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与三农政策若干战略性的偏误【征文】

作者:侯东民 累计浏览:

(原题:我国粮食安全与三农政策若干战略性的偏误―――沿袭60年不变的传统粮食安全观念需要彻底检讨)

近期,天则经济研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 全的观点是错误的,会导致房价大涨(12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茅于轼对"18亿亩红线"的公开挑战,很快招致了社会上的强烈批评,以致有"卖国" 之说。作者认为批评者有言论自由,茅于轼也有言论自由。对一项涉及广泛的国家政策如果没有不同看法,对一个开放的社会讲是非常正常的。一种没有"红线"的 自由讨论,充分地表达出各种意见,才有助于商磋国家大事。所以,茅于轼式的勇敢及其引起的争论,对中国讲绝不是不需要。相反,重大决策应容许更多、更公 开、更宽容的争论。

一、耕地在我国各类重要资源中属于中长期保障度相对较好者

作者认为,保护耕地,保持粮食自给能力对中国讲是绝对重要的。但如果具体问及在中国人口趋 势下(约14.3亿左右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目前人口界以外的学者有些仍在使用今后人口高峰为16亿的过时数据),多少耕地对保障粮食自给能力必 需,在城市化发展而耕地指标日益紧缩形势下,应怎样妥善处理因实践中日益尖锐的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8亿亩"红线"是否科学,近期应如何把握占地 尺度,则是较复杂问题,学术上完全允许有不同的看法,此次18亿亩红线出台前,有关部门初次上报国务院的指标就低于18亿亩,其初次上报的指标当然也考虑 到了粮食问题。

国际上的粮食安全线通常为人均0.8亩,对中国讲这太低。考虑中国人口今后先升后降,以往占地趋势以及今后城市化发展趋势,作者曾研究指出[1], 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减少趋势将可能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耕地长期可以保持人均1.2亩甚至以上,因此耕地在我国各类重要资源保有量中属于中长期 保障度相对较好者,片面性地分析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顾城市化实际,以过于僵硬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方式管理市场经济过程对土地的利用,一味压缩指标,并 提出耕地"动态平衡"等等,多方面造成实践中矛盾很深[2]。学界上世纪90年代以16亿人口为基数的各方面研究一般也认为中国长期有粮食自给能力,对中国有粮食自给能力实际已无需辩论。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确保18亿亩底线,意味着从目前到2020年我国耕地减少量必须控制在 2700万亩以内,不及"十五"期间耕地减少量的1/3,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在我国城市化、非农化较快发展时期,这一再度压缩 的数字相当紧张,执行过程中矛盾会进一步加深。但18亿亩红线已经下达,目前不可能改变,其矛盾程度如何,是能够坚持到底,还是如以往一样再被突破,人们 可看今后的实践。

二、为什么说粮食必须自给自足论不自觉地在危言耸听

但当前粮食自给方面最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作者认为或还不是茅于轼担心的是否把粮食安全和 保护耕地联系起来,而在于是否应把粮食安全继续与常规农业完全捆绑起来。这涉及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粮食安全观念,应该怎样认识中国低效益粮食生产与农业、 农民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这些问题短话说不清楚。作者仅分析一下最近学者所再次强烈表露的那种60年不变的传统粮食安全观念。

一国粮食安全确实取决于耕地提供的粮食自给能力,粮食无自给能力,依靠国外,一旦粮食供应 出问题,就无粮食安全可言,如当今的日本。但如果一个国家自给能力无虞,就绝不像很多专家强调的一旦发生争端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中国即便敞开粮食进口, 受国际市场粮食贸易容量制约,粮食自给率降低10-20%应该已是极限。如果10-20%粮食进口,由于有粮食自给能力(指潜力),中国的粮食安全实际只 是取决于粮食储备,而不必须自给自足。

粮食生产一般一年2季,应对10-20%万一出现的缺口,如果有20-30%左右粮食储备 做安全保障,遇到外部限制,以储备粮为基础应付危机,可以安全地保障1-1.5年,已有非常充裕的时间全力启动粮食生产,根本不存在上述危言耸听的粮食安 全问题。至于中国进入国际粮食市场,会引起粮价上升,如同中国进入国际矿产市场矿产涨价一样必然,我们是否可以顾及国内价格因素,或国外"中国威胁论"舆 论,不进口矿产?更何况粮食涨价有利于平衡国内三次产业发展,缓解我国超小规模粮食生产造成的深刻的三农困境。

换言之,坚持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粮食自给,只能是危言耸听,因此完全可以松绑中国农业让其依据经济规律去发展,这对缓解三农问题与稳定粮食安全均具重要意义。

