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法西斯(2000)

作者:雷颐 累计浏览:

  法西斯主义无疑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这一思潮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为何产生在最为"现代"的欧洲?又为何偏偏在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达到顶峰,得到"万众一心"般的狂热拥护,表现出灭绝人性的残酷?这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法西斯失败已逾半个世纪,人们对法西斯的罪行已日渐淡忘,对法西斯的危害已不以为然,对法西斯当年兴起的缘由则更不经意。在这样的时候对法西斯思潮的理论来源、兴起的社会背景再作探讨,或许会使我们于麻木中悚然警醒,对灾难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刻的反省的探索,提防这类悲剧的重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实际是欧洲列强间的战争,"欧战"一词更为确切)无疑成为欧洲历史上"昨日"和"今日"的分界线。"昨日"是一个安全可靠、温馨幸福、繁荣发达、充满信心和乐观精神的世界,"今日"则是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的世界。在这动荡不安、寻求不到归宿的"价值真空"时代,各种强有力的极端思想必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为极端的法西斯思想,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众人皆知,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可说是法西斯的鼻祖,但他在第一次大战前却是个"极左派"社会党人、坚定的国际主义者和革命者,激烈反对议会政治,尤其反对党内"温和派"参与议会政治和支持政府侵略利比亚的主张,并因此于1911年被判刑五年。他写道:"阿拉伯和土耳其的无产阶级是我们的兄弟,而土耳其和意大利的资产阶级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另外,他对暴力的爱好在社会党人中是出了名的,他坚决反对党内温和的知识分子领导人,鼓吹"街垒好汉",相信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持久战中","将产生新的活力、新的道德价值,以及接近古代英雄的新人。"【1】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却转向极端民族主义,积极主张参战,反对意大利社会党的中立政策,表示"要提高嗓门,用洪亮的声音高呼这个可怕而又令人神往的词:战争!"【2】结果,他被社会党开除, 成立了法西斯组织。战后,法西斯主义在欧洲蔓延开来,虽然其具体纲领和表现形式在各国有所不同,但憎恨自由精神、反对民主制度和议会政治、宣扬坚决排外的极端民族主义、推崇强权和暴力、主张专制统治、无情镇压反对派却是其共同特点。

作为战败国,德国的状况更是等而下之,尤其令人失望。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11月崩溃,代之而起的是软弱混乱的魏玛共和国。这时,通货膨胀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一个鸡旦价钱高达40亿马克,一根鞋带比从前拥有两千双鞋的豪华商店还贵,修一扇打碎的玻璃窗比以往买整幢房子还要贵,一本书的价钱比从前有几百台机器的印刷厂还要高,几家工厂的价钱甚至还不如从前一辆手推车贵……,马克不断贬值,到1923年11月,一美元竟能兑40亿马克,而后就数以兆计,马克完全崩溃。高通胀必然带来"高投机",一些人在各类黑市大发横财,买下城堡和农庄、轮船和汽车,买下整个街道、整座工厂和矿山。结果,造就了一小批洋洋得意的暴发户和成千上万的愤怒的赤贫者,大多数人的终身积蓄化为乌有,社会道德空前败坏。"凡是会识字和能写字的人都做起买卖来,搞投机倒把和想法赚钱,而且心中都感觉到:他们大家都在互相欺骗,同时又被一只为了使国家摆脱自己的负债和义务而蓄意制造这种混乱局面的隐蔽黑手所欺骗。我自信对历史比较熟悉,但据我所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与此类似的疯狂时代,通货膨胀的比例会如此之大,一切价值都变了,不仅在物质方面是如此;国家的法令规定遭到嘲笑;没有一种道德规范受到尊重,柏林成了世界的罪恶渊薮。"这时,全体德国人民对此感到忍无可忍,迫切需要秩序、安定、法律、道德,"谁经历过那些象世界末日似的可怕岁月,都会有这种感觉:当时必然会有一种反冲、一种令人恐怖的反动--尽管他对此十分厌恶和愤恨。""整个民族都在暗中憎恨这个共和国。这倒不是因为共和国压制了那种放纵的自由,而是恰恰相反,共和国把自由放得太宽了。"为了复仇,"整个一代人都不会忘记和原谅德意志共和国时期的那些岁月,他们宁愿重新招回那些大肆屠杀的人。"【3】

与经济崩溃相对应的,是德国国家地位的一落千丈。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必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将从前侵占的法国、波兰、丹麦、比利时等国的领土归还原主,当德国无力支付赔款时法国便强占鲁尔工业区相抵,德国军备还受到严格限制,陆军只能有不超过十万的志愿兵,不许有飞机的坦克,不许建造潜水艇和万吨以上的舰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赶到德国抢购,来自异国的穷人在德国却过起了帝王般的生活。所有这些,都强烈地刺伤了素来自负的德国人的自尊心,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军人中激发起强烈的复仇心理和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人们自然又将这种民族屈辱归罪于共和国的软弱无能,转而企盼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或个人来报仇雪耻,复兴民族。

