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黄金律(2001)

作者:黎鸣 累计浏览:

一、什么是天才?

什么是天才?一般来说,天才即是天生的具有某种特殊能力的人。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界定。一是"天生"的含义;二是"特殊"的含义;三是"能力"的含义。

"天生",如果完全排除后天人为的影响,便只能是从娘肚子里出来,其基因即是天才的基因。这样的天生的天才有没有,或有多大程度的可能性,这样的问题不好回答,笔者在这里也不拟回答。因为笔者自认为不是基因专家,而且即便是基因专家恐怕也很难回答,更不可能断定,人类自古以来的天才,其之所以是天才即在于他(她)们具有天才的基因。如果真是只坚持这种观点,人们就将会问,那些天才的父母为什么不是天才?更进一步,那些天才的儿女为什么不是天才?这都是一些没法回答的问题。

正是因此,我在这里界定"天生"一词的意义,将排除基因决定论。我认定,天才从出生开始,基本上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或者说即使有差别也不是人们容易识别出来的。这符合迄今为止人类中的真实的天才们刚出生时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免得神经质的父母们对自身的基因能力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反而懈怠了对孩子们从小的后天的培养的努力。

为此,我初步界定"天生"为孩子们出生后遭遇到的当下"天然"的生态、人文、环境条件,其中首先是家庭的文化环境和邻里的文化环境条件。中国古代孟母三择邻的故事,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培养天才的故事。真要比较起来,家庭中父母,尤其母亲的人文影响往往显得更重要。此外,在"天才"的孩子后来成长的过程中也同样遭遇到如此"天生"环境的问题,作为一个特例,遭遇狼窝的人类婴儿将可能成为"狼孩",即使他(她)拥有"天才"的基因为也将无可奈何。这样一来,当下的社会环境也便纳入到天才成长的影响中来。如此说来,人们会认为我是一个天才发生的环境决定论者。其实,我下面要讨论的"天才意志规律"恰恰是非环境决定论观点,至少不是唯环境决定论观点。

其次是"特殊","特殊"即不是一般,更是超出常人。再就是"能力",能力大小总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大小的人群中,总会有能力出众的人。我们在这里所认定的天才,不是在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学校、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不是一个国家里显得能力出众的人,这很容易象传统的中国人那样,把有权有势的人、当官的人当然地看作是"天才",这样一来,皇帝也便是当然的最大天才了。他们是不是天才,与我在这里所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因为我在这里所讨论的天才,主要是如本书中所讨论的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那样,是对全人类具有长久思想(观念、知识)影响的人物,或者说我更注重讨论这种思想创造型的天才。

为明确起见,我在这里索性定义天才为:在某一项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上具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人。这种天才既有在事业进行过程中的天才的卓越表现,又有事后,甚或盖棺之后的真实的天才的卓著的成就。对于大天才来说,他(她)对于后来的人类将会有比较长远的影响。由此可见,认定一个天才,决不仅仅是指一时一事,而是既要看其天才历事的过程,还要看其最后的真实的成就,甚至该成就还长久地影响着后来的人类。有天才的过程而无重大的成就,不能算天才;偶有成就而仅靠一种侥幸,即无天才的过程,将无以影响后人,也即不足为训,后一种人算不算天才无讨论意义。

 

二、天才意志规律

在界定了天才的含义之后,我们来探讨天才意志规律。意志是一种主观范畴的人类精神状态,而且基本上是属天后天发生的东西,不会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但这种精神状态与人们出生之后所遭遇到的当下的"天然"的环境却不能说没有天生的关系。天然的父母,天然的父母人性、文化素质,天然的家庭、社会人文环境……,若依照这条线索讨论下去,人们必然要认为我是个客观的、环境的决定论者,但我偏偏要讨论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天才者自身的意志。既然最主要的还在于天才者本人主观上对环境的某种应对的(精神)状态——意志,所以,环境的影响更决不是最重要或至少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了。这里基本上认定,真正更重要的还在于天才者本人为应付环境所激起或生发的某种主观的精神状态。

