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讯
    人物资讯

茅于轼谈企业赚钱才是市场的道德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3-06-27 累计浏览


 
201361516,“天则茅于轼学术思想传授班”第三期在上海举行。本期讲师有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茅于轼、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终身教授徐滇庆以及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赵农,参加学习的学员共有34名。此次课程由茅于轼老师主讲“市场经济的道德问题”。另外还有徐滇庆老师关于房地产“底数清,调控才准”的讲座。

 
科学思维观
 
老师分别在51516日的两个上午进行授课。首先,茅老师对学员们前两次课程的心得以及提出的问题做了点评与回应。一名学员提问:关系国民经济重大的商品的价格是否应该由国家管理?茅老师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相信政府还是相信市场的问题,是政府管价还是市场管价更好的问题。市场控价比政府控价更可信的原因在于,市场价格是所有人买卖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客观价格,而政府管价只是几个人在控制价格。有些学者和官员以市场调节会出现安全问题为由支持政府控价,而实际上只有在战争或者自然灾害等等特殊情况下市场才会鞭长莫及,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就要有储备,包括粮食储备、石油储备等等。人们往往只看到市场失灵,看不到政府更容易失灵。人类重大的灾难都是政府造成的,极少数是市场造成的。
 
在很多社会问题中,在学风问题上,科学一直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失的。茅老师指出,“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没有科学的民主和一个逻辑错误的革命,其典型事例就是文化大革命。”他认为五四提出“民主”和“科学”,但是以后更多是谈民主而忘了科学,所以至今一百年来对于科学的认识不足和思想的科学性缺失是当今社会一个重大的问题。百年来中国人遭受的灾难都和不科学有关。科学是求真理的,第一要求真,第二要讲理。
 
有学员提出左派思想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不公,老师指出这种不公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人权保护,一种是贫富差距。人权上的不公平是应该消除的,消除了特权,人权自然而然就有了。人人平等是在权利上的平等,是在起点上平等,而不是在收入上的平等。权利平等的结果一定是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是一定存在的,但不要有太大的贫富差距。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根本就是要取消特权,取消资源流动性的障碍,消除低收入到中高收入渠道的障碍。毛泽东只讲终点平等,不讲起点公平。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穷人都变富,只能把富人都变穷;没有办法把愚人变聪明,只能把聪明人搞笨。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全世界追求终点平等的国家有好几个,例如委内瑞拉、印度有些毛派分子掌权的邦、津巴布韦,经济都搞得一塌糊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讲人权平等,讲起点平等,而不是终点平等。从历史上来看,人们追求平等,实现权利平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斗争努力,而立竿见影的平等就是左派思想中打倒富人的平等。
 
价格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关于择优分配理论,茅老师做了一点补充:从计划到市场有一条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自由竞争。择优分配本身是适合计划经济的思维。如果有自由竞争,供求曲线有一个均衡价格,那么统一的边际产出率自然而然就达到了。以分配化肥生产粮食为例,如果我们按照计划经济,就要把每块土地的化肥投入产出曲线用做实验的方法求出来,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有了市场,有自由竞争,有供求,有粮食与化肥交换价格的浮动,就会指导农民按照最优的方法去分配化肥的使用。推而广之,自由竞争的市场把生产环节的各种商品、服务的供给量和社会上对这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两者相对应,使得供需平衡实现最优。这里的关键点是价格的浮动,供不应求时涨价;供过于求时落价。
 
在保护世界市场自由贸易方面,茅老师认为抵制日货其内在原因是国家用商业来达到政治目标,这往往会造成损人损己。根据择优分配原理,商品的价格必须统一(不计入运费等成本的差异)石油的价格不统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挪威在这方面就做得好,挪威是一个水利资源丰富的国家,所以电价很低,比北欧其他国家都低。这违背了择优分配原理。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提高挪威的国内电价。并把节约下来的电力出口。虽然遭到国内企业的反对,但是挪威政府坚决执行,使国内的电价和国际市场电价一样高,这种统一的电价就可以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很大的资源节约。相反,俄罗斯、埃及、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油价都是偏低的,结果造成浪费。所以,全世界资源要节约,一个巨大的机会就是国内价钱跟国际价钱要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市场提供了巨大的节约的机会,他可以使得人类的财富增加很多。而自由贸易是促进统一价格的实现以及节约资源、增加财富的途径。
 