显然,"凡尔赛条约以及国民议会接受这一条约的耻辱、德国以前的敌国提出的新要求、软弱而又不断变动的政府,很不受爱戴的新成立的共和国、议会代表的愚蠢无能和缺乏经验、德国权力和威望的衰落,尤其是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都提供了许多可以用来鞭打"这个体制"的有用的鞭子,而这些鞭子也一直被利用着。"【4】最成功地利用这鞭子的,便是希特勒法西斯纳粹。最终, 希特勒手执钢鞭在万众欢呼声中将共和国"这个体制"挞为齑粉。1920年2月末, 希特勒在慕尼黑宣布将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同时公布了该党颇具吸引力的"二十五条纲领"。纲领虽有二十五条之多,但精神实质只有两点:激烈地反对垄断资本与强烈的民族主义。在经济方面,它提出"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打碎利息奴役制","取缔和没收一切靠战争发财的非法所得","要求对所有(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合起来的企业(托拉斯)实行国有化","要求制定一项为了公益而无代价地没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废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投机倒把","要求对卖国贼、高利贷者、投机商处以死刑"。在政治方面,主张极端民族主义,提出"要求一切德意志人在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联合成为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要求废除凡尔赛和约和圣.日尔曼和约","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由此自然发展为种族主义和极权统治,"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不分职业如何,凡是具有日尔曼血统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尤其要反对犹太人;第二十五点明确"要求建立帝国强大的中央集权,中央政治国会及其一切机构拥有绝对权威"。这一点后来又发展成为以领袖独裁为核心内容的"领袖原则"。

应该承认,这"二十五点"紧紧地抓住了德意志当时的心灵,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少数人看到了潜在的危险性。尽管德国经济从1924年开始好转,但纳粹势力一直在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咄咄逼人、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认识到:"如果我们占有权力,那么我们第一个要争取的对象是工人群众",所以十分注意用"社会主义的工人语言"争取群众【5】,对商人、金融家、资本家、地主等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整个20年代,纳粹党员成份绝大多数都是下层民众,其中大、中学生和退伍军人又格外活跃,因为法西斯运动的"劲头及其狂热劲和拒绝作任何妥协的态度,创造‘英雄’业绩的无数机会,与政敌的不断冲突,所有这些都吸引了这些年轻人和退伍士兵。在这几年间,表现整个运动特征的,与其说是党组织,不如说是党的强有力的助手冲锋队。"【6】那种横扫一切、 建功立业的霸道和浪漫,与"平时"的平庸、刻板和沉闷迥然不同,对热血方刚、充满英雄情怀和理想主义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此,许多青年狂热投身于法西斯运动。

  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在二三十年代长期驻往西欧,亲眼看到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全过程。在意大利,他一次次看到黑衫党暴行和规模越来越大的游行,他写道,那些法西斯党徒相信"他们的领袖正在引导意大利走向繁荣、社会正义并摆脱国际资本。"【7】他还听到墨索里尼在一次阅兵式上的演说:"法西斯主义的和无产阶级的意大利,前进!……"【8】作为记者,他多次参加德国纳粹在缭绕着浓浓劣质烟味的啤酒馆、咖啡馆的聚会,发现许多激烈的发言者都是工人,这点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当然,我先前就知道在纳粹分子中有不少工人,但是在报上看到这一点是一回事,亲眼看到却是另一回事。难道你能说那个上了岁数的工人是法西斯分子?"【9】他痛心地看到,在纳粹的选票中, 工人选票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而"他们之所以投票拥护纳粹分子是因为他们憎恨资本主义"。【10】这些生动直观的记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除了这些较为直接的社会现实原因以外,德国法西斯之所以能如此长时间且如此强烈地吸引如此多的人,还在于它精心编织构造了一个颇为完备的关于民族特性、民族文化优越最终导致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制造了有关历史、民族和国家的种种神话,声称世界历史中只有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是高贵的(在纳粹语言中雅利安人有时指非犹太血统的白种人,更多是单指日尔曼人),其中日尔曼人又最高贵,世界历史是由雅利安人创造的,人类的科学文化都是由日尔曼人创造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优劣种族间血统对血统、种族对种族的斗争史,当代日尔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是被上苍赋予"主宰权力"的高等民族,理所当然地"应该主宰世界"。这种种族主义成为纳粹民族主义的核心和基础,但反过来又可说,民族主义又是种族主义的温床的基础,极易导致种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民族/种族主义具有强大的精神煽动性, 激发起一种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但是,在这种"英雄浪漫"之下,可能"还有一种更深、更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动物身上暗藏的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本能翻腾到表面上来,那就是弗洛伊德深刻看到的、被他称之为‘对文化的厌恶’,即要求冲破这个有法律、有条文的正常世界,要求放纵最古老的嗜血本能。也许这种暗中的力量也参与到飘飘然的感觉之中。热烈的陶醉混杂着各种东西:牺牲精神和酒精;冒险的乐趣和纯粹的信仰;投笔从戎和爱国主义言词的古老魅力。那种可怕的、几乎难以用言词形容的、使千百万人忘乎所以的情绪,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的最大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如虎添翼的作用。"当然,要反对这种燃烧的激情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谁表示怀疑,谁就妨碍了他们的爱国主义事业,谁提出警告,他们就嘲笑他是悲观主义者,谁反对战争--反正他们自己在战争中不会受苦--,谁就会被打成叛徒。时代几经变迁,但总是这一帮子人,他们把谨慎的人称为胆小鬼,把有人性的人称为软弱的人"【11】。

