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的私有化和后私有化看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21期]

从英国的私有化和后私有化看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时 间: 1998-06-05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刘芍佳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21次双周学术讨论会邀请了英国米德萨克斯大学的刘芍佳博士,及盛洪、张曙光、冒天启、银温泉、李周等学者,探讨了超产权论对私有产权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它对改善企业治理机制,尤其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政策应用意义。下面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观点。

 

产权论的主要内容与局限性

产权论有三个基本理论:

第一是剩余利润占有理论,剩余利润的占有是企业拥有者追求效益的基本激励动机。剩余利润占有份额越多,企业提高效益的动机也越强,因此,企业的激励机制就越好,私有企业100%的剩余利润被企业家占有,那么其激励机制应该是最完善的。

第二个是资产拥有理论。资产被私人拥有之后就具有了排他性,如果资产被公共所有,就具有了非排他性。排他性保证了拥有者的资产及使用资产带来的收益不被他人侵占,而非排它性意味着没人关心的资产。但是私人拥有资产之后,是不是就关切他的资产了呢?英国有两千多所房屋被列入文物遗产,但房主知道政府早晚会出钱修缮这些房子,就故意不好好保管。所以,产权是谁拥有不是主要问题。

第三个是私有化理论,国企通常被责备的有三个方面:目标多元化,激励机制差,财务软约束。而国企私有化之后,能够强化利润激励机制,赋予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入财务硬约束,使企业承担风险,把政府的手从经营中彻底抽出来。

那么,国有企业产权如果不变,能否取得上述目标呢?如果能,这个理论显然有问题。通过英法等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私有化并不是解决企业经营成效问题的金钥匙,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上,私有化之后企业的效益平均都有提高,但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里,企业私有化之后效益改善并不明显。这就说明,决定企业成效的因素很多,产权变化并不一定能带来效益提高。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并不是天生注定要失败的,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生存,国有企业也能改善机制,提高效率。这里,真正决定企业效益高低的是它的治理机制。

为什么治理机制比产权更重要呢?产权变换的真正含义在治理机制的变化。如果不同产权下的治理机制都类同并趋于完善,那么,变换产权,它们的治理机制和效益都不会改变多少。有一点例外,就是通过产权变换给企业带来发展基金和发展机遇。最后,产权变换不等于治理机制一定会改善,竞争才是保证治理改善的先决条件。主权变换不给企业带来生与死的择别,竞争才带来生与死的择别,在这种择别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善治理机制,生存下去,另一种是被市场竞争淘汰。

那么,竞争与产权,治理机制、绩效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就牵涉到超产权论的发展。

 

二、超产权论的内容与贡献

超产权论,在英国post property-right argument,也可以beyond 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产权论有两项基本内容,一项是企业治理,一项是竞争理论。

企业治理主要包括这几方面:信息非对移下的合同激励机制理论,信息非对称下的经理聘选理论,监督机构,产权结构。前两方面的理论研究都比较成熟了,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去,比如企业效益与经理报酬是不是挂钩,这种挂钩的强度有多高,这种强度受什么影响,等等。监督机制的主要争议在于是用企业自我监督。行业自律还是用政府监督,产权结构的问题在于,是分散小股东的产权机制好还是机构持股的机制好,这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地方。

竞争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竞争激励论,它是除了利润激励之外的隐含、激励,就是由竞争引发出的激励,它的动力源有三个,一是信息比较动力,人们在比较的压力下会改善他们的行为。二是生存动力,引入竞争就引入了生存动力。第三个是信誉动力,有时人们为了信誉,即使没有利润激励,也要把事情办好。第二方面是竞争激发论。三个要素决定竞争,一是企业之间要有利益对抗,二是短期内的违约利益可以超过长期的合作利益,第三是企业间的非对称性。激发竞争的主要是这三个因素,而不是国有还有私有。第三方面是竞争发展论,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份额的变化与效益的相关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下发展出来的企业才是最优质的。第四方面是竞争信息完善论,通过比较竞争,产生信息出来,使企业主人或经理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超产权论的贡献在于:首先,它丰富的发展了产权论,产权论只阐明了产权或利润激励与绩效的关系,超产权论不仅概括了这一关系,还发展了竞争激励和企业治理机制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二,它阐明了在什么条件下自然人私有企业比公共企业优越,在什么条件下前者又比后者有劣势,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要成功,先决条件是什么,而产权论只阐明了自然人私有企业是激励机制最完美的形式。第三,超产权论阐明了竞争的作用:激励、完善信息、企业发展和市场进货,竞争是企业机制改善和企业效益提高的最根本的保证条件。竞争不能保证每家企业都能生存,但能保证最有效益的企业得到发展,最后超产权论解释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当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在由国有国营向国有商业化、公共私有化转化的同时,也在经历由上下游全方位垄断向上、下游全方位竞争的转化。这就说明,现代西方企业改革,不但改产权,同时创造竞争。而创造竞争,正是超产权论所要解释的。

 

超产权论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超产权论起源于世界上实践产权私有论最早的国家—英国,英国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超产权论对产权私有的时尚经济观点提出了挑战,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是有着很大的启发的。

但是,任何理论应用于实践,都离不开一定的假设,一定的约束条件。超产权论提出决定企业治理机制改善的两个因素—竞争机制和产权机制的关系,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要创造一个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必须改变国企垄断一切行业的状况,实行有序退出,对一些领域必须实行非国有化改革的措施。所以,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国企改革不能绕开的一个堡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国企改革,还不能完全"超越产权"。而且,中国的民营企业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实力和规模上都远远不能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因此,国有企业退出某些领域之后,民营企业能否有担待的能力,是个很大的问题。第三,超产权论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权、竞争、市场的均衡发展,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所以,市场发展的程度,产权明晰的程度,这二者本身发育的程度也要相匹配。从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进程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俄罗斯的改革一下实现私有化了,按产权理论应该很有效,但市场本身未发展,所以效率很差。中国的乡镇企业,产权都说不清楚,但很有效率,就是因为它与市场环境是相匹配的。

在满足了上述约束条件之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从超产权论的理论出发,应在明确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做到以下"五化":企业目标利润化,主人行为规范化,激励机制市场化,经理聘选竞争化,资产管理商业化。

那么,如何做到"五化"呢?第一个是还债。一个要还欠老职工的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职工下岗后的生老病痛仍有保障。再一个是要清算历史遗留的财务负担,冲销计划体制所造成的不良债务。不能让企业背负着历史债务去到市场上跟轻装上阵的非国有企业竞争。第二是对企业实践治理机制再造工程,尤其要针对以下问题:国家人微言轻企业拥有者要规范其行为;经理激励要动态化,要与非国有企业拉齐,增加强度;人才录用机制要竞争化,实行竞争上岗,对要素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政商分开,明确企业目标;权利放开,监管脱钩。第三是尝试"国有民营",让有效益的企业"托管改造"效益低的国有企业。第四,资产要从存量管理转向流量管理,企业不是古董,要有买在卖,才能流水不腐。

中国国有企业要改革成功,不是没有希望,关键是怎么个做法。超产权论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了竞争和市场结构对企业治理机制改善的作用,这对于中国全面推进国企改革进程是极有启示的。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