老师提出:对于中国将来地区经济的前景,不要花费力气去平衡收入。虽然按照择优分配原理,全国的工资应该是一样,资金回报率也是一样的。但是进一步,茅老师用美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化给大家讲解了,在自由流动条件下,为什么人均收入没有趋于一致,而是各地区以平行线上升的趋势来呈现的。他指出,人的流动不是看绝对收入高低,而是看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就业多的地方、房价涨地高的地方、开工面积多的地方,其经济增长率就高,也就更能吸引劳动力。瞄准经济增长率结果就是把增长率的差别消除了,所以呈现了平行线规律,各地区的增长率是一样的。许多人都以为美国的人口流动性很高,搬家很自由,在这样的条件下低收入地区的人流向高收入地区,结果会使各地的人均GDP逐渐趋于一致。但是事实上美国各地区的人均GDP完全没有趋于一致的现象,相反倒是人均GDP的增长率趋于一致,就是美国九大地区人均GDP在过去50年中的变化曲线一直是保持平行的,曲线丝毫没有收敛趋于一致的现象。其结果是收入高的地方比收入低的地方人均GDP相差超过50%。茅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用60年到80年的数据发现了这个规律。现在又过去了30年,曲线平行的规律没有变,证明了这个规律依然有效。我们可以拿美国的经验来看中国未来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化,也不会逐渐趋于一致,存在差别是自然的。择优分配原理的另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把离散问题推广到连续问题,把个别边际产出的差别取消了,把多个边际产出统一起来。

 
企业道德观
 
对学生心得总结和补充之后,茅老师正式开始了关于市场道德的授课。他首先讲到道德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亚当•斯密写的两本书《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就是强调人要追求自利对社会才有好处。斯密关于道德的解释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他整个把道德观念的基础重新放在一个合乎逻辑的基础上来做解释。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就是自利不损人,即每个人都是自利的,每个人也是不可损人的。不能认为世界上干坏事都是自利干出来的,干坏事和私心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的。
 
这个观念可以用来正确认识企业的作用和目的:在茅老师看来,企业为人民服务,但它是通过赚钱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企业赚钱才是最根本的。反过来讲,企业赔钱,就是对社会造成了破坏,消灭了财富。茅老师举了铁路要不要涨价票价和山西是产煤还是赚钱的例子,说明中国改革以前不讲赚钱只讲生产物品,这样的劳动是消灭财富的。因此企业要赚钱,要自利,才是对社会做贡献,但是前提是钱能够不受障碍地买到一切商品。这时候钱就是财富,赚钱就是创造财富。逻辑上就讲得通了。何以企业要赚钱而不是为人民服务?因为企业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人民最需要的,次需要的。他们的生产如果不是瞄准赚钱,就会生产不是最需要的商品,甚至生产出提供浪费的产品。在市场上最需要的商品价格最高,生产价高的商品能够赚钱。
 
利人利己观
 
老师假设了人在自利和人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两种清况所产生的后果,讲解了市场道德的基础是自利。从假设到推论的结果是一个逻辑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实验的结论:买卖双方利益是对立的,有的能成交,而有的不能成交,各方追求自利才会有一个均衡点,大家达成协议都有利益可享。此外,这个协议能否达成,还需要有一个第三方作参考,或者用市场作参考。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的有均衡点,有的没有均衡点。有均衡点的关系可以求得双赢解,否则不可能有双赢解。比如主权,领土,国家尊严,都没有均衡点,你赢了我必须得输,我赢了你必须得输,结果只能是你死我活。但是商业活动都有均衡点。表面上看,买卖双方利益是对立的。买方要压价,卖方要提价。但是他们有均衡点,经过讨价还价最后能够达成一致,就是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成交,双方都赢利。在国际关系中有时候可以将没有均衡点的关系转化为有均衡点的关系。比如钓鱼岛的问题,如果从主权,领土出发是没有均衡点的。如果换一种思路,变成资源开发问题就有均衡点了。让政治家退出,由企业家去谈。他们必定能谈成。因为谈不成大家都没好处,谈成了大家都有好处。企业家瞄准利益,不管尊严不尊严,问题就有解了。可见讲利益,不但不会伤害人,还能避免冲突。这是过去把自私看成万恶之源的人绝对想不到的。
 
