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校之教育职能四议(1999)

作者:姜泽先 累计浏览:

一、"劳苦"与"学苦"错综之情结

我们的教育在酿劳苦!

教育的本义是什么?不即多方培植受教育者之智能、技能、体能,以期其善于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得免因徒劳(不与人合作或无功果之劳)而陷于被动与超能耐的劳作之苦中吗?何反谓之酿劳苦呢?

百年前废科举,兴学校,企以之普遍培养国民健全思维所需之听、说、读、写能力及爱美、尚武、不畏劳苦的精神,堪称中国政治求实务本之开端。学校的任务自始即十分明确:即俾受其教育者,能在生产与生活中直接、间接地联系社会,从中汲取技能、智能,以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从而得无须全力即可承担其负荷。然而,如今我们的学校已遍及山乡,我们教的辛苦,学的辛苦,生活的担子却依然沉重。

试析这"重"的原因,不都与我们的教育正相关?

劳与苦并不是必然地联在一起的。适度的劳作,不仅是为解饥寒之所需,也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大多数农家的小孩在两岁时都乐意模仿或参与成人的生产劳动或家务劳动,家长若阻止他(她)倒难免惹恼他(她)。这表明:劳与苦不是天然联在一起的,只有被迫或被动的,接近或超过人之能耐的劳作,才是辛苦的。但我们的老祖宗为使读书郎能忍受坐堂课读之苦,有意无意地将劳与苦拉扯在一起,少说也有千年了。往"下"说,我们能断然肯定自己没有使用过类似的手段去鞭策学童吗?如果不能,那么,你的担子或许不是实在重,只是你的劳为苦,被动劳作故而"重"罢了。

另一种情形是相对重,即为发展智能,我们坐的时间太久,体能的发育受到抑制,骨力与能耐不足以承担本属适当的担子。

除以上两种"不实之重"外,与教育相关的实在重,一为高昂的教育资费,以及对于农家而言,本可为辅助生产而出力的孩子,因为录学在外而不可,即及所致之相对重。

什么"相对重"与"无实之重"的这因那因,说得简单点,不即咱中国人早就知道的"教育副作用"吗?

是的。但这样严重的问题,咱中国人竟也会议一番即束之高搁,而不能紧紧"捉住":花它个十年八年的功夫,整理出个头绪来!

解放前,读书是有钱人家的事,故坐堂课读的副作用虽大,但不致于误国。而今,送子女上学已是为人父母之法定责任。我们还能听之任之,不加理会么?

二、教育的副作用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古人描摹书生形象的这些片面之辞虽不大中听,但说明咱中国人早已明白坐堂课读之弊,——与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相悖,故心苦;筋力骨质的发育受限(贫民家的孩子更兼营养不足),故体弱!虽说我们不能因之而停办学校,要办,则上述副作用难以完全避免,但完全可能也应当有办法防止。别的国家能做好,唯独我们难做到。这说不过去嘛!

坐堂课读即学校教育之副作用的最显著表现是:学生的视力因负担过重或睡眠不足而急剧下降;体能因活动量少而发育不良。这一切明眼的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似觉得:为发展智力而作以上牺牲势在难免;为学子们的未来生活,为国家民族之前途命运计的人们则一直在大声疾呼,议论纷纷要求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但我们一面在指望校方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面却在继续将许多本无须在课堂里集中教授的内容加给学校。近年,更将学前抚养和职业技能这两种应由家庭和社会进行的教育任务,也"拿"到课堂里去交给老师。由此不难看出要想抵制或曰降低坐堂课读的副作用,让学校集中精力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公民教育的任务,我们必须将家庭教育的任务还给家长,将社会教育的任务(例如职业技能教育)还给社会,即——