为了对外扩张,他们还制造出了与种族理论紧密相关的"生存空间"理论。这种理论竭力论证弱小种族没有独立生存的权力,因而"空间"多余,其领土可由强者任意宰割。相反,一个强大、"优秀"的民族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强者拥有剥夺弱者空间的自然权利。一本名为《德意志民族及其生存空间》的读物成为纳粹思想入门的基本教材,"为德意志夺取生存空间"成为最富煽动性的口号之一。"夺取生存空间"这一非常抽象、"中立"的概念,的确很容易掩盖血淋淋的"侵略"的实质。"这一事例清楚说明:一种简洁而又内容丰富的表述由于言词的内在力量可以转化为行动和灾难,就象先前的百科全书派关于‘理性’统治的表述一样,最终却走向自己的反面,蜕变为恐怖和群众的感情冲动。"【12】

"以施本格勒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思潮是纳粹主义兴起的直接背景之一,被认为是法西斯的直接先驱和同路人。"【13】一战后欧洲兴起的这种"新保守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反对自由主义、法国大革命及民主制度,主张以强权、扩张、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等方式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施本格勒的成名作《西方的没落》影响巨大,其基本理论是把"文化的生命周期"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将一切都归结为直觉和体验,并上承尼采的"超人"哲学,认定历史由"超人"创造,所以可以主宰一切。由这种"超人"哲学出发,纳粹意识形态对自由精神和民主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民主制是一种照顾迁就庸众的软弱的制度,只有领袖独裁的制度才是真正强者的制度。因此早在还未掌权时,纳粹就公开声明要破坏民主制度。希特勒毫无顾忌地说:"我是民主的死敌","共和制度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这种制度最终被消灭的时刻到了。"戈培尔凶狠地咆哮:"我们进入国会,是为了在民主武器库中用它所具有的武装为我们自己服务。我们将要成为国会议员,以便用魏玛民主的支柱去瓦解魏玛民主。如果民主那么愚蠢,竟为了这种给人帮倒忙的差使给我们发免费车票和津贴,那是它自己的事,……我们是作为敌人而来的!如狼冲入了羊群,我们就是这样来到了。"【14】这段话倒是说中了民主政治的困境和软弱的根源:作为民主制度,独裁者也享有民主的权利;倘不给独裁者以民主,那就违背了民主原则。因此,在民主政治中,每个人都应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对自由、民主的批判必然导致个人独裁,"领袖原则"是成为纳粹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极权主义便是以"领袖"或"领袖原则"为指导的。这种"领袖"是"绝对正确"的神和圣人,不仅是政治的、行政的领导,而且是信仰、道德等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导师,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唯一代表和化身,而且高于国家和民族,"领袖意志"便是最高法律,所以领袖的各种权力是无限的,有权干预、监管任何组织和个人的任何事情,而绝不充许对领袖有任何反对、批评、不满甚或怀疑。"谁要是在德国参加过有希特勒在场的集会,都不会忘记他所能唤起的那种感情,那种宗教狂热与虔诚的气氛。他的那种吸引力后来竟使得久经沙场的将军在他面前发抖。"【15】

公平、公正、社会正义……无疑应该是社会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人性"的基本要求。法西斯主义深谙此点,因此如前所述,十分注重以"社会主义的工人语言"、以反对"国际资本"、以为平民大众争"平等"……等种种宏伟言辞来吸引大众。事实证明,这种"宏伟言辞"很容易成为野心家的工具,那些野心家往往凭此被当成"人民"的化身,当成"平等"的分配和保障者,而实际上成为至高无上、权力不受任何监督制约、为所欲为的独裁者。当社会动荡不定、政治严重腐败、贪贿无艺、权势者不择手段化公为私、社会分配极度不公时,法西斯主义的这说宣传、理论对大众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的痛恨,确使人一时难看清法西斯思潮的真面目,难以认识到它将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对这种理论上无比完美崇高、确能深深打动人心的"宏伟理论"一定要高度警惕。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正是这种"理论上"无比"公正"的理论,在实践中最不公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最为深重。与之相反,自由主义在"理论上"并没有那些"宏论""公正",甚至坦承种种难以避免的不公,认识到并不存在"完美的社会",所以在制度层面上更注重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以自由主义理论为框架的社会建构确有种种不公,有种种严重弊病,但在历史/ 现实中确实没有比其更加公平、公正,比其弊病更轻的社会。

  当然,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有形形色色极端思潮的产生与存在。但在承平时期,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种种极端思想只能蛰居一隅,始终是无足轻重的配角。但在社会利益进行调整的转型期或社会危机严重时,这类思想却使人如饮狂泉,往往能突然掀起最终毁灭一切的狂风巨浪。进一步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对权力进行制衡的政治制度,任权势者无止无尽地化公为私,分配不公急遽加大,公民权利不获保障,恰为种种极端思想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概言之,强烈的民族主义、狂热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强权政治的鼓吹、对个人的彻底否定、对暴力的热烈颂扬、对伟人/强人的崇拜迷恋,是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只要一有条件,它将一跃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有必要再强次强调,狂热的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强权政治、伟人崇拜,宣传暴力,坚决否定个人权利等观点、思潮发展下去极端危险,为害匪浅。  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经济刚刚开始好转的德国再次堕入深渊,为法西斯最后夺取政权提供了现实条件。1933年1月30日晚上, 希特通过合法程序组成纳粹政府的消息传来,举国若狂,全德大小城镇都举行了规模盛大、通宵达旦的火炬游行,人们向希特勒热烈欢呼,以为找到了德意志的拯救者、找到了反抗以英美为代表的国际资本压迫的英雄、找到了"公正"的庇护神。只到十几年后,德国人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犯下了灾难性错误,但为此已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

【1】〈英〉弗.卡斯顿著,周颖如等译:《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7页。

【2】《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47页。

【3】〈奥〉茨威格著,舒昌善等译:《昨日的世界》,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46、348、349页。