我在这里所讨论的问题主要还是从前面描述的三位大天才的经历中取材和取证,如此得出的结论能否成为如笔者所称谓的"规律"呢?这可由读者们去自行判断,不过笔者是颇为自信的,因为,其他天才们的经历大致也都具有类似的情况。

作为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天才,或者至少一个能人,他(她)将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的障碍,我认为有三个。第一大障碍是人们自身;第二大障碍是当下的物质一精神的环境;第三大障碍则是社会中有组织的反对势力,其中一般来说首先是代表合法暴力的政治当局。这三大障碍起作用的方式常常是连环的,即一环扣一环,三重连环的障碍使得大多数人成不了天才,只有极少数人能幸运地冲出这种三重连环障碍的包围而使自己成为天才。但不管怎么说,克服自身的障碍事实上最重要,而且也最难,绝大多数的人们成不了能人,当然更谈不上成为天才,他们更主要的应该责备的不是别人,而首先应是他们本人。固然,不是说所有能克服自身障碍的人就都一定能成为天才,事实上另外两大障碍的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它们足以消灭许多人的幻想和希望。然而,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自身的障碍都克服不了,他们是根本不要去想具有克服其他障碍的可能的。因此,笔者认为,克服自身的障碍虽不是成为天才的充分条件,但却是第一必要条件,或者说,这是想成为天才者的第一道必须跨越的阶梯。

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们使自己的意识进入贯注状态的一种能力。按中国汉字的拆字游戏,意为立、日、心,即是指人们把白日里清醒时刻的心(精神、意识)树立起来,而不是躺倒做白日梦;志为士、心,即是指保持士兵在战斗时刻的心理状态,也即警惕而注意的紧张状态,而不是懒惰、松懈。意志的力量即人们使自己的意识比较长久地保持贯注状态的力量,或简言之,集中注意力的力量。

笔者基本上认为,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即是他(她)克服自身障碍的力量。套用一句常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这里要说的是,一个人偶尔集中注意力于某一目标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集中注意力于某一特定的目标。这里加进去的"某一特定目标"很关键,无目标的集中注意力不能叫做集中注意力,目标经常变换且太离散而毫不连贯,如此的集中注意力已丧失了集中注意力的意义。

"滴水穿石"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天才一生从事一项事业且取得巨大的成功,其中的道理也不必太复杂,很显然,一个一辈子心猿意马的人是决不可能成为这样的天才人物的。所以,这里要讨论的天才意志规律,道理同样是很简单的,也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可惜绝大多数的人在生活中却偏偏很难服从,也不愿意服从。由此可以说,并不是人人都想成为大天才的,除非成为大天才可以一蹴而就,不用费吹灰之力,否则,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成为平常人的,因为人们太愿意接受当下的轻松和闲适了。

说到人们要有意志力量来克服自身的障碍,究竟人们自身的障碍具体而言是什么呢?

按照笔者在《问人性》一书中的观点,人人从生至死都是具有三大原恶:任性、懒惰、嫉妒。任性的人不愿服从任何规律,只愿凭着自己一时的欲望和情绪行事,因此一生毫无远大志向或目标;懒惰的人太愿意追求当下的轻松的闲适,即使有过远大的志向或目标也只是不可能付诸实现的空言;嫉妒的人心胸狭隘,永远都在败坏的情绪之中自寻烦恼,很容易萎靡不振,精神抑郁,根本无力从事开拓的事业。所谓克服自身的障碍,说白了即是克服自身人性中的原恶:克服任性、克服懒惰、克服嫉妒。能够克服自身人性中的原恶的人,如果再加上具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和抱负,他(她)就是一个具有意志力量的人,他(她)即登上了走向天才之路的第一阶梯。

