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区收入差距的倒U字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75期]

日本地区收入差距的倒U字

时 间: 2000-08-25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岳希明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8月25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了第175次"天则双周学术讨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岳希明博士做了题为"日本地区收入差距的倒U字"的主题讲演。以下是讲演的主要内容。

 

一、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一般说来,研究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主要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是运用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型。这基本用的是索洛的古典模型,它强调人均收入递减。如果按照这一假定,地区收入差距肯定是缩小的,没有扩大的可能。但这解释不了为什么地区收入差距在一段时期内会急剧扩大的事实。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也有扩大时期,也有缩减时期。因此他们的模型看起来很漂亮,但基本没有说明什么问题。

第二是运用区位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区位因素对投资流动、进而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按照这一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资金会流向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发达地区,这会扩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而当整个社会环境有利于促使企业家到落后地区投资设厂的时候,地区收入差距就会缩小。但这一方法不能概括出发展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即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第三个研究方法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秉赋学说来解释地区收入差距。我曾经用此进行过研究,但最后也没能证明出什么东西来。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经济发展论的方法。这主要运用两种理论,一个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这种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划分出两类部门,一类是传统部门,一类是现代部门。传统部门占经济比重的绝大部分,而且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基本经济特征。在二元经济模型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完全被现代部门吸收的过程。另一个理论是1965年威廉姆森提出的地区收入的倒U字型理论,这一理论假定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慢慢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基本保持一个平衡阶段,然后就下降。那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起了什么作用?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地区收入差距为什么要扩大?扩大到何种程度?到什么时点上会出现转折点?这个倒U字形的机制是什么呢?这是需要重点研究的。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上面最后一种研究方法,就是经济发展论的方法。

二、对日本地区收入差距倒U字假设的实证考察

本研究对日本地区收入差距的考察,主要集中于1955-1973年这段日本高速成长的阶段。这是因为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地区收入差距问题,而1973年以后日本基本上成为了发达国家。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与地区收入平均化二者之间不能同时实现,或者要发展,或者要地区收入平均。日本也不例外。如果把1955-1973年这段时间的数据用一个图表描绘出来,就可以看到从1955到1973之间,日本地区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倒U字的形状,而倒U字的顶点是在1961年。

三、几点解释

在威廉姆森的倒U字假说中,他最强调的是劳动力流动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流动。第三个重要因素是政府政策。下面看一下这些因素在日本地区收入差距变化中的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因素

从这段时期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日本的这段时期内,人口的流动也是 在1961年达到了顶点。这与地区收入差距变化的拐点正好相吻合。从机制上分析,人口流动对收入差距有诸多影响。按照经济成长来讲,如果从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入1%的人口,而带来的收入增长小于1%的话,那么人口流动就能够缩减地区收入差距。还有一个相反的因素就是人口流动会改变流出入地区的劳动参加比率。这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流动的人口大多是那些年轻的、优秀的人口。所以人口流动的结果是流入地区的劳动参加比率越来越高,相反流出地区的劳动参加比率越来越小。因此人口流动会通过改变地区间的劳动参加比率加剧收入差距。可以认为,1961年是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转折点。

(二)、资本流动因素

资本流动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民间部门诱导的资本流动,这种资本流动是按照利润最大化目标进行的,其方向不好确定;另一个是政府引导的资本流动,也叫收入转移,这一般是从收入高的地区转移到收入低的地区。

从日本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跟我们预测的一样,资本是由收入高的地区向收入低的地区转移的。关于民间资本,从制造业的情况来看,在1961年以前,日本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象关东地区,而1961之后这种集中程度就下来了。转折点又是发生在了1961年,和刚才的倒U字型完全吻合。这样我们基本的结论就是,日本经济活动由集中到分散,也是发生在1961年。

(三)、政府政策因素

本研究不否认政府政策也在地区收入平均化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认为政府的作用非常小,大致说来,只有5%-10%。 

本研究表明,在以上三方面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口流动因素。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当这些剩余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吸收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转折点。日本在1961之前,地区差别在上升,劳动力流动也在上升,经济活动也趋向集中。就是说在这段时间无论是人还是资本,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但1961之后,可流动人口几乎没有了,因此日本企业开始流向落后地区。

现代部门吸收落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个是在城市部门吸收从农村流出的人口,另一个就是现代部门到地方去吸引当地劳动力。正是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日本地区收入差距的倒U字型。在1961年之前,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但是1961之后该流出的人口都流出了,人口流动大大减少,收入低的地区的劳动参加比率也不再下降,现代部门吸收农业劳动力的方式也转变为后一种方式,于是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四、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现在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其初衷也是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但是从日本经验来看,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根据日本经验,人口流动是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我国应尽快打破户口制度和其他种种限制政策,促进劳动力流动。现在的户口政策导致的后果,一个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另一个是农民进城以后,无法融入城市生活。这造成的现状是,这一部分流出来的人,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甚至消费习惯还是农民。从长期来说,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从短期来说,现在可以看到,农村在萎缩。虽然农村的收入在增长,但农民已经习惯于简单的消费方式,因此这对我们现在启动经济是很不利的。而且,促进劳动力正常流动还应当站在承认并保障每个人都有自由择业、迁徙这样一个起码的经济权利这一高度来认识,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关于政府作用问题。我们不能低估政府政策,但关键不在于政府该不该做,而在于政府怎么做。对于落后地区,政府应主要通过一些政策优惠措施来吸引投资,政府的资金也应主要投向改进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到这两点,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要比政府大包大揽、什么事都做效果好得多。

(李成刚)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