【4】《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93页。

【5】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6】《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139页。

【7】爱伦堡著,冯南江等译:《人.岁月.生活》,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中卷,第83页。

【8】《人.岁月.生活》,中卷,第257页。

【9】《人.岁月.生活》,中卷,第200 页。

【10】《人.岁月.生活》,中卷,第198页。

【11】《昨日的世界》,第252、281页。

【12】《昨日的世界》,第211页。

【13】《法西斯新论》,第249页。

【14】转自《法西斯新论》第211、275页。

【15】《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254页。

中国的软性人口控制政策

王建国

中国97年底总人口为12亿3600万。若不是中国推进计划生育,现在已经是15亿人口了。人口爆炸一直是中国的一大危机,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道障碍。

现行的中国人口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过去20年中少生了2亿多人口。这少生的两亿多人口节省下来的资源,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人口的质量。

现有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前提下,同时采取奖罚政策。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政策却带有强迫性。例如强迫节育、上环、结扎。在农村的土政策更有捆绑,拆房子,赶走牲口,拿走饭锅等。超生的,有的罚款,有的降薪,有的开除党籍。五花八门,在技术政策上,以避孕为主,提供综合节育措施。

人口政策有不少弊病

现有的人口政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弊病。最大的弊病在于实行政策的成本高,有很大的负面效果。首先,这种硬政策很难基于人们自愿的基础上。下面的执行人员要达到政府的计划生育指标,不得不来硬的。结果造成人们心灵与肉体的痛苦。

第二,这种硬政策实行起来成本奇高。许多想生二胎三胎的,想生儿子的,想尽办法与政府周旋,斗争。政府大约有20万人专门从事计划生育工作。有的被打,有的甚至被杀。政府每年要花巨大的资金推行计划生育。

第三,一胎政策在城市相对容易推行,在农村则很难,结果农村越生越多,城市越生越少。教育程度高的生得少,文盲半文盲生得多。造成人口结构劣质化。

第四,一胎政策造成清一色的独生子女,使其个性,心理带有许多毛病。如任性,自私,缺乏独立性,责任感,与集体精神,连续几代这样下去,中国的民族性就会成问题。

第五,这种结构下去,中国人口到时将严重老化。一对夫妻要养两到八个老人不等。其生产力将会严重下降。生活将不堪负担。

第六,中国将成为一个没有亲戚的社会,中国传统的那种亲帮亲邻帮邻的自然保险系统将崩。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也将不保。

第七,一胎政策加剧重男轻女的传统,将会造成或已造成严重的性比例失调。并导致溺杀女婴的现象。

第八,独生子女政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口流动,更不利于国防发展,因为人们大多不愿让独生子女去当兵。而人口不流动,会导致更多的近亲结婚。

这些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政策过分强调直接的数量结果与行政手段,而没有通过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手段去影响人们的生育动机。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套软性人口控制政策,试图通过这套政策从文化的,教育的,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方面去影响人们的生育动机,使少生,优生成为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假若中国每年有一个最佳的人口增量(例如1000万),每年的人口增加不能超过这个增量。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政策达到这一控制目标。一是用利用市场机制,即我所要设计的软性政策。若软性政策能用更低的政策成本达到更佳的政策效果,这套政策应该是更可取的。请注意,本文不涉及讨论中国人口应不应该控制,控制在多少是最佳的问题。

控制人口的更好替代政策

本文是假设中国人口要控制,假设有一个最佳控制量,看是否有一种比现行硬政策更好的替代政策,使得政策的执行成本更小,效果更好。本政策只与硬政策比较优劣,不与完美的德,理想的状况比较优劣。这套政策,说到底,是要建立生育指标的市场机制。其设计如下:

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一家管理计划生育指标的基金公司。计生委公配对夫妇一个孩子的生育指标。如果有些夫妇不愿意生孩子或现在不愿生孩子,他们可以把指标卖给计生委属下的基金公司。当他们想要生时,又可以从公司把指标买回来。公司以高价收进,低价卖出,以奖励迟生的夫妇。因太迟也不好,故公司须用价格调整到最佳的生育年龄,生育时间。这样适当迟生就成了人们有经济激励的自由选择。而基金公司,就像一家生育指标的银行。

因为每年总会有一些有生育指标的夫妇愿意把指标先卖给政府(公司),或甚是永远卖给政府。这样,政府(基金公司)手中就总会有一些多余的指标。这样,基金公司就可以把这些多余的指标作为二胎证,三胎证,四胎证,甚至五胎证拍卖。多少用于二胎证,多少用于三胎证,由政府基于科学的人口结构而确定。因为供给少,需求多,拍卖会的市场价格应会相当高。这样,基金公司每年将会有可观的进帐。这笔钱的一部分,正好用来收购每年那些愿意卖给政府的指标以及补贴那些数年后买回指标的夫妇。因为有了拍卖,这些指标的定价也就容易了。

为了控制人口的质量,并不是有钱就可买到二胎、三胎证。这些参与投标的夫妇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健康、家庭的培养环境、夫妇的教育程度等等,这需要详加研究才可以确定这些条件。为了调整第一胎的性别不平衡结构,一胎以上的指标拍卖价格应分男女。使男胎的价格远高于女胎的价格。婴孩出生之后,要男孩的生了女孩,政府退回价差,要女孩的生了男孩,必须承担这种风险。否则就不能参与投标。那些从政府买回一胎指标的夫妇,女婴指标价应低于男婴指标价。出生后再多退少补,以鼓励人们生女孩,打击人们溺杀女婴的动机。

