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解决

作者:卢锋 累计浏览:

谢谢张老师,各位早上好,首先祝贺天则所一年就做出了这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这个研究把粮食 安全和土地放在一块讨论,我觉得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口、土地、粮食,就是人、地、粮也三角关系,现在是到了需要重新反思的时候。因为时间问题, 我想集中在粮食的角度做几点评论,然后谈一下我个人看法。我觉得这篇报告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问题非常重要,非常有现实意义,我们都讲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总是最重要的 问题,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他总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问题在哪呢?就是过去30年,我们摆脱计划,逐步走出计划体制以后,新的环境下,我们采取什么 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现实约束边界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需要经验的研究的问题,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而这个报告我觉得在这个阶段提出系统的研究这个问 题,非常有意义。

第二,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视野、范围涉及到国内、贸易、生产、供给、消费,也讨论了历史和现实,总体来讲不是非常狭窄的分析,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来讲,在现阶段采取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视角是合适的。
第三,在方法上也是非常实证的,他首先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然后讨论了它的分析框架,有仔细的数据、分析,甚至一些数学分析,甚至有很多文献,下了相当的工夫,这也是在粮食研究中,特别是政策导向的粮食研究中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在方法上是很讲究的。这个讲究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就是刚才赵农博士介绍的,他以 粮食安全的定义基础上再界定一个度量指标,叫缺口率,然后用缺口率的分布得出一个经验研究的提纲,然后再说即便出现这个缺口也是能够解决的。其中我特别欣 赏的就是他对这个缺口率的概率的分析,我认为在技术上是非常有新意的,也是非常有方法论的技术含义的。

但是,我想说一点,我个人觉得缺口率作为一种经济分析的概念、政策讨论的概念,他可能有非 常重要的局限性,就是它的好处我能够理解,因为一个大报告需要有一个核心指标来度量你的理论概念,然后展开你的研究和结构,这个我都能理解,这也是一个考 虑。但是,刚才讨论了几种缺口率的指标,一种是总需求、总供给,但是总需求是度量不出来的。

总需求是一个理论概念,你度量的是消费,你真正能度量的缺口率是最后用的这个办法,就是我 有一个事后度量的消费指标更供给指标的关系,严格的说这两个指标总是一致的,就是从粮食平衡表来看,用USDA的粮食平衡表,一方面是供给,这个包括生 产、净进口、库存的改变,这就是一年实际供给,这边就是消费,就是耗费,你五项也好,十项也好,算的很细,但是因为他是平衡表,他定义就是平衡的。

换句话说,你度量到的缺口,你刚才讲了潜在的缺口,你也意识到里面的问题,严格的说你度量 到的缺口,简单的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统计误差,一个非常重要的统计误差是什么?就是库存改变量不容易统计,净进口还好办一些,另外就是一些损耗也不好统计。 所以,用这个东西来讨论,我理解作为你的研究要有一个中心逻辑框架,但是也有局限。另外,你定义粮食安全是什么?是指实际消费跟你定义的某种满足足够营养 和健康消费水平的关系,那是真正的逻辑含义。但是,即便你度量的缺口,你也注意到了2003年,2003年为什么有的缺口?很简单,我觉得不是因为 WTO,是90年代中后期农业保护政策,价格保护,导致周期性大量库存,我在天则所也介绍过我个人的看法,就是第三次粮食过剩。

这个缺口就是因为前面粮食过剩调节的统计表现。所以,这个结构是很讲究的,我很赞赏,但是 这个指标的设计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这个报告的结构的讲究就是他有一个主报告,下面有八个分报告,主报告引用了很多分报告的东西来支持,而且 分报告相对独立,这是很合理的。

最后,结论是可靠的。我非常同意这个结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有能力解决,并且一定程度 上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并且茅老师说了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对于我们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是传统历史时期对粮食安全形成的思维定式,更加好的协调我 们对市场经济一些重要问题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由于这个研究报告研究的意义非常重要,研究的视野也很开阔,方法也很实证和科学,结构也非常讲究,结论也很有意义,所以我觉得这个报告非常好。
刚才赵农强调的这个结论就是粮食安全问题并不存在,但是茅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资料和他在网上发表的引起很广泛议论和关注的文章提到了一个观点,我很同意,就是历史上确实有粮食安全问题。

所以,这两个话放在一块说,中国是解决了历史上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 意见,这个意见也是对天则所这个报告的补充,或者是一个发挥,从不同的角度讲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说传统的粮食安全解决了,当然大家可能不同意。我们就来 探讨他,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就要讨论这么几个子问题,我有一些数据。

(张曙光教授插话:传统粮食安全和现在讲的粮食安全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传统的粮食安全?我们需要有一个界定,实际上就是茅老师讲的马尔萨斯讲的粮食安全问题,19世纪的时候不仅中国有这个问题。
第二,我们要解释凭什么说传统定义的粮食安全早就解决了?这个和天则所的报告意思是类似的,需要结合经验探讨这个问题,结合30年改革开放,粮食经济的一些基本数据、经验和事实探讨。
第三,怎么解决的呢?其实刚才这个报告已经提到了解决的一些途径,最后,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个判断有什么政策含义。