三、解放学校

自戊戌维新的思想家们倡立欧、日、美式学校,将中国的政治方向转向以培养公民为主之后,中国的官办学校逐渐地建立,今已遍及深山村寨,成为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及象牙塔式的官校之外的其它社会教育形式(例如艺徒式的职业技能教育)则逐渐地退化。公校的教学内容日益庞杂,家庭与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亦随之而提高,公校因之而愈益陷入窘迫之境:教师们自由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小,中小学生们则成为我们社会中最忙碌的人群。坐堂课读的副作用日益深广(有报道称:中国大陆人群的素质在下降)。其实一百年前即有人预见到可能会形成这种积重难返的局势。但我们为什么未能及早防止呢?抓得不紧(前已述及)且以为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加剧了校堂教育的副作用,而不知道教学方式难以转变。教师们甚至难以遵循教育之基本原则的原因:一是"选举"职能在压迫着学校;其次,是抽调数百万青年农民拿着工分教书勉强普及初小及随后急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做法,两度致使我们的小学师资质量难以提高;三,是我们为"早出人材"而将教学内容下放,同时又将许多无须在课堂里讲授的内容(例如社会历史、生物常识、地理知识)以及不适宜由学校进行的任务(例如学前抚养及职业技能教育)压给学校。

显然,我们教育改革不能再按以往的思路进行下去。必须放开视野,潜心探索。

我认为,明确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指学校这种新兴的社会教育形式之外的一切非家庭教育例如一对一的师徒帮教)及校堂教育各所应当之任务,将家庭教育的任务还给家长(当务之急,是动员学前儿童的母亲下岗),社会教育(例如职业技能教育)的任务还给社会,以减少学校的教学内容,恐为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朝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转变,使学校成为学园——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情趣的特殊环境之第一个步骤。

养不教,父之过;从小看大,三步到老。要说家庭教育特别是学术界近年强调的早期教育(从指向来说,实亦即学前教育。但一则突出强调的是早,即要求家长们适时教孩子们学会自己努力以满足自己要求所需之生活本领。例如,在学会走路之前,及时地教孩子学会爬*。另一则突出的是"学",即要求家长让孩子们及早接触语言文字信息,对书里面的世界发生兴趣对学校充满向往之情,俾其能较快地适应学校之教学生活。我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希望家长们及早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性——校园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备之品性。理由是,没有耐性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极易发生挫折感。所谓耐性,恐怕即鲁迅先生当年要求青年们具备的韧性。没有耐性的孩子,将难以在历经挫折后,练成韧性,而是容易发展为令人讨厌的任性或是相反,变得麻木冷漠,任人摆布。)的重要性。咱们的先辈早即认识并十分普遍。但要改善家教即创造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须予万万千千的为人父母者以知识甚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资助。这些工作从哪一方面论,皆有许多难处。故我们选择了办学前班这一方便之途设为辅佐家长而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不!我们是想以此替代家庭而普收早期教育之良效。

结果怎样呢?学前班这种坐堂课读的教育形式之"副作用",明显地损害了几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在此且暂不论。我要着重提的,一是其将家庭教育(主要指学前教育)引入只重读、写,算之歧途,使孩子们在正式入学的那一天,没有了我们当年曾有的那许多终生难忘的新鲜感受;其次是使那些除了不耐烦以外,别无其它因由的家长,也同那些或因为生计或因为崇高的革命工作而无暇顾及教育孩子之责任的家长一样地心安理得了。

早期教育,亦即学前教育的善与不善,对一个人一生之幸与不幸有决定性影响。重视并认真做好早期教育并不错。但早期教育的首要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望子成龙,是中国绝大部分为人父母者最强烈的心愿。这是改善家庭教育、创设早期教育良境的基础。舍此而作他图,势必欲速而不达或事倍而功半。

学前教育是家庭的任务,但家庭教育非仅只学前即早期教育,而是在学生的整个学龄期间都不能欠缺的教育。故我以为:改善家庭教育要做的工作很多,收益很慢,但其效不只在一时一世。应属现代国家的政治任务,必须专门研究,努力做好。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条件,不能不受到我们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也不能不尽可能地采取比较经济的手段。当前,可以小学校为结点,将校内和学区内的积极因素与区外的积极因素组合起来。具体地,可由校方组织选择本学区家长代表,共商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的办法。与之相应,各省市自治区可面向全国,征选家庭教育义务巡讲员,应各校区之邀分赴各校,在学生家长聚会上作义务宣讲。各校区应将预定日期公告会区,动员全期乳幼少儿之父母及学生之父母入席。

宣讲内容当然应由主讲者选择和确定,但目前应以揭短,即揭示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种种不善为主。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只要努力开发,不愁搞不好。倒是我们的社会教育不及以教会为中心,源远流长的欧美诸国。这里不能不单独谈谈。