为了调整人们生孩子的孩距,一胎以上的指标也要分不同的孩距投标。孩距越密的指标越贵。

为了调整年轻人的最佳迟婚年龄,政府也应给不同婚龄的结婚证标价。最佳迟婚年龄的结婚证有奖,离最佳婚龄越远所交的结婚证费就越贵。

调整人口的地理分布结构

为了调整人口的地理分布结构,在大城市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征收拥挤税。到边远地区的人口给予补贴。

计划生育基金公司对以上指标的承购包销,将会有一笔巨大的投资的回收,规定只能用于扫盲,提高妇女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降低婴儿死亡率,资助成立妇女俱乐部,开发更为安全,可靠,经济和选进的节育技术,资助养老院等等。总之,只能由法律规定用于降低生育率有关的因素项目之下。

以上的所谓软性人口政策,比之现行的硬性人口政策明显地成本更低。因为利用市场机制,政府几乎不必拿钱出来搞计划生育。相反还会有一笔庞大的基金长期支持计划生育。政府也节省了几十万计划生育干部的人力资源,更不必花时间、成本,甚至人命去劝、去追、去堵、去抓了。这种政策也基本符合自愿自由的原则,并基本可以克服现行硬政策的弊病。

我们不能说这套政策完全符合人权的原则,但为了民族的生存权,某些个人权利的牺牲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能把这套政策与完美去比较,完美就是不要计划生育。我们只能把它与现行的硬政策去比,看是否更好一些。并且,我们是以假设中国人口要控制为前提,否则这政策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可持续发展时代

——论宇宙和人类社会中组织及规律的

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对未来的预测

徐 朝


《易经》:'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黄帝阴符经》:'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白皮书》中提出了中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世界各国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在人们的心目中,可持续发展似乎就是环境保护、控制人口等等。可持续发展真的就是这样简单吗?可持续发展究竟要把人类带向何方?

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并援引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在两者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

一、宇宙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得知,虽然能量是守恒的,但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不可逆的,都会产生作为热量而出现的不可逆的能量耗散。比如机器作功,人体运动等,都会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不可能完全回收再转化回机械能或化学能。针对此性质,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熵。

熵是这样一个量,它在物体作功有耗散,即有热量散失的情况下不停地增长,当所有进一步作功的潜力都已耗尽,它就达到了极大值。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自然发生的任何过程,都一定伴随着系统熵的增加。当熵达到它的极大值时,这时系统处于它最无序的状态,系统已耗尽了它所有发生变化的能力——它已达到了热力学平衡。

举个例子,一杯咖啡里加入牛奶,搅拌一下,咖啡杯里会出现无数复杂的咖啡色、白色相间的花纹旋转着。最终,由于搅拌咖啡的机械能一方面作功,一方面摩擦转化为热能耗散掉,咖啡杯中的液体运动逐渐停下来,成为平静的淡咖啡色的浑沌的液体——达到了热力学平衡。

我们身处的宇宙也是如此。宇宙中的能量在作功过程中不断转化为热,最终宇宙中将没有可供作功的能力,宇宙就达到了被称作"热寂"的死亡状态,宇宙中的一切运动都停止了。宇宙的热寂是宇宙无法避免的,最终将达到的状态。

系统熵随着时间流逝只会增大不会减小。这里引入熵速度这个概念,熵速度即系统熵增大的速度,是单位时间系统的熵量。很明显,某系统的熵速度越大,该系统就会越快进入热力学平衡。如果宇宙的熵速度极大,宇宙刚刚诞生,就会在瞬间消耗掉所有的作功的能力,能量都转化为废热,达到热寂,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

那么,熵速度与什么有关呢?

举两个例子就可以说明熵速度是如何被影响的。人类采集石油,燃烧供动力使用。石油的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作功,其中一部分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了。这些热能耗散从整个宇宙来看虽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使宇宙的熵速度增大。树木吸收太阳的光能,把它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使光能不致变成无用的热能耗散掉(例如太阳光照在沙漠上),使宇宙的熵速度减小。

这两种系统都属于自组织。所谓自组织,就是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时出现的,多种元素形成的高度有序协调的组织。自组织的概念涵盖面很广,举凡天体,动物,空气等等,都是某种自组织。我们平常喝的水,也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形成的自组织。而原子本身又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自组织。一个复杂自组织可能是由无数个小的自组织组合而成。

可以说,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由无数自组织组成的世界。我们说某一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只能说是相对于某一层次上没有自组织,但划分到系统的最小单位上还是由自组织组成的。

由上例可见,自组织对熵速度有影响,一种自组织使熵速度增大,一种自组织使熵速度减小。

自组织的运动规律也会影响熵速度。例如人类使用太阳的光能及风能、水能代替石油等化学能的努力,最终会使宇宙熵速度减小。

自组织在一系统中是有其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的。有的自组织出现后会持续不断地生存壮大下去,例如树木。有些自组织会逐渐消亡,例如恐龙等。

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是什么?