这个问题我可以讲两个小时,但是我只有20分钟,我非常快的把一些数据和基本思路说一下。 首先看什么是传统的粮食安全,就是简单定义,粮食消费绝对水平很低,什么是很低?就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中国来讲某种意义上就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个东 西,大概就是那个指标。基本上粮食供应满足这个需要,供应是紧张的,缺乏的,紧缺是常态。这样一个粮食安全就是刚才茅老师讲的非常对,在历史时期他是人类 的宿命,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困扰,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周期性、常态性出现的粮食的饥荒就是一个指标。比如说邓云特1936年写的中国救荒史,他研究中国三 四年就有一次饥荒,因为他这个文章,西方人把中国称为灾荒之国。这是历史的情况。新中国计划经济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大饥荒就是集中的表现。如果传统 的历史的粮食安全是一个支配形态,是一个困扰社会的中心问题的话,某种问题上用最大化产量这个政策,他就是某种占优的对策,为什么?粮食总不会过剩,我过 去做研究的题目是三次粮食过剩,过剩这个题目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历史的这个参照。

那么,为什么说现在解决了呢?十多年我就说中国粮食安全内涵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变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至少可以从六七个角度看这个问题。首先,第一个角度就是从人们的经验,就是这30年,如果在座的有80后的年轻人,30岁以下的人没 有什么粮食紧缺的概念,饥荒的概念。但是,像我们这个年龄都有这个一直,所以这是简单的经验,这就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几乎可以作为前提的。但是,因为种种 原因,这个问题一直不能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所以还要论证。

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论证,刚才赵农讲的一般认为粮食问题改善的重要指标就是恩格尔 系数,我们有城市、农村的,过去30年0.68、0.58降到0.36和0.43,降幅是38%和37%,这个就可以造成粮食安全改进的一个指标,然后我 们研究怎么得到这个指标的,这是很好的量化的指标,你看我们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什么?用市场和政府各种手段,保障任何人任何时点满足健康的基本的需求,这就 是一个基准,那么0.68、0.58就是一个基准,它的改进就是这个基础上的提升。现在我们的消费有了一个缓冲层,并不是粮食稍微减少了一点供给就天下大 乱,为什么?你要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来看,如果是50年代的恩格尔系数更高,因为有不同的恩格尔系数的估计,有食物支出的估计,更高的是80%,这个是可 以理解的,就是饥荒时期,所有人愿意把所有支出购买食物,他的恩格尔系数接近100%。当然,0.36和0.43表明了中国消费现状足有能力抵抗一个冲 击,何况这个冲击有没有还不知道。

第二,食物经济文献反应消费改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你在营养食物构成中,动物的 摄入量占比例大小。我们知道我们这么多年肉、蛋、鱼、奶的消费量在城市增加至少一倍,农村可能更多一些,这个也是一个经验,比如改革开放前大家要说吃一顿 肉是很稀罕的,在城市里面现在即便是最低收入的农民工,夏天在大排挡里面,喝点啤酒,吃羊肉串,这已经是消费的常态了。但是,也有不好的问题,就是过量消 费,中国农村居民酒类消费增加了十倍,就是中国酒的消费比牛奶还多,这是过量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已经不是安全问题,是教育大家改进消费结构问题。