在市场上,利己的同时就是利了他人。卖方赚得利润,买方赚到的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来源于社会分工,一架飞机、一台电脑的背后凝结着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人的智慧和劳动。我们花一两千就可以坐飞机,三四千就可以买一台电脑。如果仅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那么也许连一支铅笔也做不出来,更何况一台电脑或者是一架飞机。企业赚得的利润是显而易见的;消费者享受到的消费者剩余就是企业为人民服务了,而这个却不能直观地看出来,但是它确实存在。企业赚钱和消费者剩余两者大小的比较很难说。所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福利,自己赚钱的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消费者剩余,利人利己,这就是合乎道德的事情。
 
人权、市场与道德
 
老师利用世界人口寿命图,指出了人权和市场何时产生。世界人口和寿命从1800年以后突然陡升,人口变多了,寿命也变长了。1800年以前的数据几乎是一条水平线。茅老师认为1800年出现大的变化,根本原因是由于有了人权,人权产生了市场,它背后的道德观起了很大的变化,即认为自利是好的。市场出现以前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互相矛盾、互相斗争的,市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变得更加合作了。市场出现以后大家靠挣钱享受,这跟以前靠当官享受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当官是有排他性的,不能人人当官,而赚钱恰恰相反,是互补性的,双方都有利益,双方都赚钱,是利人利己的。
 
市场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对于道德的认识,它的出现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市场消灭了争夺资源的战争。以前没有全球经济一体化,靠战争得到资源。现在全球的资源都可以靠市场去买卖。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过去它没有资源但是要发展,于是看上了中国的东三省,1931年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当然,日本的侵略战争失败了。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资源的穷国,但是是经济的强国。因为资源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全球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中、日、美等国都要进口石油,但是绝不会因为争夺石油资源而打仗。因为有全球的石油市场在。这和二战以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所以,资源不成为一个约束了,资源也不成为一个特别有利的条件了。没有资源的地方一样可以非常富,有资源的地方一样可以非常穷,非洲国家就是这样,资源很丰富,但是很穷。获取资源要花钱购买,但是战争耗费的金钱要比买石油花费的金钱多得多。现在中国也走上了这条路,石油,铁矿石,木材等都大量从国外购买。否则的话,中国不可能这样顺利地发展。
 
对于人权产生的探讨也引发了学员们的热议。学生李健认为从哲学的角度、人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欧洲的黑暗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上帝死了,人是自己的主人。对此,学生滕帆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新思想的产生的基础是“自由”,就是在宽容和平等的基础上有了人权。茅老师认为人权的产生是由于西欧是政教分离的,当一个国家有两个权威就会有矛盾,新思想可能就是在权力空隙的地方产生的。另外欧洲有很多小的国家,一种新思想受到一国的迫害就可以跑到其他国家,由于两国的矛盾也许就能受到庇护。

 
对于1800年人口突然的陡升的原因,学生蔡景钟提出是否有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因,茅老师肯定了这个回答。但是茅老师认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市场的作用,市场推进了科技的进步。有了市场,企业不进步就被淘汰,做改善就能赚钱。所有进步、造福人类的科技一定是通过市场起作用的。好多科技没什么用而不能造福人类,是由于它不能赚钱,就被市场淘汰了,所以是市场在推动科技的进步。
 