从前述三位大天才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很容易证实上述的论断。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作文中,即透露出他要成为一位为人类服务并献身的伟人的志向。在此后马克思的一生中,他没有食言。他的意志是坚定如一的,是始终一贯的,他不逃避困难,决不为贪恋暂时的轻松和舒适而放弃自己的志向。在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希望去做一位哲学教师,可是命运没有安排他去成为又一位学院派的哲学家,而是在政治当局的阻止下逼迫他走向了社会。在这期间还曾有人帮助他进入普鲁士政府的官场,去做一个坐办公室的行政官员,但马克思毅然拒绝了走这条可能使他在后半生过得轻松而闲适的平庸之路。这两次拒绝,(前一次是被拒绝,后一次是主动地拒绝),决定了马克思此后一生的路,使他逐步走上了批判社会,并从而力图改造社会的社会思想家和社会革命家的不归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成了他自己曾自许的"不畏攀登"人类思想高峰的攀登者,其中的艰辛,凡看过前面"咏叹调"的读者自然都十分清楚。显然,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有效地克服了自身人性的原恶,表现出了对人性规律的执着地遵从,对人类高尚事业的勤奋地追求,对眼前荣华富贵的庸人梦的鄙弃,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高度明确地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的人生目标和抱负。显然可以认定,马克思之成为大天才是确实符合了上述的天才意志规律的。

弗洛伊德也一样。弗洛伊德中学毕业之后之所以选择学医,与他初恋时的恋人对他说过的一番话不无关系。他想使自己成为一位为天下穷人医治疾病的好医生。这种高尚的选择起初甚至也让他的父母感到惊讶,因为尽管从小弗洛伊德就是一个乖孩子,学习自觉地用功,一直名列前矛,但却从未曾露出过想当医生的兴趣。一个人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怀往往是天才绽放出最初信息的当口。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当年马克思写给燕妮的大量爱情诗中也能发现。

本书讲到的三位大天才可以说都是神童,从表现来说,或许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还更明显地具有了执着于某种专门事业的追求的倾向性。

弗洛伊德的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于学习和钻研的意志力量确实是罕见的。一直到25岁获得博士学位之前,他克制自己决不考虑恋爱问题。在最初提出精神分析的性动力原理——俄底浦斯情结之后的将近十年中,他所遭遇到的孤独、歧视、打击的痛苦决不是常人可以忍爱的,但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矢志只从事自己选择的事业,一直把它推举到最高峰。没有坚定的意志力量,他不可能造就自己成为一位大天才。

爱因斯坦的经历依然可以证实天才意志规律,而且或许还更明显。爱因斯坦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物理学科的偏爱,为了这种偏爱,他甚至可以做出常人根本不敢想象的怪事(如逃课,主动提出休学等),但爱因斯坦绝对不是过去人们传说的,小时候是个学习非常迟钝的孩子。爱因斯坦开口说话比常人晚(将近三岁),这曾经让父母担心他是否有智力障碍,但事实上并不是。爱因斯坦从小就特别有主见,甚至中学尚未毕业就因为受不了希腊文教师的讽刺挖苦,而擅自打报告要求退学,还决定放弃德国国籍。此时的爱因斯坦还只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孩子,这种事一般的孩子是肯定不敢为的。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物理学研究才能是非常自负的。由于他的特殊兴趣,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特别专注的。他的理性思维能力开发得特别早,十二岁时就开始了阅读康德的哲学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即使一般成人看起来也相当吃力。他在九岁时即开始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又接着自学了高等数学,如微积分等等。中学退学时,他请求数学教师为他开了一个证明,证明他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数学家了。沿着自己的目标,他毫无顾忌地矢志前行。这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任性",但这与笔者所定义的任性原恶不是一回事,因为他并不因此而伤害别人,而且也不一定妨害自己。说白了,他没有违背任何自然或社会的"规律",他所违背的只是常人所认定的世俗。与任性原恶不同,后者违背真正的自然或社会规律,且常常从害从开始,以害己告终。从这里反而更看出了爱因斯坦朝自己选定的目标勇敢前进的不同凡响的意志力量。