我们以人类社会和森林这两种自组织为例。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是典型的使宇宙熵速度增大的自组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广泛地使用化学能,污染环境,破坏植被,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使宇宙熵速度增大,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到目前已经出现了"生存危机"。专门研究世界性问题的罗马俱乐部指出,人类如不改初衷,照如此发展下去,不出百年就会遇到"生长的极限",各种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人类文明面临大倒退。

而森林这种自组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起来,这一过程一方面使熵速度降低,另一方面森林由于储藏了化学能,其本身就成为了地球上其他生物必不可少的养料和食物。森林在光和作用过程中,每年又释放大量氧气,从而补偿了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总之,由于森林的种种有利于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特性,已成为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森林越多,地球环境就越好,就越有利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生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森林是有利于熵速度降低的自组织。

在上述人类社会和森林两种自组织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使熵速度增大的自组织和使熵速度减小的自组织面对着宇宙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死光了,没有了污染,臭氧层空洞会恢复,没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戕害,地球上其他生物只会生活得更好。但是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森林,我们无法想象地球上其他生物将怎样生存。

我们还可以看出,使熵速度增大的自组织,其本身的存在消耗着周围的有机资源,在环境的恶化过程中达成自己的进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必将威胁该自组织的生存;使熵速度降低的自组织,会产生有益于周边环境的各种资源,它的存在有利于周边环境的进化,该组织越发展,就会越有利于自然界,越有利于宇宙。因此,使熵速度降低的自组织,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组织。

由以上的特例推广到一般,就得出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可持续发展条件:

宇宙中的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降低宇宙熵速度。

符合该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自组织,称为可持续发展组织。

该可持续发展条件是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的,且其涵盖面很广,包括宇宙中任意自组织及运动规律。这就需要去判断,在我们已知的宇宙的各种规律,是否支持该可持续发展条件。

该可持续发展条件首先意味着,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与熵密切相关。

在物理学的种种规律中,熵的确扮演着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三大经典物理学:牛顿定律、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都是建立在时间无向的概念上。对于这些理论来说,记录在影片上的事件,不管影片是顺放还是倒放,看上去都行得通。然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明显不可逆的:时间一去不复回,人死不能复生,雕像粉碎不能复原。

这种时间的不可逆只有热力学中的熵才能表征出来。在任何过程中,能量都要转化成热而被消耗掉;掉下来的碗碟的能量变为再也不能复原的热和声。这种不能倒过来的损失把每个时刻加以区别,宇宙是真正在演化的。

因此可以说,熵是宇宙发展变化的源泉,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性发展条件必须是以熵为核心的原则。

另外,从宇宙的生成过程来看,由现代物理学可得出结论,今天的宇宙取决于一百亿到两百亿年前,一个体积为零,无限热的奇点的大爆炸。大爆炸后一秒钟,温度降低到约100亿度,此时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然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及冷却着,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原子核,原子,星系,星云等等。太阳系作为星系中的一员,年龄大约50亿年,地球存在的头10亿或20亿年,对于任何复杂东西的发展都嫌太热,余下的30亿年左右才用于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从最简单的组织到人类的形成。

宇宙诞生不到一秒的时候,当时的温度高达10的27次方摄氏度,物理学家们称之为大统一时代,此时的物理正是受基本力的大统一理论支配的。后来,随着宇宙的冷却,原初的统一力化分为四种不同的力——引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今天复杂的物理,是由原初大爆炸时的物理"冷却"而成的。

在宇宙生成史中,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宇宙从诞生到现在,很明显,是向着熵速度不断减小方向发展。最初时,温度无限高,体积为零,非常接近热平衡状态。越到后来,温度越来越低,体积有了惊人的膨胀,很明显,体积越大,热传导就越困难,达到热力学平衡就越难。熵速度就越低。同时,宇宙的寿命就会越长。

在宇宙目前结构中,有一种体积僵持,使宇宙得以避免在它自己的引力下突然崩塌。由于宇宙物质在空间中分布得极广,所以,宇宙发生爆聚时,宇宙间的物质由自由降落到形成大崩塌(假如大崩塌发生的话)所需的时间是上百亿年。还有一种旋转僵持,使星系和行星系稳定下来,不会收缩到它们自己的中心。离心力会来对抗向里的拉力。最后,还有核力的僵持,保持了恒星内部的核燃料消耗的速度非常缓慢。

宇宙处于这种稳定状态,得以在很长的天文时间里存在。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话表达了人们的迷惑不解:既然宇宙在一路滑向最后的死亡状态,在这死亡状态中,能量的无序程度将会为极大,然而,为什么宇宙竟能象查尔斯王一样死得这么费时?

第二,宇宙得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低墒速度状态,似乎是由无数巧合造成的。宇宙物理学家计算出,假如当初宇宙大爆炸的力量不那么强,宇宙便会很快在一切大崩塌中缩回去。然而,假如当初大爆炸的力量更强一些的话,宇宙物质便会如此迅速地离散开去,星系也就不会形成了。无论怎样说,宇宙现今的结构似乎非常微妙,全系于大爆炸造成的外冲力和向内的引力的精确平衡。这平衡到底有多么微妙已由计算揭示了出来。假如初始时的爆炸力有10的60次方分之1的差异,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宇宙就不会存在。这就象从200亿光年以外的地方,射中一个1英寸的靶,你若想真的射中,瞄准的精度就得要精确到10的60次方分之1。

在物理规律中有许多基本常量,如普郎克常数、电子电荷的大小以及质子和电子的质量比等。令人吃惊的事实是,这些数值看来是被非常细致地调整到使现在的宇宙状态成为可能。例如,如果电子的电荷只要稍微有点不同,则要么恒星不能燃烧氢和氧,要么它们没有爆炸过。又如,我们所见的恒星是由引力粘结起来的,引力的强度决定了诸如恒星内部的压强之类的事情。然而引力强度的变化哪怕是10的40次方分之1,所有的恒星便只能是蓝巨星或是红矮星,我们的太阳也不会存在。

