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6集)

作者: 累计浏览:

呈现给读者的是《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系列的第6集,其内容包括了2004-2007四年的16个季度分析报告。这四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经济运行的风险也进一步积累和加剧。因此,本书的讨论就很值得人们关注。

从1997年开始,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进行宏观经济形势的季度分析,现在已经进入了第12个年头,能够坚持去做,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宏观经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公共产品,一家民间机构居然连续10多年提供一种公共产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10多年的长期观察、连续追踪、系统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也是不言自明的。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时候,宏观经济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加之,随着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变化万千,常讲常新。因而,在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宏观经济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机构也多了起来。较早进入的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证券市场周刊,近一、两年进入的机构有: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国际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国家统计局等等,据说,还有一些机构准备进入。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些机构进入以后没有坚持下来。能够坚持下来的机构,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因而,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市场格局和竞争态势。此外,还有业界为了本身业务开展的宏观经济分析。

在参与宏观经济分析的机构中,有的以经济预测为主,有的以现状和走势分析为重,有的着重于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议,有的侧重于宏观和金融形势,有的侧重于宏观和产业分析,我们的特色则在于宏观政策效应和体制分析的结合,有时不免还要引申至一些必要的理论上的讨论。如,在2006年第2季度的分析报告中指出,理论上的混淆造成了政策操作上的失当,进而区分和讨论了宏观调控、政府管制与发展战略的内容性质和对象范围问题。有的反映了官方的观点,有的具有半官半民的特色,我们的讨论完全是一种独立的民间声音。如,2004年第4季度的分析报告对两税合一改革考验政府治理的讨论,2006年第3季度的分析报告对政府竞争中的"诸候"和"王爷"的讨论,2007年关于经济运行风险问题的多次讨论,就颇具代表性。有的定期提供一个宏观分析报告在报刊发表,有的定期举办宏观论坛进行讨论,有的采取专家问卷调查形式,有的建立宏观计量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我们则是将报告和论坛结合。每个季度先撰写一个1-2万字的研究报告,提出我们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然后举办一次"宏观中国"论坛,发布报告,进行讨论,最后将报告在《中国证券报》发表,其他报刊和各大网站有的报道,有的摘要发表。

关于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的结构、逻辑和方法,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我们所做的季度分析报告包括五个部分,第一、二两个部分主要是对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记录和描述,第一部分是通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四大指标,从"总量态势"上加以描述和把握。第二部分是通过投资和消费、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财政收支和货币金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分别从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因素与结构"上予以记述。报告的重心是第三、四部分的"政策及效应"和"体制分析",这两部分的特点是从前两部分的描述中提出问题,特别是抓住其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发生的重大事件,一方面讨论造成前述运行结果的政策原因和体制背景,另一方面是分析这种政策操作和体制安排的利弊得失,并从这种分析中得出相应的政策结论和政策建议。这里的讨论有两个方面,一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和操作,不仅要指出应当如何和需要怎样,而且要进一步说明这样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二是现实可能的选择和操作及其与实际选择和操作之间的差异,不仅说明其中的进步,而且揭示其中的问题,不仅要说明其中的约束条件,而且要指出进一步改进的出路。这样就避免了通常要怎么样、要怎么样的简单讨论,使得本报告的分析显现出一定的厚重和深度。这也是本报告的主要特色,外界对本报告的关注和重视也在这里。第五部分是"趋势预测",通常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下一季度或者全年的经济走势做出判断和预测。