在家庭之外,一切对孩子的心智发育有影响力的文化因素,都是社会教育。有目的。有责任的。家国相系同注的学校,只是社会教育的新兴形式。为将其与广义的社会教育相区别,以下我们提到的社会教育,不包括前面已着重讨论的公校教育在内。社会教育的形式很多,本文也不拟一一述及,只就一对一的师徒帮教式及代之而起本世纪初才应运而生的校堂式职业技能教育略述一二。

一对一的师徒帮教式教育,是最早的有目标的,有责任的社会教育形式,它不象私塾那样被彻底地革了命。但也随着大工业的日益发达及职业技术学校的兴起而默然失色。改革开放之初,"师傅"一词曾是咱中国人使用最为频繁的称谓。但兴也如潮,消也如潮。并且即使在高潮期,也已权威难再。

艺徒式教育的存废,师傅权威的升降,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左右的,不必多虑。但敬业精神也随师傅权威之丧失而消,则应当认真地反思。

另外,我们的校堂式职业技术学校与发达国家同时兴起。但至今也没有象日、美以及西欧诸国的职业技术学校那样对社会生产力增长有明显的贡献。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我们的职业技术学校不象工业化国家那样,是应社会生产之需而形成和发展的,而是仁人志士们作为救国之一方倡立并创办的;其次,我们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一开始即未能继承师徒式教育的那种认真态度与求实精神。其所以如此,是第三,本为艺徒式教育之新形式的职业技能教育,凡官方特需之种类,当然宜由政府主办。然而我们却大包大揽,将农、工、商、贸诸业各科概由官办(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样的办法当然是对的,也确实如国家造就了现在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故教的冬哄,学的也冬哄。今后,除师范、医(西医)、会计、军、警等。似不宜由民办的职校,必须逐渐转为民办,即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学校自主招生,自负营亏;或转由企业接纳即由工商企业协办或联合主办。西德的职业技能教育,就是由取得培训资格的企业与专业技术学校共同组织,密切配合,学生每周一半时间在校读书,一半在工厂实习,或每天上午在课堂学习,下午在工厂专设的实习车间做工。称为双重职业训练制度。美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形式与之相仿,也是由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学生每日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在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做工,称为合作职业教育。但美国的作法似更经济一些:学校的师资设备效益提高了一倍——一个学位可供俩人分享。

将家庭教育的任务还给家庭,社会教育的任务还给社会,公校的职能是否即得转而以公民素质教育为主呢?不然。还必须改革公校的"选举"方式,即考试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公校的教育职能与"选举"职能得以统一。

公校的"选举"职能与教育职能是可以统一的吗?以下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四、命题作文之害

国人对我们公校的教育质量不满意,或笼统地说:我们的教育质量低。其实,一一细观我们自然各种(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的教学质量,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已不算很低(若说与学生们的努力不相称,则是对的。)最不可思议,然的确最糟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般人之所以认为我们的教育质量低,多是因所见之高中毕业生大都文字粗糙。

我们的中小学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功不少(以单科论,是所用教学时数量多的一门)比较而论,语文教学又属资源丰富,孩子们较为感兴趣的一科。为什么教学质量反而最低呢?

"命题作文"作为语文水平测试之主题,在高等学校选拨新生的统一考试成绩中所占份额太大,致使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将大量精力用于作文训练,是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曾说过:作文无法(写文章是作者将自己的意思以文字符号表达于人的自设对立思辩过程。除一般格式化了信机函简之外,都是以其对象理解之方便为要,并没有什么"套路")但我们却搞出若干作文体倒去训练学生。若学生们已是满腹文章,这样的作法倒也如大禹治水,功德无量。只可惜孩子们是在腹中空空的情况下即被动接受这种训练。这种作法,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即舍本逐末。把孩子们弄得象河工一样辛苦。课文的编选也是服从和服务于此目的,使最可能充满情趣的语文课也死板机械,枯燥乏味。这样的语文教材及教学法,对于那些"生而有知"的天才或许有用,对于大多数即智力一般的学童,则不仅无用且有害——阅读兴趣受到挫伤;阅读能力(阅读速度与鉴赏力)未能先于学习任务的增加而增长(意味着自学能力难以养成,许多学生将因此而在学习任务愈益增加的学阶级为上愈益被动)。