第三,量子力学指出,我们宇宙的演化是非决定性的,物理规律甚至无法预告一个原子的未来。宇宙之所以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受简单的基本定律的影响十分微小,但却会受到进化道路上的量子事件的很大的影响。宇宙发展的各个阶段,大部分影响来自由"冻结的偶然事件"引出的大量的规律性。某些这样的偶然事件其影响极为深远。整个宇宙的性质就受到临近宇宙膨胀开始时刻的偶然事件的影响。地球上生命的性质就与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的偶然事件有关。一旦结局特定化以后,这样一个事件的长期影响就可能有一种规律性的特征。然而,量子力学却无法指出,为什么某些偶然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宇宙的进程,某些却不可以。这其中的抉择机制是什么?为了解释目前宇宙何以形成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局面,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各种学说去解释,如爆涨模型,人择原理等,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无法圆满解释。霍金对此评论道:"难道所有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好运气?看来,这只是无望的遁词,是对我们理解宇宙内在秩序的所有希望的否定。"

然而,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似乎能完美地解释这一切。在宇宙的原初阶段,原初的统一力还没有分化为现在的四种不同的力。此时除了热力学定律以外的物理定律都不起作用。此时在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宇宙选择并放大了特定的量子事件,形成了目前我们发现的物理定律。在宇宙演化的各个阶段,质子、中子、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条件都在起对偶然事件的抉择并放大的作用,促使宇宙向更加降低熵速度的方向演变,形成了目前这个低熵速度的无比复杂而微妙的宇宙。

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这种选择机制与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关口非常相似。要么变成可持续发展组织而生存下去,要么灭亡,二者必居其一。人类目前的生存体验,是人类所能作出的最大规模的生存实验,由于其规模庞大,已触及了宇宙中可持续发展的奥秘。你如果想可持续性发展,就得让宇宙可持续性发展。这不光是对人类这种自组织而言,而是宇宙中任何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都必须遵守的一般法则。可持续发展条件也是宇宙演化的动力源泉。

拿人类社会中组织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与宇宙中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作对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从以下对人类社会中组织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与熵速度极其相似的量——交易费用,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使之从简单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当今高度复杂精妙的社会形态的。

二、人类社会

人生活在各自的国家中,与企业、政府打交道,遵守各种法律和社会规范,有没有想到过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国家、企业,为什么要遵守那些规则?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一直在寻找答案。近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深刻而完美地解答了上述问题。

下面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几个概念。

1.交易。交易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交易活动是制度的基本单位,即制度的实际运转是由无数次交易构成的。

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进行交易所需的费用。如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和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概念更具有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交易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很大。在美国,1970年交易部门构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香港大学的张五常教授估计交易费用占香港生产总值的80%,这似乎包括了全部第三产业以及第一、二产业的量度和监管费用。如诺思所说,这些费用是决定一种政治或经济体制结构的制度基础。

科思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这里的市场运行成本即指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是选择市场还是选择企业,取决于两种形成的交易费用孰高孰低。

举个例子,比如我在北京,要买一个广州生产的铅笔盒,如果我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去买,那这个铅笔盒将价值数百元。若有一贸易公司,专作从广州大批量买进文具到北京卖的生意,那我就会买到只比广州市场价稍微贵一点的铅笔盒。这个公司就节省了我买这个铅笔盒的交易费用。在从贸易公司买和去广州市场买两者的交易费用的比较之下,我自然不会去广州买这个铅笔盒。

与此类似,集市的生成是为了节省人们需到处各种东西的交易费用;货币的出现是为了节省复杂的以物换物的交易费用等。每产生一个组织或制度,都必须要有助于节省交易费用,否则这个组织或制度就会被节省交易费用的组织或制度所淘汰。

国家的起源也是如此。国家的产生,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由社会建立起一套防御侵占土地的大规模武力系统比建立许许多多小规模的私人武力系统具有规模上的经济效应。

例如,可以由每个土地占用者向某个机构交纳税款的方式使该机构来操作产权制度,这种方式要比每个土地占有者建立自己的武力系统的费用少得多。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国家在建立产权保护体系方面是最具优势的组织,离开产权,人们很难对国家作出有效的分析。

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涉及的制度来看,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

非正式约束指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在正式约束建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约束。

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行制度结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有可能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或正式约束)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意识形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人心的理性是有界的,当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而无法迅速、准确和费用很低地作出理性判断,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超出理性边界时,他们便会借助于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社会风俗习性等相关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其有效性取决于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虔诚程度。

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各异,但却共同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倾向,如"助人为乐","扬善抑恶"等等。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呢?

