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本分Ⅱ》

作者:姚中秋 累计浏览:
作者:姚中秋
过去十几年来,我始终以自己孱弱的笔墨,关注、书写社会各群体的不平、痛苦与希望。2010年,若干这方面的文章结集为一本时评集出版,编辑孙国勇先生确定了一个书名:《政府的本分》。这个书名确实非常恰当,眼前这本时评集也就沿用此名。
我的讨论从土地问题入手,且以各个社会群体关涉土地之权利为中心。《尚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之父母;惟人,天地之灵。"人受命于天,而立足于地。土地是生存之本,即便工业时代,依然如此。因而,地权配置,构成所有社会经济体制之骨干——孙中山先生也正是基于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地租拉大的现实而提出其民生主义理论,民生主义的核心正是土地权利与收益之合理分配。
过去十几年中国最为重要、深刻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正是土地的权利与收益之重新分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过程,所有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改建,所有城市也在大规模扩张,财富就在此过程中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因此而引发社会财富之大规模的再配置。
不能不说,这样的再配置过程存在严重的不公:发生在城市的所谓"房屋拆迁"与针对农民土地的征收,都存在严重不公。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权利的初始配置不公:在城市,政府不承认市民对于自己房屋所占土地之产权,而今针对房屋进行补偿;法律虽然规定了农民对于土地拥有所有权,但法律却禁止农民开发其建设用地,只能经由政府征地的程序,卷入城市化,政府对农民开发形成的小产权房,始终采取打击政策。这样的城市化过程把农民排除在外,农民不能分享其土地城市化的收益:地方政府借助权力,以十分低廉的补偿征收农民土地。
政府通过上述两个渠道取得土地,转身以高价出售给房企业主或者地产开发商,后者开发房屋,出售给市民。这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社会政治格局: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站在一边,政府从土地上获得巨额预算外财政收入,开发商获得巨额垄断性利润。政府进行的拆迁或者征地,大多数基于盈利性的商业开发目的,这个时候政府像个公司。不过,政府也毫不犹豫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乃至暴力,对付市民或者农民。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市民或者农民,经常投高无门:行政复议无用,司法无能,上访无效。
这样的社会政治格局促成了一次大幅度的土地产权与利益的再分配:政府获得大量土地之所有权,也即国有土地范围大幅度扩展,同时获得了大量土地增值收益。房地产商获得了大量开发收益。这两者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盟,共同推动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城市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群从中积累一些财富,城市中产阶级群体就是因此而快速兴起的,但这个群体内部的家庭财富差异,又因为房屋占有量之不同而急剧扩大。同时,大量人口失去了土地,他们中有些人,主要是城近郊的被征地农民,获得了不菲的货币补偿,但被抛出原有的社会生存形态。大量普通被征地农民则失去土地,又只获得菲薄的补偿,而成为失地农民。
换言之,过去十年的土地权益再配置过程,固然促成了经济繁荣——这尤其表现为城市的繁荣,但也快速拉大了财富差距:城乡之间、城市内部的财富差距都在扩大。尤其是,很多人遭到或者自认为遭到不公平对待,社会不满在增加、发酵,尤其是频繁发生的政府暴力拆迁、征地、民众以死抗争之惨烈景象,急剧地激化官民之间、贫富之间的对立情绪,这种情绪弥漫于整个社会,恶化社会心理,撕裂社会团体。换言之,繁荣没有稳定秩序,反而在侵蚀秩序。
所有这些严重问题之根源,,或者说,当前中国社会主要问题之根源,正在于政府没有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本分,没有守住自己的本分,有的时候是无权、无力,经常是越权、滥权。对于政府何以如此,本书最后一部分有所反思。本书的讨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我的基本结论,一言以蔽之:政府明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本分,具体而言即是《大学》的一句话:"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坦率地说,我得对读者说一声抱歉,因为,本书所讨论的主题,与《政府的本分》有所重复,书内各篇也多有重复。这几年来,报纸编辑来约稿,我经常说:这个题目,我已经写过很多遍了,实在没得可写了。就同样的议题,以差不多同样的议论,占用报纸版面和读者时间,总觉得有点不道德。但是,有的时候,我仍然不能不去写它。因为,那些不断重复的事情及其背后的制度,实在太不合理,而遭遇不公的民众,则总是活生生地,我不能不说话。孔子说:"见义而不为,无勇也"。而我也会安慰自己,也许,自己的文字对于现状的改变会有一点好处——不管有没有,我都要写,求我心安耳。
本书文字多写作于20092010年。除两三篇外,绝大多数公开发表过,多数在报刊,少数在网络媒体,另有两三篇会议发言稿。报刊发表集中于《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时代周报》等。感谢这些报纸的编辑,他们的邀约或者容忍,让我有机会呈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喜怒哀乐。
这些文章为报纸所写,通常较为短小,无法展开讨论。利用编辑文集的机会,我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连缀成章,这样,当然,其中难免有一些重复,但或者可收变奏之效果。
这几年来,我的兴趣已经转向儒家义理研究,并致力于重新解释和书写中国历史,因而,时评的写作已有所减少。不过,我仍然会写作时评。这是一个读书人对生民、对时代承担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
秋风
壬辰初夏于三里河
卷一追问房价畸高
3 高房价是政府造成的
11 合谋的房地产体制
22 经济已是中国之癌
30 地制扭曲,城市化扭曲
39 城市化模式需要一场革命
卷二揭底拆迁制度
47"拆迁"的法理混乱
55 权力滥用导致拆迁泛滥
63 大规模拆迁背后的政治算计
68 顺天应人,废除拆迁制度
73 征收比拆迁好在哪儿
79 以权力征收,只能是例外
87 土地征收立法的几个关键问题
94 民主程序与土地征收
卷三辨析市民地权
101 堂堂正正做"地主"
106 不必为"70年大限"焦虑
114 让人们拥有永久性墓地
117 谁来改造城市
122 理解"城中村"现象
——《未来没有城中村》序言
127 "城中村"也是城市
135 重构土地法体系
143 土地立法,必也正名乎
卷四捍卫农民地权
153 抢农民土地,花样繁多
162 农民地权的主要威胁是地方政府
168 征地制度下的财富之祸
173 明智地面对农民的地权要求
182 "小产权房"的产权并不小
190 面对小产权房,承认是唯一出路
197 还地权于农民
204 土地产权与乡村文明
卷五反思政府气质
215 商人的经济学与治国者的经济学
221 中国改革受了肤浅经济学的误导
231 增长主义迷信的陷阱
237 增长主义迷信娇惯企业
245 土地财政依赖症
253 收费上瘾的政府
261 破除增长主义迷信
269 反对物质主义,归向发展正道
275《政府的本分II》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