可见,不改革测试语文水平的一贯作法,我们的所谓教育,就将依旧陷在"训练"之轮回中,难以自拨。

现在我们谈改革是全方位的,其实,改革一辞最早是针对教育制度而言的。三十多年来我们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是最频繁的,改革的幅度也是最大的。

我们虽一度废止考试,以图我们的公校之教育职能得以树立。但结果表明,公校的"选举"职能是不能废除的。废除了它的"选举"职能。其教育功能也难以发扬。这一事实说明公校的"选举"职能与教育职能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偏废——既对立而又统一。

改革考试的方法、内容和形式,的确是教学改革之前导。但我们反反复复地多少次改革教学方式还是大同小异,未见多大变化。为什么呢?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是生产方式未变教育投入的回报,最大的还是吃"皇粮"。这不仅制约着我们的考试方法,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也制约着我们教学方式的改革。但"命题作文"在我们的考试内容中至今独领一大份,难道不也是我们的教学方式难以转变的原因之一吗?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和建设,如今,我国的生产方式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投资的回报,可以反应在生产效率中即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为市场提供种种商品的方式而取得这一形势已要求我们学校的教学方式作相应变革着能将"命题作文"这一教学障碍清除,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不难回应这种要求即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其教学重心。

革除"命题作文"这一考试内容之后,语文试卷以什么为主呢?

以鉴赏题为主,即以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和鉴赏水平)为选题中心。可以这样设计——

一、给出几则人事情节,要求考生拟写电报文稿;

二、从当年出版的国内外学术与文艺刊物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中,选若干篇,让考生阅读后写出读后感;

三、从国内的报刊编辑部收到的文稿中,选择若干篇有新颖见解,但文辞尚不够练达的短文,让考生修改。

高考的语文试题可以这样选裁,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材料及语文试题又咋办呢?

国外的中小学生的各科作业,除数学外,大都即以小论文的形式做,这等于各科都在作语文教习。我以为,我们的小学及初中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好字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为教学中心。小学或初中毕业语文考试,可以分部以班为单位进行,着重考查学生的说、写(写字,写信及应用文)的能力。

"说"可以表演讲的形式进行,内容由考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自选,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新闻故事。篇幅以能在三至五分钟内讲毕为宜。评分由家长代表、学校教师(语文科任教师应主动回避)及教育行政部门委任的监考人员组成的考评委员会成员当场进行。

"写"以两种方式进行。写字(至笔字、钢笔字)内容由学生自选,字数:毛笔大楷字不超过三十字。钢笔小楷字以不超过一百二十字为宜。在教室内由学生家长代表监督完成评分由学校教师组成的考评小组进行;写信,在教室里进行。请学生家长代表作陪,每个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一封批评信。并请临场作陪的家长代表当场签字(由考生自己半写好的信装入信封并粘口后,请负责监考的家长代表签字)后学生自己将"评分标准"(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或语文教师协会商订和修改)和信带回家中,念给自己的父母听。请父母按评分标准和要求给分(不识字的家长,可请人代笔)。

以上考查办法,或许有人不耐其烦。但在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所投入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中只占极小的份额。为什么要厌烦呢?

*"没有爬过的孩子坐不稳",即在要求他(她)坐的时候会不舒服。这是美国学者经数年研究后于前年发表的结论。"爬"还用得着教吗?有人或许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但这的确是当今的家长们必须认真完成的育儿任务之一。

为什么会新增这项任务呢?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连坐的机会都很少,自然难有爬的动机和机会。那就让孩子爬吧!何须教呢?

现在的孩子懒得爬,这是我最近的发现。仔细一想,我才琢磨出美国的妈妈们故让婴儿以俯卧姿式小睡的道理;让孩子自然产生爬的动机。

爬行锻炼的好处,不只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觉综合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毅力。这是因为他(她)在以爬式行进追求其目标的时候,速度较慢,眼睛盯住目标的持续时间也相应较长并且要坚持努力。

为了你的孩子能茁壮地成长,让他(她)自由地爬吧!

**参考书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第一版。

2)《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陈学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八月第一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九八О年版。

4)《教育心理学》,J.M.索里,C.W.特尔福德合著,高觉敷、刘范、林传鼎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一版。

5)《比较教育》,王承诸、朱勃、顾明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