在第5集的前言中,笔者曾经指出,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存在着三个比较复杂的矛盾或者三对难以把握的关系,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是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货币变量和实际变量的关系问题;二是经济运行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问题;三是宏观总体运行和微观体制、行为的关系问题。在不同的形势下,三个问题情况不同,在宏观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如果说2003年和2004年的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造成了货币变量和实际变量的失衡,使得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成为宏观经济分析和调控中的主要问题,内外均衡以及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与此密切相关,那么,在2005年以后,由于长期实施对外向经济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快速增长,双剩余和双顺差继续扩大,汇率升值预期持续存在,使得内外经济失衡成为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造成了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以及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双重扭曲,进而提出和讨论了调整内外经济关系和汇率升值的问题。央行2005年7月21日及其以后的汇率体制调整和政策操作,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也为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打开了空间,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其实际效应。特别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一方面流向实体经济,造成投资过旺,另一方面,流向资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资产泡沫膨胀,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和危机,加之,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金融动荡调整加剧,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明显,需要我们认真应对。在本论文集中,我们对此有着比较深入和广泛的讨论。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的调整严重滞后。政府收入增长是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2倍,也是一种失衡的表现。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虽然千呼万唤,姗姗来迟,但2007年的两会终于通过实施,终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但增值税转型问题却一波三折,至今仍在试点,因而由流转税为主向所得税为主的转变还未及考虑。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一直在起征点上打转转,未考虑家庭人均收入的合理负担问题。至于土地物业和资源税的改革,至今还停留在口头上。如果说收入政策问题不小,那么支出政策的问题更大,主要是政府没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扭曲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而且影响到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在本报告集中,对体制问题的讨论除了具体涉及到金融体制、汇率体制和财政体制等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关于要素市场化改革问题,一个是关于政府体制改革问题,二者又密切相关。前者是从关于改革攻坚的讨论提出问题,既然确立改革攻坚年,那么,攻坚的目标对准什么,就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鉴于产品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要素市场化改革则大大滞后,不仅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经济结构失衡,而且造成财富的逆向转移,即从国内向国外的转移,从穷国向富国的转移,从一般部门向垄断部门的转移,从个人向政府转移,从劳动者向资产所有者的转移,导致了分配严重不公,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分裂。事实上,宏观波动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也直接导源于资金要素和土地要素的政府管制和国有垄断造成的相对价格扭曲。这既是中国改革方式选择的结果,也是改革中最困难的事情,因而成为继续改革的重点和攻坚的目标。资源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自然是题中就有之义。后者是由于在2004年和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政府突出行政手段的行为方式引发的,不仅严格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加强窗口指导,关闭企业和停止土地审批,而且直接进行价格干预,用扭曲相对价格关系的办法来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就违背了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原则。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政府的行政控制能力很强,但是管理能力和合法化能力较弱,行政手段的刚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不一刀切,不可能没有扭曲,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体制上的停滞和倒退,一方面强化了体制和政策上的歧视和不公平,另一方面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加剧了政府之间凭借公共权力的经济竞争,进而造成了政府治理的危机。由于政府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竞争和行政垄断的加剧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体制根源,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宏观调控不是调节市场和企业行为,而是调控政府行为。因而,在2005、2006和2007年的分析报告中,从不同方面进一步讨论和分析了规范政府竞争和打破行政垄断的问题。

本报告集中收入的文章是本人主持和主笔的合作研究和集体成果,除了参与报告执笔的作者有所变化以外,2005年是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的。

为了使大家能够比较快地了解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最新情况,然后再回过头去探寻和理解它的变化过程和进展脉络,本书的编排采取了逆时间顺序的方式,即先排2007年,再依次是此前的年份,在四个季度中先排第四季度,再依向前排其他三个季度。

本书的出版得到山西经济出版社赵建廷社长和李慧平责任编辑的大力帮助,编辑工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同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余大章、张良、周钦等做了很多具体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2008-01-28,于北京方庄芳城园

00, 前言
2007
01, 国际金融动荡加剧 国内经济风险积累
    ――2007年第4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02, 经济增长迅速 运行风险加大
    ――2007年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03, 国内问题是本 结构政策为上
    ――2007年第2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04, 经济失衡在加剧 政策调整宜深入
    ――2007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2006
05, 经济前景尚好 行政垄断堪忧
――2006年第4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06, 重视增长质量 规范政府竞争
――2006年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07, 经济高位加速 结构严重失衡
――2006年第2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08, 经济强劲需调整 方向正确观实效
――2006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2005
09, 稳定预期调结构 打破垄断促转型
――2005年第4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10, 运行平稳 结构失衡 调整优先
――2005年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11, 延缓周期下行过程 关注经济长期发展
――2005年第2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12, 宏观开局强势依旧 改革攻坚急待落实
――2005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2004
13, 经济稳定回落 税改考验政府
――2004年第4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14, GDP增速平衡回落 宏观调控需长短结合
――2004年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15, 经济景气明显回落 政府改革需要推进
――2004年第2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16, 政府过热在体制 改革统筹宜联动
――2004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