还有产量,总的来讲有波动,波动不是因为气侯,而是因为政策和市场的原因,比如说这 个大坑,就是因为这太高了,包括在这我们进口2000多吨粮食,后来你算一算,他处理陈化粮,就是1995、1996年粮价最高的时候,产量也最高,我们 进口2000多吨粮食,这个过了几年作为陈化粮处理掉。我算了以下,就是进口了粮食,然后倒在大海里面,这种方式跟你过了几年以600块钱的价格处理掉, 这个成本是一样的。就是说明这太高,就是赵老师说为什么2003年大家没有感觉,就是说他是在挖库存,当时我说这个库存都不敢相信,农村和城市的库存相当 于全年消费量一倍还多。我跟宋老师也讨论过,我们都不太相信。但是,你现在看这个数据,还真得相信,为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大坑出现以后,一点感觉都没有, 食物大家吃的挺好的,很稳定,各方面都很好,价格也很低。所以,1998年我讲可能过几年要调整,但是这个调整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长,这就是我在天则所做 的报告。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就是用农本数据算劳动生产率,我讲的是单位时间,基本平均过去30年是5-8%的 水平增长。所以,讲农业是弱质产业,和这个数据是不相符的,农业生产力提高是非常快的,科技进步的水平增加非常高的,这个是可以满足我们人口增长、消费增 加、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增长每年1%,劳动力转移1%,收入提高之后增加3%,大概劳动生产率和这个大数的增长是符合的。再看市场的价格是怎么样呢? 就是反应稀缺度变化的价格,剧烈的波动,总体来讲三项谷物价格趋势是下降的。你说粮食越来越紧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表现价格越来越高,可是我们看到确 实是大体下降的,尽管有一个周期的波动,就说明他并没有一个长期的紧缺不断增加的表现。还有库存,库存中国是超量丰裕的,去年在最紧张的时候,我们执行粮 食出口数量管制的时候,同时我们领导人说有2.5亿库存,这是4月份讲的,因为库存一定要看时间的,他基本上是节转库存,完全是富裕的,而不是流动的,所 以节转库存是2.5亿吨,这是非常高的数据,相当于全年的接近50%的消费量,FAO认为18-21%就足够了。贸易依存度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高,现在是 最高的,现在我觉得我们可能更在酝酿一场过量的库存,实际上这个故事跟1995、1996年有点像,整个粮食是往下走的,去年该出口的时候我们不出口,现 在粮食价格下降的时候我们要提高价格,反而大量进口。从进口依存吨的趋势来看,大概只有3-4%,日本的依存度是多少?50-60%,日本的粮食安全不是 很好吗?这个也时间我们没有问题。再说这个依存度就是10-15%,也未必影响粮食安全,实际上也不是这样,为什么?就像赵农讲,我们谷物是出口的,主要 进口是大豆。从需求来讲,收入弹性基本上已经为零和负值,这个经济含义是什么?如果我们食物结构的动物产品改进是可持续的,收入的增加不可能导致消费增 加。再加上人口变化趋势,中国粮食消费量会见顶于5.5-5.8亿吨,这个跟去年产量差5-4%,跟去年表观消费量不到10%,这些完全进口的话,中国依 存度也不会超过15%。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科技进步,我的同事做的数据,农膜的故事,我们去年覆盖量是 2.8亿亩,我们往往从耕地的角度看,但是没有看到我们技术变化在功能上对耕地的替代,这些数据都是反应技术的变化。还有一个就是体制,如果没有市场化的 体制,农民不会对技术做出反应。具体的实现机制,我十多年前就讲了,短期调节靠库存和贸易,中期调节是市场价格和产量互动,长期调节是靠科技和体制。这里 面最重要的是价格,为什么呢?贸易和库存的调节大家都能理解,长期的变化自然就会发生,关键是价格一变以后,价格一涨大家就觉得危机来了,价格一跌,产量 一低,大家觉得粮食又危机了,这是最关键的。我们这个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粮食价格对确实的改变是偏离,跟产量对趋势的偏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正相关,这个数 字是0.22,基本上是粮食产量对价格的弹性,基本上价格上涨10%,产量就会上升2%,就是有一个外部冲击,价格就会升,过一年以后,产量就会升。但 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什么东西?他会在外部完全独立的导致消费减少和供给减少2%,所以你有一个10%的实际价格变化会导致2-4%的产量变化,其实足以 应付冲击。

所以,中国传统的、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解决了,他至少有两点政策含义。第一,尽 管传统的粮食安全也可能是一个稻草人,但是现在我们面临一个食物安全问题,我们应该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传统的粮食安全还有一些内容 在,比如要提高科技,要治理食物和粮食生产带来的环境压力,因为大量的用花费、农药。减少价格和贸易干预,放松流通管制,提高效率。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 国解决粮食安全传统的问题,是在小农户和大市场,甚至全球化背景下解决的,中国食物出口到全世界各地。在这样的格局下,食物的品质、卫生,什么三聚氰胺、 孔雀绿、苏丹红这些东西成了更难的东西,比提高产量更难。为什么?比如我们到蒙牛去看农户,有两三头牛的农户,也有几千头牛的农场,这个结构我们会长期存 在,这样对于我们控制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国际关系都很重要,这个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一点不比提高产量容易。

最后一点,对于我们反思中国传统的人口、土地、粮食这个三角关系思维认识定势,我们 在很长历史时期认为人口是刚性增长,人地关系是紧张的,粮食是紧缺的。所以,我们要最严厉控制人口,最严格措施管制提出利用,最大量的资源促进粮食生产。 但是,这些问题到了重新反思的问题,比如最近我们做了一些人口研究,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1.4-1.5了,政府可能不同意,但是我们有非常好的证 据,什么意思?

这个比例如果维持十代人,中国人口是现在的2.8%,比韩国还少。然后是土地,报告 里面谈到是18亿亩,这个我同意,但是刚才有一个成都的研究,农村的住宅地,即便在成都这样土地高度紧张的地区,农村的住宅地平均有400平米,他城市化 之后,至少可以释放出两三百平米的住宅地,全部释放出来就有一亿亩建设用地。即便这一条,来解决中国城市化的耕地也是足够了。这样的改革使得农民可以分享 地租增值利益,解决城市化工地。所以,科学的评估粮食安全的变化,对于我们反思人口和土地政策也是有利的。

最后,茅老师这个团队的研究报告增进了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解,对于我们新时期反思这样一个三角关系传统认识思维的历史定势非常有意义,我祝贺这个成果,非常感谢有这次学习机会。谢谢。
(本文是作者在2009年2月25日"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项目"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稿未经作者审阅)
中评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