人己利害矩阵
 
在利益关系上,茅老师用人己利害矩阵,分别讲了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四种情况,同时每种情况都举出了例子。当利人利己的时候,就是双赢,就是市场交换。当损人利己的时候,有一种例外可能是好的,就是利己的程度大于损人的程度,而且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做。茅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飞机上座位的靠背可以往后调节,往后调节侵犯了后面人的空间,这就是损人不大,但利己比较大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当损己利人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对的,人和人是不对称的,是不一样的。比如富人可以捐钱给穷人,坐车坐地铁要先下后上。最后一种情况损人损己,没有任何特例能够说明其可以带来好处,文化大革命就是所有人都倒霉,恐怖分子也是损人损己的。看清楚利益关系,我们才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老师主张自己享受人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利人利己是最好的。在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的情况下我们都要谨慎思考。全面地来看,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是一回事;若从现有的道德观上讲是绝对对立的。因为我是我,同时我又是别人的别人。有损己利人,另一面就是损人利己。在学雷锋的问题上,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只看到了损己利人,但是另一方面,学雷锋又会培养一些损人利己的人。他们乘雷锋的损己利人,来捡便宜。还有一种很伟大的损己利人行为,就是在战争的时候为了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为国家、为了战友而牺牲自己的。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理想而牺牲自己。到底是谁对谁错。现在看来很难说。当时为理想而牺牲,到底有没有必要?从历史的眼光看是非都在变化。当今中国的左右派很对立,也许就会打起来;有些人为了共产主义而牺牲,到底对了还是错了,这些是非都非常难断。所以茅老师不太赞成为了理想而盲目牺牲,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
 
老师倡导花一点小钱,社会得到大一点节约。要把钱花得更有价值,就要为社会的节约而花钱。比如,茅老师谈到自己在超市买东西,就买那个快要到期的,因为这样能够为超市节约了成本。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超市成本降低了,价格也就降下来了,我们自己也能够得到好处。另外,住宾馆有很多免费的设施,像牙刷牙膏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自己带,降低社会的成本,我们只是受了一点点损失,但是别人的好处更大一些,何乐而不为呢。有钱人花钱帮助穷人,把钱的效用增大了,社会能够以这样花钱而减少痛苦,增加幸福,这是很好的。但是为了理想牺牲自己要非常小心谨慎,是非很难判断,高华有一本书《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共产党杀自己人,比国民党杀共产党多了好多倍。
 
有人赞成不要市场,不要用钱,大家都无偿服务好不好呢?这是不行的。第一,如果都是无偿服务,那就是凭良心干事,没有激励机制,没有多劳多得,那么有些人就会偷懒,最后大家都会偷懒。第二,无偿服务会导致资源浪费,供需均衡能够避免资源被低效利用。有无偿服务,大家就会趋向于无偿服务,而不会趋向于将资源从利用率低的地方用在利用率高的地方,从而资源就被浪费了。比如理发,如果无偿服务,人们本来一个月理一次发,由于无偿理发就改为两个礼拜理一次发,是不是自愿的浪费?这个例子说明不用价格是不行的。
 
因此,只有利人利己是没有人受损失的,其他三种都有人受损失,所以避免有人受损就需要人权。人权就是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个人是很难保护自己的。保护一个人不受小偷强盗的侵犯要靠政府。这也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可没想到,政府本身也会侵犯人权。这是当前许多国家的大问题。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是大规模的侵犯人权,刘少奇搬出法律也逃脱不了生命被剥夺,这就是一个人权不受保护的社会的严重后果。一个有政府保护人权的社会就不会发生损自己、损别人、损大家的情况,只有利人利己,这就是市场经济,它是双赢的。
 
人己利害矩阵不光能让我们知道利益关系,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它也能推出一个重要的自由观念。我是我,我又是别人的别人,这是我们理解道德的关键。所以自由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自由恰恰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约束自己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当每个人都不干涉别人自由的时候,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没有人干涉你的自由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获得了最大的自由。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妨碍你自由的一般都是有权威的人,比如家长有权威、领导有权威、政府有权威。我们国家缺乏一种平等、自由的思想。当了官就高人一等,就可以管别人,干涉别人的自由。在民主国家里,政府是服务于人民的,不是管别人的。在那里人与人是平等的,谁也无权干涉别人的自由。
 
