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第1期

作者: 累计浏览:

近二、三十年来,在现代经济学中,契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又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本期"主题研讨"专栏发表了陈志俊、丁利和柯荣住的文章,对这一论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前人关于不完全契约的研究集中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本身,虽然对造成契约不完全的因素做出了全面深入的处理,并解释了不完全契约存在的合理性,但提出的解决办法不是将契约转化为制度安排(控制权),就是需要满足的条件(福利中性)过强。《不完全契约理论:另一种视角》一文紧抓住不完全契约最重要的假定是"状态的不可描述性",运用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方法及其取得的进展,通过对状态空间和状态值空间的分划,重新定义和刻划了"状态的可描述"和"状态的不可描述",把不完全契约转变为完全而不完美契约,进而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研究重心,从考察契约的不完全性本身推进到分析契约的不完备程度,提出了一个与经典方法不同的解决契约不完全性的方法。《契约的时间维度:隐性激励下组织岗位的最优任期》一文集中讨论了契约期限问题。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中,时间因素被单位化了,是外生给定的,要么期限为零,要么期限无限,动态契约问题实际上是在瞬间决定的。柯文以前人开创的隐性激励模型为基础,引入了任期和任数的因素,发展了一个把契约安排的时间内生化的模型,不仅证明了最优任期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构造了一个对代理人的激励和选择这一组织和制度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功能进行分析的统一框架,把契约理论从利益激励的单维度分析,推向既包括激励方案又包括时效选择的多维度讨论。这些讨论对人类的知识积累做出了一点点贡缺,即使这种贡献很小,但都是再好的提倡和推崇的。这是符合本刊的办刊宗旨的。

本期的"学术专论"包括了广泛而重要的论题。黎秀蓉的文章是一篇案例研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探索了制度的形成;张曙光和赵农的文章从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切入,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路风的文章提出了国有企业及其转变的三个命题,揭示了在一般性制度框架下发展出来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及其与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邓正来的文章是其长期研究哈耶克理论的一个最新成果,这种沉下心去潜心做学问的态度很值得效法;汪晖和黄兴涛讨论的是思想史的问题,讨论对象的历史时段也彼此相接,前者把清朝时期的今文经学不仅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来研究,而且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来分析,既着眼于经学本身的变化,揭示出晚清思想的意义及其变化轨迹,又着重于其与政治实践和法律实践的互动,不仅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的依据,而且重新探讨了"中国"的含意和重建"中国"的理解,后者系统地考察了"中华民族"观念从萌生到最终在全社会确立的过程,改变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重"自在的民族实体"而轻"自觉的民族实体"的偏向,这一研究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和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论题综述"和"学术书评"是本刊的两个重点栏目,前者专门刊载各个学科领域中专题性和综合性评述文章,以推进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一环;后者专门发表批评性和讨论性学术评论文章,以推动学术批评和学术评论的发展,这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本期这两个专栏刊发的文章又密切相关,杨小凯的"分工网络超边际分析文献综述",分别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讨论。而程炼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能否由挑战者变成继任者"一文,则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和批评,并分析了其与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异同,既肯定了他们做出的巨大贡献,又指出了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邓正来 张曙光:走向自主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刊词)
编者按语
主题研讨:契约理论

陈志俊 丁利: 不完全契约理论:另一种视角
柯荣住: 契约的时间维度:隐性激励下组织岗位的最优任期
学术专论
黎秀蓉: 制度是博弈的结果:一个尝试——以西安市城市交通客运市场制度变迁为例
张曙光 赵农: 决策权的配置与决策方式的变迁 ——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系统思考
路风: 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
邓正来: 哈耶克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
汪晖: 礼仪中国的观念与帝国的合法性——今文经学的'内外'观与清朝的帝国视野及其演变
黄兴涛 : 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论题综述(经济学)
杨小凯: 分工网络超边际分析文献综述
学术书评
程炼: 新兴古典经济学:能否由挑战者变成继任者
郑戈: 知识与人的社会行动
论著评介
秦亚青: 国际规制与国际合作——评介《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孙温平: 新制度主义潮流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评《架构政治——比较政治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孙柏理: 政治过程中的制度——马奇和奥尔森《重新发现的制度:政治学的组织基础》一书简介
薛珂: 从个体理性选择到社会文化演进——《社会的粘合:对社会秩序的研究》评介
李猛: 评介Nietzsches Antisociology: Subjectified Culture and the End of history
李康: 评介Why is Classical Thory Class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