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直面低增長 城市化擇路須政府轉軚

  • 盛洪
    2012-10-09   累计浏览:

新聞事件
今年以來,處於轉型中的中國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和回落。一方面,過度倚重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得到糾正;另一方面,在出口下滑、內銷乏力交困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種種跡象顯示,支撐中國過去30年高速發展的低成本、高增長的發展模式,正在為高成本、低增長的現狀所取代。那麼,支撐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力究竟在何方?
對話人物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先生
香港商報記者李穎
入選理由
盛洪先生於1993年與幾位經濟學界同仁創辦了天則經濟所,先后致力於宏觀經濟理論和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產業經濟理論和中國產業政策的研究,制度的結構、起源和變遷的研究,文明的冲突、融合與整合問題的研究。他為普及經濟學所作出的努力與其對文化與道德問題的關注難分伯仲,字里行間交織著理性主義的冷靜思考和關注天下未來的文化激情。
城市化蘊藏增長動力
香港商報:今年是中國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一方面,外需疲弱導致出口增速放緩、訂單下滑;另一方面,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各類固定資產投資亦在減少;與此同時,百姓收入增長有限,國內消費增長依然乏力。在這種情况下,過去多年形成的依靠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能否持續?中國經濟靠什麼完成既定的增長目標?
盛洪:中國進出口順差的未來趨勢就是逐年減少,因為金融危機以后,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美國需求增長正在逐步萎縮。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就是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遠遠沒有完成,城市化率才50%左右,距離80%的城市化率還有很大空間。城市化意味著巨大的投資,因為城市需要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住宅建設等。可以說,沒有任何產品的投入會有城市化投資這麼大。所以中國其實是有很好的條件的,關鍵是現在要非常明確地看到,我們靠進出口順差、靠外需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要轉向國內市場。國內市場主要是消費,首先就是對城市的消費。轉移到這個方面來,其實我們還有著非常強勁的投資需求和增長動力。
香港商報:我們注意到,在城市化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為城市化而城市化。由於缺少產業的支撐,一些城市僅有一個空架子,淪為空城、死城,如何避免出現這種狀况?
盛洪:現在中國的城市化有很大的缺陷,在於是政府主導的城市化、為了政績而城市化,這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城市化本身就能創造財富,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產生大量的需求,自動帶來很多產業;這些產業主要不是工業,而是服務業。如果是走以市場化為主導的城市化道路的話,上述問題是不可能存在的。現在看到的問題實際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冲動,它不明白城市發展的內在機理是什麼。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因為這些地方政府的投資冲動與市場的需求是部分重合的。比如說在傳統城市的附近再建新城,是沒有問題的。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進行城市擴張,因為這些地方本身就是好地方。鄂爾多斯的問題在於擴張得太超前,但也不能完全否定鄂爾多斯擴張模式,也許再過很多年才能確定成功與否,因為這些地方最近幾年經濟發展很快,人口也逐漸變得稠密。在產業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認識到,產業發展更多依賴於企業家而不是政府。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把軟硬環境做好,吸引企業家進來。只要有一個很好的制度環境,產業是不缺的。
產業發展須由市場主導市場失靈才靠政府
香港商報:本報記者一路調研發現,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各地方政府紛紛制定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意識強烈。并且各省及主要城市間新興產業規劃多有雷同,同質化競爭明顯,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盛洪:政府制定產業規劃可能起到負面作用,很有可能由於政府對此不敏感而做出錯誤選擇,把有發展潜力的產業給屏蔽掉、淘汰掉了。比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規定必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地方政府更喜歡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喬布斯來了,可能就被趕走了,因為他衣衫不整,身上還有异味。馬雲創立阿里巴巴前也曾到過深圳,但當時深圳卻沒人理會這個長著一副娃娃面孔、身材瘦小的杭州人。很多有創意的大企業都是從市場中產生,從小生意做起,政府很難判斷哪些會是未來成功的企業。實際上除了市場,誰都沒有能力判斷,因此一個良好的市場制度至關重要。喬布斯不是政府扶持起來的,是風險投資在市場中進行判斷然后投資的。
香港商報:本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廣東主張「小政府、大市場」,江浙主張「強政府、強市場」;前者以市場為主導,政府不過多干涉,后者政府的引導和服務意識比較強,即「政府」與「市場」兩手都要抓。兩種模式孰優孰劣?您有何評價?
盛洪:政府只該在市場失靈時參與。比如市場常常缺少長遠眼光,一些超前的公共設施因此缺乏規劃,比較凌亂,這時政府要作出規劃,引導城市化進程。但這種規劃是靈活的、有彈性的,在大框架上引導,不拘泥於設定的模型,適合發展什麼產業,最后要由市場決定。如美國華爾街當初并不是金融一條街,紐約證券交易所原來是咖啡館。還有一些大規模的超前投資,私人企業沒有這麼大實力,或者相當長時間不能獲得收益,如地鐵建設,這就需要政府來做。
城市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也需要一定門檻,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政策來聚集產業和人氣。政府應起到輔助性作用,但切記不要去主導市場。還有一種介於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機構,叫做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例如行業協會或提供技術標準的產業聯盟等。有些事務不必完全由政府做,大量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可以承擔。即使是非營利性事務,由社會組織承擔可以比政府做得更好。
分享 |