以上讲到的三位大天才全都是犹太人。笔者认为,在遵循"天才意志规律"方面,犹太人比之其他民族的人类往往具有其天然的优势。这是因为,人类的意志力量与人类的执着的信仰往往有紧密的正相关性,由于犹太人具有信仰一神论的天然传统,所以有这方面的天然优势。与此恰恰相反,中国人最不利,因为中国人基本上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即使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为多神论或杂神论者,而更多的人其实只是迷信者。迷信与信仰不可同日而语,迷信是完全被恐惧、焦虑、孤独所驱使,并受世俗利益所支配的,是完全被动的"信",与信仰不同,信仰是主动地"信",是发自人们主观能动性的精神状态,而人们的意志力量正是发自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力量。

这里想提请读者注意,信仰决不仅仅只是宗教信仰,上面论述宗教信仰只是历史的原因所致,因为历史上的信仰的确主要是指宗教信仰。进入21世纪之后,再只谈宗教信仰是非常不够的,也是有害的。上帝早就"死了",人们的信"上帝",将愈来愈显得是在进行自我欺骗。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更不能只谈宗教信仰,因为历史上中国人本来就缺乏对任何"神"的虔诚的"信",而只有迷信。新世纪的人类应该有新的人类价值的信仰,比如对追求真、善、美的人类价值的信仰。新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学会拥有这种全新的非宗教无神论的信仰。

 

三、天才磨压规律

迄今为止,人类中的天才半都不是他们当时代的骄子,他们的天才似乎是被他们的同时代人折磨和压迫出来的。这样的天才可以举出一大串,无论古今中外。在中国古代,有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韩非子、孙膑、司马迁、贾宜、李白、杜甫……;在西方古代,有如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更重的是西方的近代,有如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儿斯宾诺莎、卢梭……。本书中的三位大天才其实也都是如此。

严格地讲,所有的人类天才似乎都跑不出这个规律。他们都必须经受得住同时代人对他们折磨和压迫,乃至迫害。经受不住这种折磨、压迫和迫害的人,很可能还等不到他们获得成功就已经死去,甚至更过早地死去。中国唐代有不少寿命极短的诗人,如李贺、李商隐等,他们的死肯定与这种"磨压"有关,他们也因此而往往被人们称为"鬼才"。

关于这个"规律",中国古代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论,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应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一段: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迷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本人也是受了极刑的奇耻大辱,而忍辱发愤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他的名言则还有如"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枪打出头鸟","露头的椽子先烂"等等。

天才是人类中的能力出众者,遭到同时代人的嫉妒、迫害、恶杀,是很自然的事情。天才所受到的外部压力比常人肯定要大许多倍,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实际上天才受自己的意志力量的内在的压力也不轻,他(她)得以百十倍于常人的意志努力,强制自己把兴趣和注意力仅倾注于他所关心的目标。通常人们说一个好演员尚且"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何况要做一个在某一方面、某一个领域独领风骚的天才,可见他(她)要怎样地克制自己的原恶和原欲,而专心致志地从事他自己所选定的事业,并自觉自愿地经受住怎样的艰苦磨练。

说得好听一点的,是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在这里,孟子把时代对天才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压力笼统地说在一起了,外在的压力是天才者被迫而不得不经受的,内在的压力则为天才者自觉自愿地经受的。后者属于前述的天才意志规律,前者才属于现在正讲到的天才磨压规律。历史上中国人常把"大任"只理解为当大官,甚至做开国皇帝。这实在是太误导中国文化的走向了。弄得中国满历史(如二十五史)全都充斥着帝王世家、文官武将,这可以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天才之所以在人类世界中显得奇少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中国,大家都想当权力的天才,而权力不过是暴力的隐身者,所以,在中国,对天才的压迫不是一般的嫉妒、排挤,而是必欲先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的赤裸裸的打杀。因此,在中国打杀天才的事是极其严酷的,正是如此,鲁迅先生称中国为嫉天才的地狱。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思想家天才几乎绝了种,大量存在的是善于伪装、用心险恶、玩弄权谋、诡计多端的天才。马基雅维里到了中国,他会自觉望尘莫及。中国官场上的天才个个都是马基雅维里,且远远超过马基雅维里。

