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是个双重伪问题:我赞成“18亿亩耕地红线”【征文】

作者:肖重发 累计浏览:

引子:粮食安全问题最近在"科学网"很热,这个课题最先是由赵农研究员进行的。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双重的伪问题。因为第一,中国在各种意义上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第二,大家其实打得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幌子,争得却是中国是否
需要设定"18亿亩耕地红线"等土地政策。而这背后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商与中央政府/失地农民的利益博弈。
下面是我所知的正反双方的交战情况:
正方(即认为中国有粮食安全问题):
反方(即认为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1、王鸿飞(其实是姚洋的观点):中国有粮食安全问题吗?
一些比较中性的资料:
2科学时报"问粮"系列报道2008.4.15-2008.5.8
本来,我这个既不是经济学家又不是政策专家更不是三农专家的外行仅仅是好奇来凑凑热闹,但看完各方陈述之后,我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似乎不在粮食安全上。也就是说粮食安全问题仅仅是个幌子,是拿来说事的。那么幌子背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呢?是18亿亩耕地红线,而红线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商与中央政府/失地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这矛盾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于是,我这个外行兼小人物也来置喙几句。为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首先回顾一下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据以说明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然后讨论问题的实质即"18亩耕地红线"问题,重点介绍一下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最后就茅于轼等作为经济学家的局限性进行一点分析。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回顾: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1、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人口学原理。强调人口呈指数增长,而粮食等只呈线性增长。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由此出现"马尔萨斯灾难"。但此灾难却在现实中没有出现,主要是他没有考虑科技的缘故。
2、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该书给大家对于"技术的盲目乐观"、"人类征服自然"的信念是一记重重的耳光,从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走上领导人的议程。
3、"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使中国非正常死亡数高达3000万之多。大家对此还记忆犹新。但严肃的研究发现,灾难的发生主要是当时制度、政策等人为原因。跟粮食生产本身的问题关系不大。
4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1994年写作《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引起广泛讨论。中国于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特别强调"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5、粮食生产于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后下降,耕地面积自1999年后大幅下降。
6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走高,主要是生物燃料的问题,但官方声称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根 据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出除了"三年自然灾害",近代中国整体上没有发生过粮食安全问题。而且据我所知,我还没有发现在官方文件或官员采访中提出过中国有粮 食安全问题。也没有哪个严肃的学术刊物提出过中国有粮食安全问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粮食安全问题是个伪问题。我这个结论不是仅仅从经济学意义上得出的结 论,而是从各种严肃的学术分析和历史事实得出来的结论。

粮食安全问题争论的背后是"土地问题":我赞成18亿亩耕地红线
但是,大家为什么还就粮食安全问题争论的那么起劲呢?原来大家争论的其实是中国的土地政策,尤其是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所以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土地政策才能了解这场争论的实质。而要了解土地政策那就必须好好了解中共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的决议。
根据《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及《财经》的封面报道:《地权回归》以及《专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信息:
1、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将"长久不变",并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这是为了限制村级政府对土地的支配权,让农民自己直接以当事人身份对土地进行处置、流转。

2、 改革现有征地制度。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收或征用土地;而经营性建设项目,则不应再行使征地权;保留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不变,允许其使用权进入市场, 价格由农民集体与用地者谈判。这是为了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强行征地,并且掠夺农民土地的"级差收益"。这也是为了放开地方政府垄断的"一级土地市场"。

3、中国新土地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淡化对土地的所有制管理,实行土地用途管理。这样就不会城市扩张到那里,征地的边界就在那里。这是为了强化土地规划的法律效力。同时,通过征收物业税等形式,提高土地占有的成本和使用效率。
可以看出,如果以上三点得到严格执行,那么农民的利益就能得到比较好的保障,群体事件也将急剧减少。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茅于轼根据经济学理论有如下两点:1、为什么中央要划"18亿亩耕地红线";2、 为什么要"冻结农用土地,不许可将农用地改作它用"。说实话,按照经济学这两点确实都是没有一丁点道理的。但是,或许"经济学帝国主义"太嚣张了。总是觉 得经济学可以包打天下。这样将置政治家于何地?安全问题、红线问题就很明白地告诉你了:这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学学问题。

为什么我赞成18亿亩耕地红线,因为我对中国政治"略懂",知道这是中国国情下迫不得已的"政治决定"。
但是,很多经济学家担心这会延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抬高房地产的价格。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根本就不是。下面我略作分析。
1、划定红线不是就不让城市工业用地了。每年各省都有中央下达的转用土地的指标。仅仅是此地有了农地,需要在其他地方再开垦出农地出来。也就是说耕地红线是一个"动态平衡",而不是一个"死平衡"。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地方政府就在积极地通过"以租代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等方式实际增加工业用地数量。但这些毕竟是灰色地带,土地的高压政策可以使地方政府对土地的非法蚕食相当程度地遏制在非法的地下状态。
3、经济学家忧虑设定红线会导致腐败和无效率,但是他们却无视之前中国一级土地市场都是政府垄断,而且土地价格与真正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其实通过设定红线等改革反而使政府对一级土地垄断(这据说是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的状况走向市场化,从而也使得土地价格走向市场化。
总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双重的伪问题。因为第一,中国在各种意义上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第二,大家其实打得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幌子,争得却是中国是否需要设定"18亿亩耕地红线"等土地政策。而这背后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商与中央政府/失地农民的利益博弈。
附:政策建议(黄季焜:《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
中国已经建立了十分庞大的资源和较为坚实的农业生产力基础来确保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中国也能够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保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和考虑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建立粮食安全的新框架。
1.从强调"粮食安全"向强调"口粮安全"的理念转变。为了既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又避免因此付出过高且不必要的政策代价,政府应该将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大米和小麦上,饲料粮的余缺不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2.从强调"国家粮食总量生产"向强调"家庭食物安全"的理念转变。尽管在国家层面中国不会面临食物安全问题和值得担心的威胁,但是,中国还有数千万农村家庭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或在贫困线以下,约1亿人口营养不良,许多家庭甚至处于生计危机的困境中,没有足够的食物,其家庭成员的健康和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得不到保障。食物安全政策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家庭,需要实施一系列措施提高这些家庭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保证这些家庭的食物安全。

3.强调促进生产力增长的投资,不应把资金过多地投入到生产补贴上。 中国粮食安全将主要依赖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生产补贴解决不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因此,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农业科 技创新体系,为食物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二要加大对水利、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中国食物安全提供物质基础保障;三要 加大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食物安全提供市场保障。

4.建立国家粮食储备新管理体系。国家储备粮的数量、吞吐和运作方式需透明化。准确和透明的国家储备粮及其它粮食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将有利于人们对短期和长期粮价的预期,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粮食生产、商业储备和销售。在减少国家粮食储备的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生产者和商业部门参与粮食储备,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市场。
[ 肖重发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博士生 ]
中评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