著名的"囚犯困境"模型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假设有两个囚犯甲和乙,由于共同作案而被捕。检察官和每个囚犯单独谈话。检察官说:"我已有足够的证据,判处你们两人一年监禁。如果你单独坦白交代应该被判为10年监禁的罪行,我就能给你达成一笔交易,你可以只判3个月的监禁,而你的同伴要监禁10年。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两人都要被判处5年的监禁。" 很显然,当两个囚犯都出于自私的动机行事坦白交代时,他们都会得到长期监禁。只有当他们进行"合作" 或按利他主义行事时,他们才都能得到短期监禁。

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指出,"囚犯困境"并非是一个特例或不现实的案例,相反,它适用于许多基本的社会经济交换过程。几乎所有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够在囚犯困境模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表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作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自私" 不一定就"自利","恶性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人们在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行为中发现,合作比"自私"更有利,遵从某种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自作聪明地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这时"利他主义"的非正式约束及相应的合作规则就会自发地产生。这不是道德说教的胜利,这是基于经济规则。

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就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家指出,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总之,"好"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制度运行的费用。这也能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雇员听从命令和市民服从法律的程度,远大于以控制机制为基础所作的解释。"(阿罗)

在经济学家看来,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因此,任何政府都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

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流传下来的宗教,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中都包含"扬善抑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打我左脸,我给你右脸"等等的强烈的利他主义倾向。这是因为利他主义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宗教只有宣传利他主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而流传下来。如果一种宗教信仰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它早就被社会所淘汰。

对宗教的作用,古人早有认识。《易经》中"观"卦就是讲怎样用宗教进行统治。其中有一段话这样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讲得非常明白。《易经》是五经之首,是古代统治阶级的必读书。可见,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统治管理功能的运用是非常自觉的。

在正式约束中,有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语)。但政治规则并不是完全按经济效率原则发展,它受到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意识形态的约束。因此,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由于其政策而处于低效率的经济制度中。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有国家之间的生存竞争压力,会使其政策有所改变。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共同影响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一切制度,如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意识形态等,都必须遵循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的核心的经济原则。违背该原则的组织或制度都将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我们可以总结为人类社会中的组织和制度可持续发展条件:

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

有趣的是,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演化相类似,是"偶然事件的冻结"造成的。例如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信用卡,它起源于1915年,开始是美国一些饭店和百货公司发给顾客赊购商品的凭证。1950年,纽约大来俱乐部发给会员信用卡,持卡人可在约定的饭店,航空公司等地赊购货物与劳务。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银行及一些旅馆、饭店和其他机构,也普遍发行提供消费信贷的信用卡。信用卡由于给顾客外出旅游、购物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受到广泛欢迎。1966后,美国美洲银行与30多个国家的银行联合发行国际性的东美卡(Visa Card)9000万张,计434亿美元,使信用卡一举成为跨国的重要信贷工具。从信用卡制度的创始及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偶然事件是如何影响经济制度的发展进化的。一旦某一种制度创新符合组织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及经济条件下,这种制度就会被保留和放大,直到彻底地改变现有经济制度格局。组织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在这里自始至终起"抉择器"的作用。

三、新科学 新时代

对比一下,人类社会中的组织和制度可持续发展条件是: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可持续发展条件是:

宇宙中的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降低宇宙熵速度。可以看出,二者极其相似。进行交易类似作功,而交易费用类似于作功所必然产生的热量耗散。交易费用是一笔一笔的,是离散的,这非常类似于单位时间的熵量:熵速度。

看来,宇宙与人类社会虽表面上千差万别,但在演化规律上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对于人类来说,降低熵速度和节约交易费用有时候是重合的,如邮局的出现会降低人们互相传递信息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有助于降低熵速度;但汽车代替马车,虽使运输的交易费用降低,但却由于使用汽油或柴油,使熵速度增大。

显然,人类如果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满足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以前者优先,即可以满足前者不满足后者,但不可以满足后者而不满足前者。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在可持续发展时代,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会有相应改变。非正式约束中,人类必须将只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利他主义、道德规范等扩展到全宇宙去,形成人类组织只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宇宙中其他可持续发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概念。这是广义的利他主义。非正式约束的改变早已开始了,目前"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宇宙伦理学"等已逐渐深入人心。

从科学方面看,宇宙中组织和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宇宙,那是一种 "宇宙进化论"的角度。就象在达尔文进化论中,我们得知生物有共同祖先一样,在宇宙中组织和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各自然科学间的"亲缘关系",形成对各门自然科学的总的、统一的认识。由于宇宙中任何组织和规律都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作用下衍生出来,那么,也就极有可能在此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各自然科学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科学"。

由于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如此相似,不难联想到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统一。从非正式约束的改变可以看出,未来的科学将是天然内禀广义的利他主义哲学的科学。这将使自然科学消除目前的"双刃剑","没有人性"的特性。

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还提供了一种令人振奋的可能性,那就是我们可以在不违背此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改造现有自然规律、创造新物质。

由于此举顺应宇宙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最终获得成功。人类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改天换地般的能力,这几乎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人类将作为创造宇宙未来的积极力量而存在。

让我们畅想在可持续发展时代人类的未来。

人类在宇宙中不断进行有利于宇宙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变革,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组织,获得在宇宙中的生存和发展权;另一方面必将使人类融入宇宙创造的大步骤中去。由于人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组织,宇宙将再也无法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时代将是人类在宇宙中极度扩张的时代。宇宙中将到处充斥人类缔造的可持续发展组织,这种组织越多,宇宙将越来越进化。与此同时,人类本身也将会获得相应进化。人类的终极可能是融入宇宙,成为宇宙中变革力量的中枢,催化宇宙进入最小熵速度状态,极大延长宇宙存在寿命。

后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持续发展条件理论,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宇宙中,从最小的微粒,到庞大的星系,都为着彼此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如此看来,这个可持续发展条件理论,竟是至善至美的理论了。这个理论如果不成立,实在会让人万分遗憾。

这么看来,李贺的诗:"天若有情天亦老"竟是如此正确,因为宇宙会老,所以宇宙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