三、松绑农业让其依据经济规律发展,对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当前日本、韩国农业的危机在哪?美国一个农业劳力目前平均耕地120余公顷,日本则不足2 公顷。如果取消农业补贴,吃不消的只是日本。这种农业基本条件的巨大差异,特别尖锐地表现在粮食生产方面,因为美日粮食单产只有些许差异(还好,日本在粮 食生产问题上没有完全作茧自缚,在狭小经营规模上,其扬长避短,以进口国外低价谷物发展起来的肉蛋奶等设施型农业效益并无问题,日本粮食进口比重已经超过 70%)。规模农业与资源制约农业在效率上无法弥合的差异(南韩农民反对贸易自由化在香港多哈回合时甚至表演跳海,原因也在于此),在所有资源制约型农业 国内,无论日本或是中国,都表现出一旦经济起飞,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民经营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农业效益、农民收入问题立即凸显,这尤其尖锐地表现在粮食 生产上。日本1955年开始经济起飞,几年后农业、农民问题也尖锐暴露,到1961年已经出台《农业基本法》,开宗明义地表示要全力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如 果政府不能给以有力的农业补贴,随经济快速发展三农问题就只会日益突出。日本农业人口比重从一开始相对我国就少,日本经济有能力也切实有力地反哺了农业。 但问题是,农业补贴、农业保护主义却成为国际贸易摩擦中几乎最突出的问题,国际谈判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就这一问题持续了最激烈的交锋。如果今后国际 谈判取消农业补贴,实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资源制约农业的外部破坏力是可想而知的。日本饲料粮是大量进口的,同时却坚持口粮自给,但日本全部稻米改为进 口不超过区区2000万吨,贸易摩擦已经如此激烈,中国粮食内需是5亿吨,因此,美国等对我打响类似的农产品贸易战也只是时间问题。

粮食自给在人多地少的日韩台等地区历来受到高度关注。而这些地区农户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其 粮食生产对内无法与二、三产业竞争,对外无法与规模农业竞争,农业效益低下与农民收入问题因而成为固有矛盾,又迫切需要避开土地资源制约,调整生产结构, 大力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粮食自给与结构调整都显得格外重要,而受资源制约两者却不可能兼得,只能呈跷跷板关系,由此引发日韩台农业发展都曾出现过很大的 内在矛盾。中国农业强烈的资源制约性质更急需农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所能给予的有限空间,尽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耕地单位产出。但有限的 耕地面积却在粮食自给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也必然形成翘翘板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两次放宽农业结构调整都深受地方及农民欢迎,但也都很快威胁 到粮食自给,根据粮食自给观念,政府随之又大力采取措施抑制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面对上述矛盾,如果继续坚持以粮食自给为中心,不断拉回或限制结构调整幅 度,只能农民收入问题今后不可能解决。鉴于中日农业人口与农业经济比重很不相同,农业、农民问题在我国有更深刻广泛的政治、经济影响(离开占70%的农 民,国家将日益难以解决经济的有效需求问题)。因此,这种政策只能加深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矛盾,其后果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换言之,今后出现上述跷跷板现象时,国家必须准备适当进口粮食,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反 其道而行之。这就要求必须重新设计我国粮食安全概念与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从体制上彻底为农业发展松绑。当然谈到粮食进口,这里要强调的是,作者只是主张今 后我国粮食进口战略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需要。对超过这种要求的、日益加大的境外粮食进口压力,必须继续积极研究加强农业保护与渐进开放市场的对 策。

今天农业经营规模日本约为美国1/100,而中国只有日本1/5,农业规模超小又基本是粮食生产,是构成中国三农问题最最基本的而且是长期十分棘手的基本背景。不难预见,在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问题,仍将持续发酵,政府反哺农业的压力会持续增长[3], 但农业补贴方面国际压力也将如期而至,已经成为政府必须长期面对的关系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十分棘手的矛盾。由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三农问题的影响绝不局 限于农业,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我国粮食安全及相关农业战略问题,不是不需要谈论的问题,而是应做深刻检讨的问题[4]

四、众多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战略问题,都需要更充分讨论

事实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都需要更充分地讨论。例如,减少农民以扩大农 民经营规模,甚至一直为发达国家农业政策重视并实践,更直接关系资源制约农业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超小规模农业讲更应放在农业政策、三农政策的核心位置, 情况是否是这样?日本经济起飞30年后农民经营规模有了几倍提高(尽管离开补贴,粮食效益问题依旧),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民经营规模迄今持续减少,这里 既有人口问题,也与畸形的侧重城市利益的城市化方式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达到40%,"离土不离乡"式的城市化却使我国 农民土地规模30年下降40%。目前国内流动人口起码1.5亿,而人们还在预计流动人口今后会大规模增加,这种预计本身实际上就潜在地表现出,人们对中国 城市化方式就是全国人口的大流动已经习以为常。最近的农业政策虽然明确表明了对扩大农民经营规模的关注,农民彻底转移问题却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被明确提 上中央农业政策日程。可以质疑,只寄希望于早已实施的土地流转,对扩大经营规模能有多大作用?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必需加快户籍改革,实现农业劳动力"离土 离乡"转移,但户籍改革已经15年,至今清楚的思路在哪?

又例如,各国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差异很大,以往似乎难以阻挡的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现 实上正遇到资源制约型农业国越来越大的抵抗。此次多哈回合印度最终在农业保障机制上拒绝让步,韩国则已掀起较大规模抵制贸易自由化运动,中国农业规模超 小,对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是否完全明确了长期的策略与立场?此外,我国土地管理等等也还存在许多问题,暂不细述。

以上所述问题都相关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及农业政策,对这些问题不是需要"红线",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因此,茅于轼式的勇敢及其引起的争论,对中国讲是非常需要的。尽管面对复杂问题,任何个人认识都不免会出现偏差,但国家的发展应该创造更开放、宽容与善于认真倾听的社会环境。

[ 侯东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室主任 ]

中评网首发



[1] 侯东民 寻求战略突破,破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2

[2] 侯东民《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2003年第2期

[3] 侯东民:《中国资源制约型农业:长期困境与基本农业战略革新》,《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21卷第3期

[4] 侯东民:《试析资源制约下粮食自给与农业结构调整间的尖锐矛盾与粮食安全战略改革》,《理论前沿》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