自由和贫富是有联系的,茅老师2012年获得弗里得曼自由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谈到,穷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因为在市场中做什么都要钱。穷人因为没钱所以不自由。越是有钱的人自由越大。因此,人类要扩大自由,首先要有钱,有财富。对于促进自由来讲,中国经济增长较高,在摆脱贫困方面达成的自由成果是值得称赞的。
 
面对道德的反面
 
西方有一句谚语: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 (诚实是最优策略)。其实不仅仅诚实是最优策略,整个道德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最优策略。或者说:道德是人际关系的最优解,从长远来讲,对大多数人来讲遵守道德对一切人都好。道德的形成就是双方多次博弈的最优解,茅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这个模型就是说:刚开始时各人只求对自己最有利,但是伤害了别人。由于别人会报复,也就伤害了自己。后来发现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能对各方有利。但是这种合作并不稳固,时时刻刻会遭到对方的背叛但是背板只能得利于一时,因为破坏了合作对大家都不利,于是又回到合作的轨道上来。如此经过多次的博弈,最终趋于合作,这种合作就是道德。只有合作才能够使双方都获益。茅老师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主要是有道德观,现在这个社会还有人通过不道德来谋取利益,背叛道德的事情还有,所以这个进步的过程还没有完结,还会继续发展。同时茅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想法,认为人的道德是在动物变成人的过程中成为能够遗传的基因,其中一个证据就是人在做坏事的时候会心虚,但是动物就无所谓好坏和心虚。
 
在道德问题上,对待坏人坏事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以直报怨”。“直”就是正确,有原则,意思用一个正确的、符合道德的、有原则的办法对待错误。既要制裁和批评,又要出于善心。美国现在对待恐怖主义采用“以怨报怨”和基督教的“以德报怨”都是不及孔子的“以直报怨”。
 
以人为本
 
老师主张要以人为本,不是以国家为本,考虑的不是国家利益,而应该是百姓的利益。因为国家的道德和人的道德是不一样的。国家是没有道德感的,只有人是有道德感的,国家是有行动的,这个行动是否能用道德来约束的问题就是国家的道德问题。战争从国家利益看或许是对的,但是战争要流血死人,从个人道德看是错的。战争是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一种情况,日本人打中国人,是想将中国变成亡国奴。另一种情况,美国占领日本,将日本从一个专制独裁、爱好战争的国家变成一个和平的国家,从破破烂烂、最糟的状况变为世界头号强国。英国占领香港,香港人也没有变成亡国奴,从事实上看,三年灾荒的时候好多人逃到香港,邓小平说一国两制,很多香港人不放心,怕大陆的制度在香港实施。这就说明国家的立场和百姓的立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以人民为本,要以百姓的利益为准,而不是片面地只考虑国家的利益。
 
对于战争的正义性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学生蔡景钟提出美国对日本的战争和美国对伊拉克或者是阿富汗的战争,其中的正义性与否该如何看待。也有学生提出来,认为美国发起战争,尽管死很多人,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是正义的。还有学生认为,美国大体上是正义的,只不过需要从道德方面能不能做得更好的一点。
 
同时在课程的最后,很多人都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涉及投降的问题和战俘的问题。茅老师对国际问题和民族问题展开了讲解。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上值得更多的探讨。

 
“底数清,调控才准”
 
515下午,徐滇庆老师给大家开了关于房地产的讲座。徐老师认为房地产价格,尤其是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从供求关系上看趋势是上升的。他的结论是通过分析了国家统计数据当中的“人均面积”的数据错误,结合了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的中国金融状况,房子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房子的供给量。

 
516下午,赵农老师和各位学员进行座谈,就茅老师所讲授的相关内容作进一步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