"市场化
三次产业构成加权市场化
GNP构成综合加权市场化
市场参数简单平均市场化

1979(估计值)
1.4
4.4
4.7
0.2
3.12(2.09)

1985
20.8
23.9
35.4
12.7
20.1(16)

1988
33.4
36.1
44.5
27.5
——

1990
32.4
33.3
45.1
25.1
37.4(29.6)

1992
53.9
54.7
55.0
51.0
——

1994
59.0
59.4
60.0
57.3
62.8(49.4)

1997(预测值)
62.5
62.8
64.9
61.4
68.0(55)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测算。

括号内数据为除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之外,还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四个市场的平均数。

这五种思路的测度结果是有差异的,但差别不是很大,这说明研究结果对研究思路及测度方法和数据资料不是特别敏感,从而说明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按经济体制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即企业、政府、市场三个大的层面进行测度。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的各项自主权利是否落实,经营体制、企业家的选择机制是否改变,所有制形式的自主选择度以及各种所有制的比重如何等,都是衡量企业体制市场化的重要标志。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政府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转移到宏观调控层次;多大程度上放弃直接的行政干预,而采用间接饿经济手段;政府对宏观控制的时机和艺术的掌握,以及政府机构和官员的精减程度等,都是测度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的重要标志。市场是企业的运行环境及宏观引导信息的载体。这里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如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如劳动、资金、外汇、房地产、技术等。所有这些市场的价格、价格形成机制、管理体制等的改革程度,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都需要分别地逐一考察。

 

按行业或产业门类即农业、工业、外贸等不同部门进行测度。农业部门主要考察了农民、农户投入产出商品化,农村非农产业及农民进城从业的比重,以及农村社会服务商品化和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比重。工业部门主要考察了工业有效劳动就业率,工业产品销产率,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比重,企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等。外贸领域主要考察了经营主体自主对外程度,汇率市场化,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下降幅度,外贸依存度的提高等。

 

按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进行测度。分别测度了东中西、南中北各大区域的市场化程度。

各主要领域的市场化变动趋势见下表:

年份
1979
1985
1988
1990
1992
1994
1997

工商企业
0
——
23
15
25
39.6
48.0*

政府行为
4
——
63.3
62.2
66.6
72*
72*

商品市场
2.25
——
60
54.5
84.7
85.9
85.0*

劳动力市场
3.24
24.2
——
34.7
——
——
65.0*

金融市场
1.0
3.6
——
6.3
——
——
10.0*

房地产市场
0
——
27.8
22.8
21.9
38.2
40.0*

技术市场
0
46.3
——
54.1
——
——
71.0*

农业
7.67
49.7
53.9
51.6
50.5
64.7
66.0*

工业
0
23.5
32.1
——
——
48.4
50.0*

外贸
1.5
9.0
19.0
——
——
——
54.4*

地区差别(1996)
东部地区70.3(56.8)
中部地区

64.4(52.1)
西部地区

64.9(52.5)
北部地区

66.4(53.7)
南部地区

67.9(54.9)

 

注:(1)"*"表示估计值。

(2)地区差别以不同的权数测度可得出不同的数据:这里选择了最高和最低的两组,括号内为最低一组。

资料来源:南开经济研究所谷书堂基金资助的1996年课题《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的11个子报告。

 

 

60%的市场化说明了什么

中国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全面测度的结果表明,2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60%左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不可逆转地过渡到制度创新阶段,即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阶段,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的进展是显著的、实质性的。但是各个领域的市场化推进程度是不平衡的:商品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已达85%;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程度达到72%;劳动力市场达到65%;金融市场只达到10%;房地产市场达到40%;技术市场达到71%;农业市场化程度达到66%;工业达到50%;外贸进出口部门达到54%;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达70%;西部约65%,略高于中部的64%;南部68%;北部约为66%。不同时期的市场化推进是有波动的,1990年曾下降到32%。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市场化的推进过程是平稳地上升的,总体市场化经济绩效是举世瞩目的。

专家们研究认为中国的目标市场化程度确定为80%—85%较合适,比较符合中国的情况。从目前的60%到80%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这20多个百分点并不容易,因为前一段我们把体制改革中好改的那部分已经改过了,剩下的是与所有制、政治体制相联系的比较难改的部分,需要加强力度"攻坚"。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