回顾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大天才的成才史,差不多很少有不是在其中浸透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一帆风顺的天才有吗?我不敢说绝对没有,或许在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方面能发掘出几个,但即使如此,我却敢肯定,绝对不会发生在中国。

回到本书的三位大天才,他们的经历显然证实了天才磨压规律。

爱因斯坦在中学时即受到希腊语教师的厌僧,逼他离开学校。在大学几年,他的行为也不被老师看好,以至毕业对他来说即是失业。其他几个同学都顺利地在学校里找到了工作,而他想谋一个助教职位就是不可能。为此,他曾憎恨母校,尤其系主任韦伯教授。大学毕业后的两年失业,加上与米列娃的恋爱得不到父母的赞同,更加上私生女儿丽莎儿的降生,着实给初入社会的爱因斯坦不少折磨。但由于同学格罗斯曼的帮助,他进入了伯尔尼专利局工作之后,后面的路就愈来愈顺利了,直到三十年代政治风云突变,纳粹上台,这时给予他的迫害不过是让他换一个地方继续从事他的研究罢了。

相对于自然科学大天才的爱因斯坦,社会科学的大天才马克思和心理科学的大天才弗洛伊德的命运就坎坷多了,尤其是社会科学大天才马克思,自从选择了批判社会的道路之后,他就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几天安宁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办报纸,报纸被勒令停刊;办杂志,杂志受到了来自权力和金钱两方面的封杀;去巴黎,遭法国驱逐;去布鲁塞尔,遭比利时的驱逐;最后总算在英国伦敦勉强安顿下来,但却几乎是终生贫困,生活拮据;生育了七个孩子,竟困贫病死去了四个;到了晚年,仍旧是贫病交加……。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折磨和压迫之下,马克思留下了上千万字的思想丰富的著述,参与了第一国际等重要的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作为人类思想大天才的马克思的生活,现今的人们有谁愿意重复过上一遍呢?

心理科学大天才弗洛伊德的命运比马克思强多了,但所受的折磨和压迫也是不少的。

幼年时家境的贫困自不待说,正是因为家境的贫困才迫使弗洛伊德不得不离开大学的研究岗位而进入社会当上了私人开业医生。由于是犹太人,他为了想当上大学的副教授,尽管学术上不是问题,却仍然不能不求人、送礼、走门子。

由于学术观点的离经叛道,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梦的解析》出版后受人轻视,六百本初版书花了八年时间才卖完,而且有人竟然不看他的书就写书反对他的观点。有十年时间他是在几乎完全的孤独中奋斗。人们的流言蜚语把他说成是伤风败俗的下流学者,走在路上会有不懂事的少年朝他仍石头。他的关于幼儿性欲和恋母情结(俄底浦斯情结)的观点让人们诅咒,被人们喻为把最肮脏的粪缸搬进了们的起居室,甚至人们的卧室。直至今天,他的这种观点也常常让人诟病。

到了晚年,纳粹的迫害终于使他不得不逃离自己居住了七十九年的故乡(维也纳),而至客死他乡(伦敦)。

关于天才的磨压规律,我想不难得到人们曾遍的赞同。如果说前面的天才意志规律是正规律(命题)的话,那么显然,天才的磨压规律是反规律(命题)。不论正反,却是任何一个真正的天才不得不跨越的阶梯,虽然跨越了这两道阶梯的人不必一定成为天才,但却可以说,不能跨越这两道阶梯的人必不能成为天才。

 

四、天才减压规律

天才减压规律,又可以称为天才自由规律,或天才异地新生规律。自由永远是相对的,在高压之下的突然放松,实际上就是自由。"减压"对于天才来说常常是成就的关键。始终生活在高压之下,天才的生命常常易遭到夭折。

历史上天才的"减压"过程往往是通过迁徙或逃离原居住地来实现的,例如笛卡儿、伏尔泰、卢梭之逃离专制的法国。笛卡儿在荷兰生活了近二十年,犹如经历了沙漠中的苦难之后进入一片绿洲,天才获得了突然发光的生命。波普在逃离了纳粹的虎口之后来到了伦敦,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兴奋之余写下了巨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上书成了预测近半个世纪人类社会走向的先知之书,作为科学哲学家的波普一下子成了社会科学的天才。

天才减压规律在本书中所述的三位大天才的经历中也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

马克思不仅在普鲁士的德国无法生存,即使在欧洲大陆的法国、比利时也难以生存,只有到了相对自由的英国伦敦之后,马克思才总算可以勉强地定居下来,并且大英博物馆的丰富的图书文献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爱因斯坦在德国出生,却在瑞士读大学,后来虽然发迹在德国,然而真正使他在世界上成为科学大明星,还不得不感谢英国天文学家实验观测的大力支持。在这里,真理被发现的价值高于政治上敌对的壁垒,英国科学家不惜以民族英雄牛顿的败落来高宣德国犹太人爱因斯坦的科学新发现的荣耀。在德国纳粹上台之后,爱因斯坦被宣布为德国的第一号敌人,美国人接纳了爱因斯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让爱因斯坦的后半生获得了他向往已久的安宁。

弗洛伊德的"减压"过程首先也是在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帮助之下实现的。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邀请弗洛伊德赴美讲学并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之举,使弗洛伊德多年受到学术界压抑的情感获得了真实的解放。中国人的俗话说:"墙里开花外香",这种情况也真实地反是非曲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外国的美国和作为外(医学、心理学)学术界的文学艺术界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给予了极力的推崇。弗洛伊德没有得到诺贝尔医学奖,却获得了德国的歌德文学奖;奥地利、德国的科学院、医学界、心理学界没有承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美国的心理学界、医学界以及欧美的文学艺术界、电影界却承认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这明白地显示了天才的异地(包括异领域)新生规律。

天才意志规律、天才磨压规律和天才减压规律共同组成了天才黄金(三段)律,这是任何人想要登上天才宝座而不得不跨越的三道阶梯,只要有其中的一个阶梯跨越不过去或未获得跨越的机遇,天才就将不可能诞生。虽然这个天才黄金(三段)律并不保证一定可以诞生天才,但却可以说,没有获得这个天才黄金(三段)律所蕴涵的基本条件或机遇,天才是必不可能产生的。

用这个黄金(三段)律来考察中国的历史,就可以很容易解释,比之欧洲的历史,尤其是欧洲的近现代史,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天才,尤其思想的天才,科学技术的天才会如此出奇地稀少!

论意志,缺乏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本就输却欧洲人一等,更不要说比犹太人;

论磨压,中国人给予天才者的不仅仅是磨压,而是残酷的打杀,连一个诗人李白都是"世人皆欲杀",更不要说其他思想的天才;

论减压,中国的大一统,让天才者无处可以逃避,中国天下之大超过欧洲,却只是专制者布满了天罗地网的天下,思想的天才多半都具有批判社会、质疑权威的倾向,因此,他们将天然地被专制者及其附庸视为异己乃至敌人,在中国,凡被官府视为异己的任何思想天才都将只有死路一条,要么彻底放弃其天才的思想,要么就是生命的死亡,甚至诛连九族。这后一点尤其不能与近现代的西方比,在资本的势力可以抗衡暴力的权力的国度,天才们往往可以获得大片可以让其喘息甚或自由的飞地或绿洲。

本书中近述的三位大天才就在不同程度上得力于这种飞地或绿洲的帮助,从而可以任其天才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遇。

我相信,中国也将会成为新时代的天才人物的大绿洲,虽然这仍旧需要今天全体中国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